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玩手办、汉服、洛丽塔、潮鞋、游戏、盲盒……在互联网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是这些潮流消费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消费呈现出哪些特点?反映出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其背后有哪些值得探求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让我们跟着“Z世代”,走进他们的潮流消费世界。
娃圈 木木 : 娃娃是有灵魂的,能够给我陪伴的感觉
我玩潮玩快三年了,最开始接触潮玩是从泡泡玛特开始。2018年底,泡泡玛特推出了一款毕奇的圣诞盲盒,这是我买的第一套盲盒娃娃。后来我了解到还有更大型号的娃娃,越了解买得越多,平时会经常逛闲鱼和线下的潮玩展。
每年各地都有潮玩展会,我去过上海、北京、香港的潮流展,人都特别多。像上海国际潮流玩具展,一天的人流量大概有8000~10000人,很多人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队。展会上的玩具有的是先到先得,有的是定额抽选,所以有的玩具溢价特别高。尤其是受很多人喜欢又比较稀有的潮玩,价格可能会翻二三十倍。每次展会,我都容易冲动消费,平时可能会精挑细选,但在展会上就来不及思考,看到什么都想要。我第一次参加展会还买了睡袋,晚上睡在水泥地上排队,连轴转了三天三夜,非常累,但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是很开心。
公仔里,我比较喜歡Labubu,其设计师龙家升以前是从事儿童插画的。Labubu最早出现在他的绘本里,讲述了森林中的Labubu、Tycoco与Zimomo等精灵伙伴的故事。设计师构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我很喜欢这种故事情节及其传达出的设计理念。我认为玩具的设计需要表达一些思想,而不仅仅是把可爱的元素拼凑在一起,那是没有灵魂的。
最近,我开始玩小布,可以说是“新晋娃爹”。小布的英文名是Blythe,是一款诞生于美国的大脑袋、大眼睛的娃娃。小布圈子里,一般都会将原装娃娃送去不同的妆师(圈内称“壮士”)那里去改妆,可能会把娃娃的脸磨一下,鼻子做一下,再化个妆,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娃娃,和整容差不多。小布的所有东西都要等,包括衣服、眼片、假发等,全是手工制作的,非常精致,也很贵。
我给第一只小布取名为Lucky,第二只叫小葵,她们都是我的女儿。一开始我玩小布的原因就是单纯觉得这些娃娃可爱,后来我发现他们很治愈,看着他们就觉得童心满满。我平时会给他们拍照、拍视频,在旅行的时候也会随身带两个。我觉得他们是有灵魂的,能够给我陪伴的感觉,像朋友,也像孩子。
这几年,我在潮玩上花了五六十万,大概买了上千只娃娃。这些娃娃就像收藏品一样,之前我有为他们定制玻璃柜,现在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来放娃娃。每个来我家的女生,甚至男生,都会忍不住尖叫,惊叹好可爱。但是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个娃娃要这么贵。我认为,其实不只是娃圈,很多圈子都是这样,当你不了解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在哪里,而当有人欣赏的时候,它的价格就可以上千上万。
盲盒圈 炆炆 :工作那么辛苦,总想奖励自己点东西
我接触盲盒,缘于一套2018年出的西游记系列盲盒。那个时候做传统文化IP的潮玩比较少,所以感觉很新奇。我觉得把中国传统文化IP用比较新潮的方式展现出来很有创意,于是买了人生中第一个盲盒。那时候我刚毕业参加工作,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总想奖励自己点东西,盲盒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的好朋友会把抽到的娃娃带到工位上,工作累了就看一看娃娃,心情就会变好。我觉得盲盒的设计很有意思,都是同一个IP人物,但每个人物的姿势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物扮演12个不同的角色。
