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四面体的研究性学习1

来源 :青苹果·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p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四面体是中学数学立体几何中最经典的几何体之一,以此为载体的试题屡见不鲜。本文针对正四面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对立体几何的学习有启发和迁移作用。
  一、正三角形的研究
  正四面体的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思想,为了更好地研究正四面体,我们先从正三角形开始说起。
  问题1 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分别计算它的高、面积、外接圆的半径以及内切圆的半径。
  解析 如图1,结合解三角形知识,容易求出以下四个参数的值:
  (1)高h=a;
  (2)面积S=a;
  (3)外接圆的半径R=a;
  (4)内切圆的半径r=a。
  评注 正三角形的“四心”(外心、内心、重心、垂心)合一,统称为正三角形的中心,且中心O是每条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一个三等分点。希望同学们能熟记这四个参数的值,对今后的解题会大有帮助。
  二、正四面体的研究
  问题2 已知正四面体的棱长为a,分别计算它的表面积、高、体积、外接球的半径、内切球的半径、相对棱的距离与夹角、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余弦值、相邻侧面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析 如图2,正四面体P-ABC,设点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H,可知点H为等边三角形ABC的中心,连接PH,由问题1可知,HA=a,HE=a。
  (1)正四面体的表面积等于4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故S=4×a=a。
  (2)在Rt△PHA中,PH==a。
  (3)下面用两种方法计算正四面体的体积。
  方法一:V=S·PH=×a×a=a;
  方法二:将正四面体放入正方体中(如图3),此时正四面体的棱长就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的长,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a,而正四面体的体积就是正方体的体积减去四个等大的三棱锥,
  所以有V=V-4V=a-4××a=a。
  (4)下面用三种方法计算正四面体的外接球的半径R。
  方法一:如图2,易知外接球的球心O在高PH上,连接OA,
  在Rt△OHA中,OH=PH-R=a-R,OA=R,HA=a,
  所以R=a-R+a,解得R=a;
  方法二:将正四面体放入正方体中(如图3),此时正四面体的外接球的直径就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的长,即2R=×a,解得R=a;
  方法三:外接球的半径为OP=R,内切球的半径为OH=r,
  根据等体积法,可得V=V+V+V+V,即Sh=4×Sr,所以h=4r,
  进而R=OP=PH=a(球心O将高线分成3∶1)。
  (5)由(4)可知,内切球的半径为OH=r=PH=a。
  (6)将正四面体放入正方体中(如图3),此时正四面体的相对棱的距离就是该正方体的棱长,即a。
  (7)将正四面体放入正方体中(如图3),此时正四面体的相对棱的夹角就是该正方体面对角线的夹角,即。
  (8)如图2,由题意可知,侧棱PA与底面ABC所成的角就是∠PAH,
  在Rt△PHA中,cos∠PAH==。
  (9)如图2,由题意可知,二面角P-AB-C的平面角就是∠PEH,
  在Rt△PHE中,cos∠PEH==。
  评注 以上所研究的正四面体的9个参数,涉及正四面体中的多个几何量度,有距离(点到面的距离,异面直线的距离),有角度(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还涉及与球有关的问题,熟练掌握其求解方法对其他的几何体问题的解决也大有裨益。
  三、应用举例
  例1 在正四面体P-ABC中,E、F分别是PC、AB的中点,则EF与BC所成的角大小为 。
  解析 将正四面体放入正方体中(如图3),此时正四面体的相对棱的中点的连线与侧棱所成的角为。
  例2 正四面体A-BCD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A与B两点与球心O连线的夹角余弦值为?摇 。
  解析 在△AOB中,OA=OB=a,AB=a,由余弦定理可得cos∠AOB=-。
  例3 一个三棱锥铁框架的棱长均为2,其内置一气球,使气球充气至尽可能膨胀(保持球的形状),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球与相对棱相切,即球的直径为相对棱的距离,将该正四面体置于一个正方体中,易知相对棱的距离为,所以此球的表面积为S=4π·=2π。
  例4 已知正四面体A-BCD的棱长为9,点P是面ABC上的一个动点,满足点P到面DAB、DBC、DCA的距离成等差数列,则P到面DCA的距离的最大值是 。
  解析 正四面体的高为h=a=3,
  设点P到面DAB、DBC、DCA的距离分别为d、d、d,
  由等体积法可知,h=d+d+d,即3=d+d+d,所以d+d=2d=2,
  当d=0时,d取得最大值为2。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与基本运算蕴含的丰富几何思想方法是组成几何问题的基础。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我们发现,正四面体的有关知识已经成为高考或模考命题的重要素材,如果我们能从研究最简单的几何体入手,掌握研究的思想与方法,无疑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对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It虽是个很简单的词,但是其用法在历年的高考中却是常常涉及,本文结合高考真题为考生梳理归纳it的七大考点。  考点一、考查it自身的用法  此考点主要考查it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its和它的反身代词itself的用法,例如:  (1)A few hours before,I?蒺d been at home in Shijiazhuang,with its choking smog.  (2)The
期刊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排列组合问题的情景设置千变万化,“小球入盒”是一类典型的数学模型,将其用来解读排列、组合问题,可以搭起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平台,直击目标。  一、不同小球入不同盒子问题  模型1 (球少盒多)5个不同的球,放入8个不同的盒子中,每盒至多放1个球,共有多少种放法?
