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与社会相对独立,学校以个体方式生存与发展,学校实践主体的特色意识与创造个性是决定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前提。其中,学校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人的关系是影响当今中国学校特色发展水准的四大问题。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找准当今中国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6-0015-03
大量的实践案例表明: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包含学校与社会关系的外部庇护层、学校与学校关系的中间组织层和学校与自身关系的内部特质层的三重结构。学校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中取得事实上的相对独立地位,学校在与同类其他学校的关系中以个体方式生存,学校实践主体在面对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意识与创造个性,则是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条件。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域下,学校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乃是影响学校特色发展实践范围和深度的四大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寻找当今中国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思路。
一、政府与市场:学校特色发展的权力和资源基础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直强调政府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高度控制。政府包揽了从举办到管理的一系列事务,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都必须体现政府的意志,结果是限制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学校的特色发展。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使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逐步演变为“举办与管理”的关系,形成了学校教育事业中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通过市场运作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正在成为一种全新而重要的教育提供途径和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的介入使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极大改观,普通民众拥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学校的特色发展迎来又一次机遇;同时形成了政府、市场与学校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1]。如何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学校自主的协作合作机制,是学校特色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了学校办学资源的两种提供途径:公共途径和市场途径。前者是由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提供的教育资源,后者是以营利性个人或组织为基础的市场提供的教育资源。允许市场提供资源和参与学校办学,意味着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民间力量来弥补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激活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克服过去完全由政府包办所产生的种种问题。然而,如果市场缺乏必要的规范和限制,它就有可能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而背离教育宗旨,丧失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甚至给学校的安全和办学质量埋下极大的祸患。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准确把握学校、政府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注意伦理道德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才能最终提升学校特色发展的道德水准和伦理质量。
二、社区:学校特色发展的“母体”
传统学校只关注自身的发展,不考虑所在社区的实际需求和具体特点,使学校发展失去了社区的支撑和支持,使学校的特色发展失去了社区这个文化母体。反观学校特色发展实践,大凡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是依托社区的背景和条件,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各方面加强交往与合作,开发一切可资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同时学校又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知识、智力的支持,从而形成学校与社区的水乳交融关系。这不仅促使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关系,而且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道路。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指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2]。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提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囿于目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3]。可见,将社区引入学校,将学校引入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之间双向参与和相互沟通的良性关系,不仅使学校的特色发展有了社区的支撑与合作,而且使社区的发展有了学校的支持与参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苦”于自身的无特色,却对学校所在社区独特的背景和文化视而不见;很多学校“苦”于自身办学资源的紧缺,却对学校所在社区丰富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熟视无睹。走出这种困境的途径之一就是重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1)将社区的背景、特点和条件融入到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视野之中,统筹协调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2)从建立学校与社区协调型沟通合作机制入手,逐步建立紧密型机制,最终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一体化发展;(3)建立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的转化与共享机制,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与社区规划发展的协调并进。
三、文化重建:学校特色发展的文化逻辑
长期以来,教育界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仅仅把文化作为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反思,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基于自身的文化重建,其实质是要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本身的主体性存在与主体性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在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学校所在社区的地方文化以及多元化教育价值潮流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是学校特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中国社会两极并存的二元结构、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和一体化发展任务使得原本应当以历时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文化精神在中国的自然嬗变和演进,由于中国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之中而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 [4]。同时,各所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生态各不相同。所有这些,形成了当今中国多种文化价值并存、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身处其中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冲突和艰难的文化价值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时代要求和今日中国学校教育所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只能是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学校特色发展必须认同的最根本的价值。根据这一根本尺度,我们需要尊重学校所在地区(社区)的多元文化事实,对多种文化价值进行整合;同时,我们又不能对各种文化价值等量齐观,需要建构起充分体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和现代学校教育精神的主导价值——理性与人本,这又是学校特色发展必须坚持的两大主导文化精神。以此为基础,学校特色发展还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和弘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伟大精神;二是挖掘和总结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凝聚和传承下来的精神风貌;三是保护和传承学校所在社区的独特的地方文化。
四、人的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定位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学校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来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又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历史告诉我们,当前中国学校的特色发展最根本的是人本身的问题,即把学校教育从对人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释放学校对教育根本意义以及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探求和关注,促使学校真正成为促进校长、教师和学生创造、发展的解放性力量,从而找到突破目前学校教育困境的现实途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 Inkeless)所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心理、理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5]只有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过去中国学校特色发展的每一次历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都将人自身的问题突显到醒目的位置。
