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专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是中等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在中专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专教学;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4-0033-02
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歷史使命。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质、调动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展开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
中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这个时期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水平大,行为表现摇摆不定。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首先应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层次,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教学。
在市场经济面前,学校与企业一样,企业要兴旺繁荣,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培养出适用对路,品学兼优的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经费的投入,二靠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及有效的管理,三靠学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而教师是学校的精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状态,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如何在中等教育教学中扬长避短、培养创新人才,笔者以为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教师工作的主体。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核心问题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创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教学目标突出个性、注重需要;教学过程留有空间、注重发展;教学形式要整合优化、注重情趣。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讨
为学生为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契机,让学生合作探讨。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合作探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探讨,他们就能互相得到启发,就能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要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一是要构建自主探讨学习的课堂结构模式。例如“创设情景一启迪自学—质疑解疑—综合提高”的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围绕问题一指点迷津—激发创造一发展个性”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诱导自学一尝试释疑一精讲精练一评价提高”的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渗透联想一比较选择—领悟迁移一内化创新”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激情引趣—互动交流—分层推进—评价发展”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还学生自主的空间。二是要让学生活起来。首先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课堂允许一问多见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谈怪论。其次让学生的嘴活起来:课堂多开展讨论、交流、辩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敢说、会说,发展口才,培养创新思维。再次让学生的身手活起来:课堂上多让学生操作,使学生感同身受,动静结合。
三、提高创新意识,转变教学方式
在一切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学生最为缺乏,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中专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以计算机教学为例,学习多媒体设计时,可以抛开各种限制,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和工具,自行设计,这样他们就会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东西,去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新、异作品。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工具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较,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然后在众多的设想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个最优化的结论,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人们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所以,只要学生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就会大大提高。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产生动机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中专教育中首先要重视的应该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有了创新的能力,其他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学生要是不会利用自己的思想学习,走向社会也将面临淘汰,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好比给了学生一种生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符合学生的创新心理机制,不能为了赶时髦而只是追求形式,只是追求表面文章,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手段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中专教学;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4-0033-02
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歷史使命。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质、调动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展开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
中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这个时期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水平大,行为表现摇摆不定。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首先应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层次,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教学。
在市场经济面前,学校与企业一样,企业要兴旺繁荣,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培养出适用对路,品学兼优的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经费的投入,二靠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及有效的管理,三靠学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而教师是学校的精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状态,做到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如何在中等教育教学中扬长避短、培养创新人才,笔者以为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教师工作的主体。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核心问题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会创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教学目标突出个性、注重需要;教学过程留有空间、注重发展;教学形式要整合优化、注重情趣。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讨
为学生为本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契机,让学生合作探讨。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合作探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探讨,他们就能互相得到启发,就能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要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一是要构建自主探讨学习的课堂结构模式。例如“创设情景一启迪自学—质疑解疑—综合提高”的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围绕问题一指点迷津—激发创造一发展个性”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诱导自学一尝试释疑一精讲精练一评价提高”的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渗透联想一比较选择—领悟迁移一内化创新”的选择创新教学模式;“激情引趣—互动交流—分层推进—评价发展”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还学生自主的空间。二是要让学生活起来。首先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课堂允许一问多见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奇谈怪论。其次让学生的嘴活起来:课堂多开展讨论、交流、辩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学生敢说、会说,发展口才,培养创新思维。再次让学生的身手活起来:课堂上多让学生操作,使学生感同身受,动静结合。
三、提高创新意识,转变教学方式
在一切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学生最为缺乏,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中专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以计算机教学为例,学习多媒体设计时,可以抛开各种限制,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和工具,自行设计,这样他们就会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东西,去充分挖掘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新、异作品。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工具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较,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然后在众多的设想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个最优化的结论,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精神首先来源于人们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所以,只要学生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就会大大提高。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产生动机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中专教育中首先要重视的应该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有了创新的能力,其他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学生要是不会利用自己的思想学习,走向社会也将面临淘汰,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好比给了学生一种生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符合学生的创新心理机制,不能为了赶时髦而只是追求形式,只是追求表面文章,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手段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