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法:解答现代文阅读的一件利器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fe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主观题部分分值大,是学生最不容易把握的一块。很多学生对变化无端的现代文阅读持一种“排斥”心态,认为这部分得分的高低完全靠考场的临场发挥和阅卷教师的仁慈与否。不仅学生,连从事多年高三语文教学的教师也觉得:现代文阅读虽很重要,但不好操作。笔者认为,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题目设置十分规范,加强层次划分的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层次划分,学生的回答完全可以做到要点全面,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
  一、学生答题现状学生最为习惯的阅读方法是拿到试题以后先把阅读材料通读一遍,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印象。具体答题的时候再把和题目对应的文字区域细读一遍,然后作答。这种方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一个是因为速度较快,节省考试时间;二是有一定的准确性,大多情况下总能得到几分。对于那些认为现代文阅读没有规律,不可把握的学生来说,这么几分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值。其实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准确性不能保证,得分也不高,是一种冒险的方法。学生通读材料往往印象寥寥,谈不上整体把握材料,在对题目的对应区域仔细斟酌时,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是答案要点不全,语言表述不准确。
  二、分层法的作用所谓分层法就是在现代文阅读中划分层次。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总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掌握的材料加以剪裁,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安排材料,这就是布局。作者的布局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层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单凭语感答题弊端明显,如果在语感的基础上再辅以分层法,那么就可以事半功倍。
  三、如何分层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多数是散文,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大多数自然段并不是孤立于其他段落之外,它们意义相关、前后相连。几个自然段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组成了结构段,将其组成结构段的方法叫做归并法。归并法能化繁为简,迅速理清思路。这是现代文阅读中划分层次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例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的现代文阅读,可用归并法对全文进行层次划分。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颜色一样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阖,极富艺术的美感。9 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结构层次清楚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清晰了,那么第18小题的答案也就好概括了。其次,适当注意段落的结构形式,如顺承式、并列式、因果式、总分式、转折式和递进式等等。2008年高考江西卷现代文《朦胧的敬意——悼念鲁迅先生》就是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至⑩段分写,其中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至⑩段回忆幼年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题目的第17小题(分值为6分)为“指出本文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如果我们一点都不知道文章的构段规律,这个题很可能得0分。三要抓住一些关键的过渡句。关键的过渡句往往是段落划分的标志,过渡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主要的信息。例如1992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第三段开头一句是:“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这即是主旨句,也是过渡句。“进一步”、“更加”两个情态语揭示了上下文的关系。“技法”、“风格”两个词作为对象指示语,不仅适用于本段,也适用于上段。最后,把握所划分层次之间的关系。文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只有把握好各个层次内部的关系,才能形成整体观。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主体部分、结尾之间的前后照应关系。譬如2000年全国卷第23题问“最后一段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003年全国卷综合赏析题A项是“本文以不会退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这样的试题大致上是属于对文章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四、分层法答题的实例操作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选自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从何处走向大唐
  余秋雨
  ①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中国,从哪条道路走近它?
  ②很多学者认为,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迟早能到。
  ③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
  ④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这气,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内斗和庞大工程,汉武帝耗于六十余年与匈奴的征战,元气散逸。到了后来骄奢无度又四分五裂的乱世,更是气息奄奄。尽管有魏晋名士王羲之、陶渊明他们延续着高贵的精神脉络,但是,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
  ⑤这种状态,怎么缔造得了一个大唐?