抽盲盒这种方式也能带给我很多未知的惊喜,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抽中的是什么。我给妹妹买过一次盲盒,后来她也入坑了。她很享受拆盲盒那一瞬间的快乐,看中想要的款式,然后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打开盒子。我的好朋友们也买了很多盲盒,她们追求收集的乐趣,如果最后差了几个娃娃,就会买二手的或者和别人换,非凑齐不可。买盲盒,经常会抽到重复的款式,我就会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或交流群卖掉,或是跟别人交换。有些款式稀有度高,又受大家追捧,价格就会被炒上去。我之前关注一个系列的盲盒,预售时基本抢不到,实体店里也没有货。最近我运气不错,抽到了其中比较热门的一款,实体店里的价格是69元,淘宝上要卖99元。
汉服圈
夜白 : 穿汉服的女孩,
或许都在儿时披过床单扮仙女
我是从2015年开始接触汉服的。刚开始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拍的汉服写真,特别美,就被吸引了。我感觉许多中国女孩子内心对汉服都会有种天然的喜欢,记得小时候我们还在身上披过床单扮仙女。
其实每个人刚开始接触汉服,除了被汉服本身的美吸引之外,也希望通过汉服展现一种形象,表达自己的个性态度。而且汉服有许多款式,它很包容,适合各种体型的人,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此外,汉服也越来越成为赠礼的一个选择。我接触了很多人,他们的第一套汉服都是朋友赠予的,我觉得这很有意义。汉服是一个能够承载很多情感的东西。
我在汉服上的日常花销其实挺多的,因为不只是汉服本身花钱,发饰也花钱,为了拍照我还要买各种类型的发包。在我看来,汉服现在有两大趋势:一个是大繁,就是越做越华丽;一个是大简,就是越做越日常。我比较偏向大简,我觉得日常也可以穿汉服是很好的体验。有人说,很多改良款不属于汉服,或是执着于穿汉服必须妆造齐全。我不太认同,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就不可能把老祖宗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用。当汉服成为人们日常的穿衣选择时,其背后的文化才能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我平时会在双休日、传统节日,或是参加社团活动时穿汉服。
其实许多汉服社团最初成立的原因,往往是汉服爱好者觉得一个人穿会不好意思,就慢慢聚集了一批同样喜欢汉服的人。汉服圈里,我们互称“同袍”,取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意。某地举办一个比较大型的汉服活动,其他城市的汉服社团也会受到邀请,讲究的是“同袍一家亲”。 我刚接触汉服时,它还比较小众,做汉服的商家不多,价格就偏高。现在,很多商家都涌进来做汉服,市场上就会有各种价位的供给,有贵妇款的,也有白菜价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选购。但我很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还会去买山寨款。因为市场上卖的汉服,并不是简单地把古代的衣服复制出来而已,它的配色、花纹等,都是设计师的知识产权。如果买不起贵的,买白菜价的也行,至少是原创,是设计师的劳动成果。小众圈层其实都很注重版权、抵制山寨,虽然现在汉服越来越大众化了,但我认为买正版的原则还是不能打破的。
洛丽塔圈 Nier : 买洛丽塔的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
一开始接触洛丽塔是因为小时候经常看日漫,就比较偏好二次元文化的作品。像JK制服和洛丽塔,都是从日本发源的。我的第一条洛丽塔裙子是我哥在我高中毕业时帮我买的。我自己开始买是在上大学之后,因为有生活费了,但也不会去买特别贵的裙子。我买的都是国产的裙子,便宜的有三四百元一条的;贵的话,一千元以上的也有四五条,不过买得比较少。因为也不好意思为此向父母多要生活费,基本上是用从生活费里省下来的钱去买的。我大概有二三十条洛丽塔裙子,现在我的衣柜已经放不下了,就会放到我爸妈的衣柜去。我妈妈其实比较支持我,觉得我趁年轻可以多穿穿,不过她也不赞同我买这么多。
购买渠道上,我基本上都是在微博上关注店铺,等他们发开售消息,就去淘宝店铺下订单。后续的话会有QQ群、微信群,可以补尾款的时候会在群里通知,再去补尾款。洛丽塔大多没有现货,商家一般是根据付订金的人数再去做。我现在等的一条裙子,已经付完订金好幾个月了,但我还要等它一年。
我觉得很多买洛丽塔的女生都有一个公主梦。洛丽塔的风格很华丽、可爱,穿上会有一种自己就是公主的感觉。其实我现在穿的机会不多,但还是在继续买。等我年纪再大一点,可能穿的机会更少,但是看到挂在衣柜里的这些裙子,就会想起曾经美好的回忆,心情也会非常好。微博上有很多活跃的“种草姬”,30多岁了也在一直买裙子,心态还是和十几二十岁一样。我觉得我也会一直爱洛丽塔,不管年纪多大。
