启蒙者的世俗化转向——鲁迅《端午节》索隐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1922年6月怀着自觉的“讽刺小说”文体意识创作了短篇小说《端午节》,其“讽刺小说”文体观是通过讲授中国小说史、研读《儒林外史》建立起来的。《端午节》对人与金钱之关系的表现,是基于当时鲁迅本人的贫困生活体验。1926年7月,鲁迅在杂文《记“发薪”》中讲述了同样的体验并重提《端午节》。《端午节》与《记“发薪”》是关联性文本,在这二者之间,1923年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阐述了其“经济权”思想。在《端午节》中,鲁迅还就国民性、白话诗等问题与胡适进行了对话。创作《端午节》意味着鲁迅对世俗生活的关注,这关注成为其接受阶级论的前提之一。
其他文献
西方19世纪以来形成的语言学学科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基本的观念、工具和方法.与现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密切关联者,一是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工具的文学研究传统,二是以英国瑞恰慈为代表的语义学研究.两者为传统文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学理基础,改变了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界定,并形成了一些新的问题和领域,如文学发生学、文学语义学等.
晚清诗歌研究的三位标志性人物陈衍、汪国垣和钱仲联,都做过大量的诗坛人物评点工作。三位前辈关于诗坛头领的不同点属,不仅反映出他们对诗坛大势的基本判断及背后的诗学宗趣,而且展现了他们对晚清诗史叙事的不同建构及其产生语境。分析、反思三代学人对近代诗史叙事的建构历程,可为调整、纠正晚清诗歌研究中“宗宋”诗史叙事泛化、“流派”诗史叙事平面化等问题提供重要启示。
  目的 分析20例烟雾病的CT血管造影(CTA)特征,旨在提高对烟雾病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行CT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患者20例,在ADW4.5工作站上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
明代唐诗学兴盛,清初转而流行宋元诗学.在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王士稹上承胡应麟、钱谦益,下启顾嗣立、翁方纲、法式善,是清代元诗学的开创者和枢纽人物.他对元诗的兴趣贯穿其
  肺癌是目前我国第一大癌症,同时也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肺癌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为非小细胞癌.最近研究表明LY6家族成员C4.4A,与多
西周时期,对书史类铭文的观看是凝视式的审读。春秋以后,铭文铸刻更注重装饰性而非可读性,对铭文的观看亦趋向浏览而非细阅。书史类铭文衰落,“器主+祈匄”类铭文占据压倒性优势,削弱了对铜器铭文的阅读需求。在祭祀仪式中,对彝器的观看是一种整体的沉浸式感受。而在对宗庙重器专门陈列和观览的情景中,对铭文的审读则呈现更明确的主动性。春秋战国以后,铭体的阅读主体从宗族扩展到范围更广的贵族阶层甚至万民,其文本突破了铜器的实物载体,从物质性、实用性的礼仪文体转变为文献性、观念性,甚至可以被构拟的书面文体。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直接左右着世界的未来.世界与数学的关系紧密相连,哲人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夜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全面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山水风貌、风土人情,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为庆祝建党90周年“最前线”系列活动的任务和要求,4月7日至4月9日,
刘明,号永平,又号北篱,毕业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和中央党校,北京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经济师、国际企业战略规划师。现任云南机场集团总裁,中国民航大学、民
周氏兄弟复古思想包含批判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反封建、古代理想人格想象等意涵,深具反思想他治、追求主体性的启蒙精神。启蒙亦是其国民性改造纲领,他们以文学为启蒙手段,发掘“诗言志”文学精神,并与西方启蒙思想结合,形成启蒙文学。启蒙翻译文学兼具翻译和启蒙双属性,以启蒙为主导,文学启蒙并非说教,而是以陌生化技巧启发读者。《域外小说集》之文字复古,既以转移补偿策略模仿原作陌生化技巧,又以朴正、质朴、讷涩等特征挑战本土不同名人译作风格,激发读者反思文化帝国主义、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改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