  ⑥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无法从宫廷和文苑产生,只能来自于旷野。
  ⑦旷野之力,也就是未曾开化的蛮力。未曾开化的蛮力能够参与创建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吗?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开化。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旷野之力也就可能成为支撑整个文明的脊梁。
  ⑧中国,及时地获得了这种旷野之力。
  ⑨这种旷野之力,来自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
  ⑩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以强势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11胜利,以及胜利后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魏的鲜卑族首领们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
  12最明显的问题是: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由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
  13要么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猎,一起走回原始时代;要么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
  14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从公元五世纪后期开始,经由冯太后,到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先在行政制度、农耕制度上动手,然后快速地把改革推向文化。
  15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孝文帝拓跋宏强迫自己的部下皈依汉文化,却未曾约束他们把豪迈之气带入汉文化。或者说,只有当他们充分汉化了,豪迈之气才能真正植入汉文化。
  16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17鲁迅说“唐人大有胡气”,即是指此。
  18事情还不仅仅是这样。
  19自从孝文帝拓跋宏竭力推动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一个血缘上的融合过程也全面展开了。请注意,这不再是政治意义上,而是生命意义上的不分彼此,这是人类学范畴上的宏大和声。
  20由此我要从更深邃的层面上来揭示造就大唐的秘密了: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
  21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鲜卑人。结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统,四分之三是鲜卑族,四分之一是汉族。
  22一条通向大唐的路,这才真正打通了。 路的开始有点小,有点偏,有点险,但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大道。
  23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4主持石窟建造的鲜卑族统治者不仅在这里展现了雄伟的旷野之美,而且还爽朗地在石窟中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
  25他们本身缺少文化厚度,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文化体系,这种弱点很快转化成了优点,他们因为较少排他性而成为多种文化融合的“当家人”。于是,真正的文化盛宴张罗起来了。
  26这就是北魏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
  27这种宏大,举世无匹。
  28由此,大唐真的近了。
  29大唐之所以成为大唐,正在于它的不纯净。
  30大道周边,百方来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动靠近。
  31这是一个云蒸霞蔚的文化图像,我每每想起总会产生无限惋叹。人类常常因为一次次的排他性分割,把本该频频出现的大气象,葬送了。
  32人类总是太聪明,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之后就敏感地与别种文化划出一条条界线。结果,由自我卫护而陷入自我禁锢。
  33如果放弃这样的聪明,一切都会改观。
  34想起了歌德说的一段话:人类凭着自己的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都推倒。
  35推倒各种人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作出了回答。
  16.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是从何处走向大唐?原因是什么?(7分)
  答案:北魏。①北魏有一种旷野之力,不仅使自己快速汉化,而且将豪迈之气植入汉文化;②大唐皇家李氏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③北魏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
  分析: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回答要点不全,思维混乱,7分往往只能得1至2分。其实,运用分层法进行分析,完全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题目明确要求“从全文看”,我们必须对全文的结构进行分析。表面上看,这篇文章似乎太“写意”,有35个小段,很多时候一个段就一两句话,实际上,这篇文章的结构很严谨,充分体现出散文的特点。
  第1段总起,抛出问题,同时紧扣题旨,引起读者的兴趣。2、3段明显是过渡段,用一般学者的观点和自我的观点作比较,强调事实的本源,可归并为一个过渡层。4到10段是对起始段问题的回答,即回答“中国从何处走向大唐”。这是文章的第三层,明确了这层大意,便可在第4到第10段这个区域内回答16小题的第一问了。要整合出答案,必须对第三层内部进行层次分析,这里采用了顺承式的构段方式,用简表列出如下:
  
  从简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走向大唐的三个原因,即:①北魏有一种旷野之力,不仅使自己快速汉化,而且将豪迈之气植入汉文化;②大唐皇家李氏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③北魏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
  29段到收尾是文章的最后部分,归并为文章的第七层,总括全文,呼应题旨。这篇文章结构手法十分丰富,总体采用“总——分——总”的方式,第三层又运用了顺承式结构,四、五、六层又运用了递进式结构方式,严谨有序。通过分析结构,不仅能迅速找到答题区域,还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回答要点清楚而全面。
  
  (作者单位:大余中学)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我国结直肠癌(CRC)发病率较高,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多数患者就诊时处于中晚期,而CRC的预后取决于病理分期。因此,探索结直肠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我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黑龙江省对外交流与合作得以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所需人才类型也发生重大变化。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技术大学要时刻紧密对接国
语言中存在的任何语音结构形式都能表达一定的功能意义。儿化是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音结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 ,一个词儿化后 ,往往会引起语义的变化 ,或者理性意义发生实质性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PI)基二维纳米银复合薄膜。利用扫描电镜(SEM)表征纳米银片的原始尺寸及复合薄膜的断面形貌,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分析薄膜的相结构
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式整齐,意蕴丰富,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对联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可以涉及仿写
英语课程是我国各阶段学校都广泛开设的课程。然而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试从学生个人因素、学校与教师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学困生
朗诵中的重音是传达思想情感的有效手段。要准确而清楚地表现作品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赋予朗诵以音乐美,就必须处理好重音。重音很重要,可有些朗诵者却处理不好,他们望文生义地
针对网购模式下管辖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司法实践中法院的裁判标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是否“采取合理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以及是否存在对被提供方“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目的:观察支持喉镜下手术联合服用金嗓散结丸治疗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的疗效。方法: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198例,声带小结摘除术128例,术后服用金嗓散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