然而,现实中的学校普遍为功利主义所驱使,学校中遗忘人的存在、漠视人的生命、轻视人的尊严、摧残人的身心等非人道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的教育归根结底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和“发展的教育”,是“器物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实际上,由于秉持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校教育的眼光只是局限于教育的事实界和现象界,排斥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教育中涵摄的人生境界和觉悟的探求,放弃、压抑了对教育根本意义问题的思考能力。而且使学校教育活动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习惯的训练,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纯粹知性的活动,导致教育活动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割和人格的完整性缺失。在由科学主义所主宰的对象化意识中,学校教育成为外在于人并由人控制、支配和占有的对象世界,人与教育世界的一体化关系不复存在,人与自身的教育世界分裂了,并陷入一种尖锐的对立状态之中。在由工具理性主义所支配的占有意识中,学校教育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人的教育世界变成了“物的世界”。学校教育所具有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被破坏了,学校教育对人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被遮蔽了,学校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归属感、亲切感和美感被窒息了,学校教育所具有的鲜活性和丰富性也被抽象和蒸发掉了。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生存论危机和困境的根源就在于学校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正是因为这一点,才造成了学校教育目的与手段的割裂、人与人的教育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割裂,造成了学校教育整个价值体系的割裂和生存论的危机。
自觉地进行学校特色建设,正是要重塑新的学校教育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以及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眼前利益而疯狂地破坏学校生存环境的制度设计理念。应该说,时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经开始了这种价值转向的努力。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深化这种努力,坚定地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平等对话、反对价值霸权、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价值定位。
总之,学校应当利用特色发展这一契机,融合现代学校教育理念,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使学校的规模和布局更加合理,使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使学校、政府与市场关系得以重构,使学校与社区隔离的现状得以改变,使学校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提升,使学校成为一个实现校长专业发展、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
[2]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3(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4]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2.
[5]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Four Problems with Schoo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LI Song-lin & LI Yan & WANG Wei
(School of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Abstract: School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rom society, and school is developing individually. The awarenes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ity of innovation owned by the subjects are the preconditions of school development. Four problems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government, market, community, culture, and humans, which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schoo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hoo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actice
关键词: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6-0015-03
大量的实践案例表明: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包含学校与社会关系的外部庇护层、学校与学校关系的中间组织层和学校与自身关系的内部特质层的三重结构。学校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中取得事实上的相对独立地位,学校在与同类其他学校的关系中以个体方式生存,学校实践主体在面对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意识与创造个性,则是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三重条件。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域下,学校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乃是影响学校特色发展实践范围和深度的四大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寻找当今中国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思路。
一、政府与市场:学校特色发展的权力和资源基础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直强调政府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高度控制。政府包揽了从举办到管理的一系列事务,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都必须体现政府的意志,结果是限制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学校的特色发展。针对这种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使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逐步演变为“举办与管理”的关系,形成了学校教育事业中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通过市场运作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正在成为一种全新而重要的教育提供途径和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的介入使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极大改观,普通民众拥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学校的特色发展迎来又一次机遇;同时形成了政府、市场与学校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1]。如何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学校自主的协作合作机制,是学校特色发展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政府和市场分别代表了学校办学资源的两种提供途径:公共途径和市场途径。前者是由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提供的教育资源,后者是以营利性个人或组织为基础的市场提供的教育资源。允许市场提供资源和参与学校办学,意味着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民间力量来弥补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激活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克服过去完全由政府包办所产生的种种问题。然而,如果市场缺乏必要的规范和限制,它就有可能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而背离教育宗旨,丧失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甚至给学校的安全和办学质量埋下极大的祸患。因此,只有深入理解当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准确把握学校、政府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注意伦理道德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才能最终提升学校特色发展的道德水准和伦理质量。
二、社区:学校特色发展的“母体”