期刊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被收入语文教材之中,高中语文必修四就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我们学习这两篇诗词,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入学习苏轼诗文的“三境界”。  第一境:披文悟理——吹尽狂沙始到金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指出,参禅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以我心观万物,皆是最朴素的原始的状态。同样,我们学习苏轼的诗文,可以运用多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学习宋词。教材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创作的代表性人物。我们学习本单元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词兴起于隋唐,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勾栏、瓦肆迅速增多,新兴的“胡夷里巷之曲”颇为流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逐管弦而歌的曲子词开始兴盛起来。起初多是民间艺人为了演唱的需要而自己填词,也有一些下层文人应歌伎之请为她
期刊
高一学生在初涉高中历史学习时,会因为内容多且深而感到学习困难,其实,在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做单元性总结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单元性总结就是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对主干知识的把握。所谓基础知识就是历史上出现的能代表历史前进轨迹的制度、人物和事件等,具体反映为课标或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干知识就是基础知识中凸显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等。这些内容确定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呈现的史
期刊
2015年安徽高考池州市的文科第一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带着诸多好奇,笔者采访了现在就读于复旦大学的池州女孩陈紫茵。翻阅“状元”的成长经历,我们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细节决定成败】  “红到极处方为紫,绿满大地皆是茵”。这是陈紫茵的父亲以她的名字所做的一副对联,其中蕴含着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陈紫茵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2015年高考,她以670分的高分取得池州市文科第一名。她的
期刊
人教版生物教材在科学前沿中介绍了通道蛋白的内容。围绕通道蛋白的信息类考题在近年高考中时有出现。下面对通道蛋白知识进行归纳探讨。  通道蛋白参与的只是被动运输(协助扩散),在运输过程中并不与被运输的分子或离子相结合,也不会移动,并且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所以运输时不消耗能量。通道蛋白转运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比例,且比载体蛋白介导的转运速度更快(1000倍以上)。通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在细胞内外理化因
期刊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也是高考中的必考考点,而化学平衡又是三大平衡体系(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之首,在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  考向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  从目前理科综合的命题情况来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通常以实际的工农业生产为载体,通过图
期刊
考场作文不仅考查考生的材料积累、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考查考生的写作速度和应变能力,考查考生的快速构思能力和行文能力。  由于考场作文的特殊要求,它的答题时间短、要求高,有些考生有些不适应,他们在面对作文题时,往往思考半天找不到下笔点,有时即使花了很长时间找到了思路,可是还没来得及写完作文,考试时间已到,只能空叹息。如果我们构思敏捷,作文材料就会纷至沓来,并付诸笔端,或动之以情,
期刊
对联文化源远流长,但有些学生往往对形式多样的对联题感到吃力。本文以较常见的几种对联题型为例,来解读高中阶段所需了解的对联基本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答题指导。  一、对联基本知识:对联,是指由两串等长、成文并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情况下,高中阶段所遇到的对联要满足五“相”原则,即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含义“相关”、平仄“相反”且仄起平收,即上联以仄声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