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语言风格培养策略探究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十分重要,作文在语文学习中所占比重很大,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十分重视高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作文写作当中必然会体现出各种各样的风格,所以教师培养学生养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语言风格培养
  每个人都富有自己的个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彰显自己在语文写作中的个性。作文在高考作文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是语文试卷的核心部。,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高中语文作文课堂上的主体,引导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作文是让学生充分感受人文情怀的有效工具,当学生能够写好作文之后,会增加自己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属于自己的作文语言风格,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1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在面临作文写作时经常无从下笔,对作文抱有恐惧害怕的心理,所以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字数不够、内容不符、缺乏中心思想、没有语言逻辑等等的问题。除此之外,许多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缺乏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所以在写作文时经常东拼西凑,缺乏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写作中无法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长期以往对作文写作产生了厌烦抵触的情绪,丧失了作文写作的自信心。
  2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风格
  2.1 利用古典诗文培养学生在作文中形成沉稳细腻的语言风格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是一壶好茶,会使人在阅读时上瘾。我国的古典诗词犹如一颗颗的明珠,在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上经久不衰,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古典诗词既能够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形成沉稳细腻的语言风格,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欣赏水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自己的情操。
  例如:在学生学习高一必修二第八课《兰亭集序》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第一段兰亭宴会的盛况以及王羲之当时的轻松愉快。紧接着,教师用:“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导学生观察王羲之的心情变化。王羲之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变得悲痛。文章中提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王羲之的心情变化,正确认识到作者对人生悲观无常的深沉感慨,并且很快又树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种细腻的情感变化将文章的思想变得更加富有层次,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利用《兰亭集序》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能够在作文写作中养成沉稳细腻的语言风格。
  2.2 利用外国译文小说培养学生在作文中形成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外国译文小说的特点就是被翻译成简单的中文,在文章中情感明了,每个人物的特点极其鲜明,当外国作家在写外国小说大多会采用简单的叙事来表达文章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外国小说阅读時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简单的文风,在自己写作时运用简单的叙事表述自己的情感,形成朴素自然的写作风格。
  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斯皮尔伯格的《战马》片段,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推荐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这一篇文章以简洁明快的方式的呈现了一个老人与一篇大海的故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海明威平实无华的语言呈现出的情感,感受老人在战争中的永不屈服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平实的语言也能体现出震撼人们心灵之处,使得学生能够在作文写作中逐渐形成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的体现自己文章所表现出的情感。
  2.3 利用中国名著作品培养学生在作文中形成含蓄委婉的语言风格
  中国名著作品表现出的情感经常以含蓄的语言表示出来,作者在写作时经常采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通过含蓄的语言对每个人物都赋予了生命的个性,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中国名著作品来培养学生能够在作文写作中形成含蓄委婉的语言风格,使得自己的文章能够通过含蓄的语言流露真情实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小说发展的相关历史与曹雪芹的写作背景。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中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作品的含蓄之美,提升学生欣赏美法人能力。教师带领学生感受文章中对人物出场、肖像、语言、行为举止的描写如何塑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体会含蓄委婉的语言奥妙之处。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形成含蓄委婉的语言风格。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作文教学当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在作文写作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 谭晓芹.“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探究[J].新课程(下),2016(03).
  [2] 万春芬.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作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5(18).
  (作者单位:重庆广益中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政治课堂中不仅分析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渗透了情感道德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过程中,不仅使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本文就剖析教材内容、联系生活热点以及创设实践情境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内容,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德育教育;剖析教材;联系生活;实践情境  学生学习政治,不仅要了解到自己的主人翁地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近二十年,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团体荣誉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可是笔者发现很多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效率并不是很高,课堂看似热闹,但对教学效率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笔者将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现状分析;改进 
期刊
摘要:新课标的改革以来,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其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们对于体育的了解程度、对于体育的兴趣以及体育素质的潜力的不同,而为学生们制定的体育课堂教学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小学体育教学。因此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体育;课堂运用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模式是体育老师根据学生们基础信息,身体情况,学习态度以及
期刊
摘要: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激趣式评价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美术;教学;评价  1 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反思  2015年开始,中国的课程进入“核心素养”时期。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
期刊
摘要:由于数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就不能仅仅教授学生们知识点部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在思维训练上相对于其他学科也较为严格。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去侧重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八年级阶段的学生们已经有了小学阶段和七年级数学的知识基础,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教师应该去侧重思维培养这一部分。本文,笔者将会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改革正在不断的发展中,从一开始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正在被高度的关注,同时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中,成为全新的课程教育目标,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生活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下,学生不能单纯地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应当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
期刊
摘要: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在教育中更为注重对学生知识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化,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面向小学阶段的学生使其易于理解学习内容,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学的需求。为此本文将基于生活化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策略进行简单讨论。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因其自身的特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在课堂展开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学
期刊
摘要:英语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深化,英语教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受到了生活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在对于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上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改变目前英语教学止步不前的现状,思维导图目前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关注,本文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
期刊
摘要: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究事物、作品中的美丽,通过不断的学习练就双眼,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使学生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本文就自主探究、联系实际和小组合作进行探讨,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能力;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联系实际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不只是要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技巧,还要善于从探究中发现优秀作品的美丽,
期刊
摘要:教育扶贫作为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真正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所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在思想上让孩子摆脱贫困机制,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进行精准管理、精准帮扶,从而打破面子工程的建设,从教育上进行脱贫根源的拔除。但是在教育进准扶贫这一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不论是执行力度,还是实施政策、实施问题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