传统学校只关注自身的发展,不考虑所在社区的实际需求和具体特点,使学校发展失去了社区的支撑和支持,使学校的特色发展失去了社区这个文化母体。反观学校特色发展实践,大凡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是依托社区的背景和条件,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各方面加强交往与合作,开发一切可资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同时学校又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知识、智力的支持,从而形成学校与社区的水乳交融关系。这不仅促使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关系,而且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道路。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指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2]。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提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囿于目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3]。可见,将社区引入学校,将学校引入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之间双向参与和相互沟通的良性关系,不仅使学校的特色发展有了社区的支撑与合作,而且使社区的发展有了学校的支持与参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苦”于自身的无特色,却对学校所在社区独特的背景和文化视而不见;很多学校“苦”于自身办学资源的紧缺,却对学校所在社区丰富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熟视无睹。走出这种困境的途径之一就是重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1)将社区的背景、特点和条件融入到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视野之中,统筹协调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2)从建立学校与社区协调型沟通合作机制入手,逐步建立紧密型机制,最终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一体化发展;(3)建立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的转化与共享机制,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与社区规划发展的协调并进。
三、文化重建:学校特色发展的文化逻辑
长期以来,教育界对文化问题的关注,仅仅把文化作为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反思,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和最深刻的内涵是基于自身的文化重建,其实质是要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本身的主体性存在与主体性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在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学校所在社区的地方文化以及多元化教育价值潮流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是学校特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中国社会两极并存的二元结构、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和一体化发展任务使得原本应当以历时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文化精神在中国的自然嬗变和演进,由于中国置身于开放的世界体系之中而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 [4]。同时,各所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生态各不相同。所有这些,形成了当今中国多种文化价值并存、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身处其中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冲突和艰难的文化价值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时代要求和今日中国学校教育所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只能是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学校特色发展必须认同的最根本的价值。根据这一根本尺度,我们需要尊重学校所在地区(社区)的多元文化事实,对多种文化价值进行整合;同时,我们又不能对各种文化价值等量齐观,需要建构起充分体现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和现代学校教育精神的主导价值——理性与人本,这又是学校特色发展必须坚持的两大主导文化精神。以此为基础,学校特色发展还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和弘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积淀和流传下来的伟大精神;二是挖掘和总结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凝聚和传承下来的精神风貌;三是保护和传承学校所在社区的独特的地方文化。
四、人的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定位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学校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来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又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历史告诉我们,当前中国学校的特色发展最根本的是人本身的问题,即把学校教育从对人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释放学校对教育根本意义以及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探求和关注,促使学校真正成为促进校长、教师和学生创造、发展的解放性力量,从而找到突破目前学校教育困境的现实途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 Inkeless)所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心理、理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善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5]只有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过去中国学校特色发展的每一次历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都将人自身的问题突显到醒目的位置。
然而,现实中的学校普遍为功利主义所驱使,学校中遗忘人的存在、漠视人的生命、轻视人的尊严、摧残人的身心等非人道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的教育归根结底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和“发展的教育”,是“器物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实际上,由于秉持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校教育的眼光只是局限于教育的事实界和现象界,排斥对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教育中涵摄的人生境界和觉悟的探求,放弃、压抑了对教育根本意义问题的思考能力。而且使学校教育活动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习惯的训练,使教育活动成为一种纯粹知性的活动,导致教育活动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割和人格的完整性缺失。在由科学主义所主宰的对象化意识中,学校教育成为外在于人并由人控制、支配和占有的对象世界,人与教育世界的一体化关系不复存在,人与自身的教育世界分裂了,并陷入一种尖锐的对立状态之中。在由工具理性主义所支配的占有意识中,学校教育只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被理解,人的教育世界变成了“物的世界”。学校教育所具有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被破坏了,学校教育对人所具有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被遮蔽了,学校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归属感、亲切感和美感被窒息了,学校教育所具有的鲜活性和丰富性也被抽象和蒸发掉了。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生存论危机和困境的根源就在于学校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正是因为这一点,才造成了学校教育目的与手段的割裂、人与人的教育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割裂,造成了学校教育整个价值体系的割裂和生存论的危机。
自觉地进行学校特色建设,正是要重塑新的学校教育价值体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以及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眼前利益而疯狂地破坏学校生存环境的制度设计理念。应该说,时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经开始了这种价值转向的努力。学校特色发展应该深化这种努力,坚定地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平等对话、反对价值霸权、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价值定位。
总之,学校应当利用特色发展这一契机,融合现代学校教育理念,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使学校的规模和布局更加合理,使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使学校、政府与市场关系得以重构,使学校与社区隔离的现状得以改变,使学校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提升,使学校成为一个实现校长专业发展、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
[2]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3(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4]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2.
[5]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Four Problems with Schoo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LI Song-lin & LI Yan & WANG Wei
(School of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Abstract: School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rom society, and school is developing individually. The awarenes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ity of innovation owned by the subjects are the preconditions of school development. Four problems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government, market, community, culture, and humans, which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schoo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hoo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