许多女生在购买洛丽塔的时候,会担心自己的身材和模特不一样,穿起来不好看。然后圈子里很多人就会鼓励她说,洛丽塔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只要你自己喜欢,你穿起来就是最好看的。我觉得这种有相同兴趣爱好、互相鼓励的感觉很好。我在上学的时候,基本上每年都会去参加漫展,不是为了去买东西,而是因为漫展的整体氛围让我觉得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之前去上海看展,坐地铁临近展馆时,会发现坐车的人基本上都穿着“三坑”的衣服,就会觉得分外亲切。这种感觉非常好。
饭圈 苗苗: 对“爱豆”的爱,让我无法“白嫖”
我追的是韩国出道的一个团体,为了心中的“爱豆”,他们的专辑、周边、杂志等,我都会买。有一次我花了500元买了100多张专辑,就是为了给“爱豆”的新专辑冲销量。不过我明白不应该用父母赚的钱满足自己的这项爱好,等我上大学后我会通过勤工俭学挣钱。其实给“爱豆”花钱的心理很简单,好比花坛里有一朵娇滴滴的花朵被一群爱美的人发现了,他们赞叹、欣赏这朵花,自然而然就会想为花儿浇点水、松松土。
我讨厌“白嫖”的追星族,他们什么都没做却还到处宣扬“我的‘爱豆’太棒了,不枉我这么支持”。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辛辛苦苦呵护的花朵开了花,却被冷眼旁观的人摘走了,还举在手里兴高采烈地炫耀。其实,我也不是说不花钱就是“白嫖”,可是有些人不花钱倒还有了优越感,趾高气扬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嘲讽我们。
此外,不同国家的追星氛围不一样。因为我的“爱豆”是在韩国出道的,所以对韩国饭圈有些了解,他们非常抵制“白嫖”。因为如果没有粉丝花钱、“做数据”,艺人就会失去商业价值,会被公司放弃。所以想要“爱豆”继续在大家面前发光发亮,就得保证“爱豆”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让“爱豆”生存下去,这也是粉丝经济存在的意义之一。
潮鞋圈
大可 : 潮鞋背后的运动精神吸引了我
我大概从六年级开始关注运动潮鞋,这也是班里大部分男生感兴趣的话题。学习之余,我会通过一些运动鞋品牌官网、抖音App、得物App来了解潮鞋。目的不是买来穿,更多是为了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有话说。当然我们也会买,班里个别同学真的不在乎价格,甚至会花几千块钱买一双鞋。但我觉得没必要买价格过高的,因为对我来说,买鞋主要还是为了穿,不是收藏,更不是炫耀。
我比较看重球鞋的材质、配色、款式以及背后的文化。比如,我上初中之后,有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篮球,就对AJ篮球鞋产生了兴趣,它的设计感非常强。去年双十一,我终于买到了一双喜欢已久的AJ。最近我对马拉松产生了兴趣,会看一些马拉松视频,这也引发了我对马拉松跑鞋的关注,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当下对马拉松运动的向往。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跑马拉松的能力,但我很欣赏马拉松精神,也期待自己以后能够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跑步锻炼,也正准备购入一双慢跑鞋。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掌握了一定的跑步经验之后,可以加入马拉松的奔跑队伍,到那时我会换上一双我喜欢的马拉松跑鞋。
Fany : 穿上潮鞋,让我觉得自己很酷
我在潮鞋上的消费大概占到我收入的10%~15%,但我不会买很贵的鞋子,一般在一两千元左右。我买鞋子,第一看它的颜值,第二看与我的匹配度。买鞋,一般是基于日常穿搭的需求,有时候对于限量款的鞋子,我也会有收集的欲望。我从高中就开始喜欢潮鞋,时间长了,就逐渐演变成自己的一种爱好,也慢慢了解到潮鞋背后的文化,而不是单一地看外观。我最喜欢的一双鞋是椰子350,这个牌子目前还是比较受中国年轻人认可的。穿上后会感觉自己很酷,有一点虚荣心被满足的感觉。有些新款发售时,需要在线上App或线下门店抽签,抽到了才可以买,没抽到就要加价去黄牛那里买,限量款的溢价就会很高。我身边的男生大多都有去黄牛那里买鞋的经历。
游戏圈 阿琛 : 为快乐买单,值
我玩游戏,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五年级,去网吧买10块钱一张的点卡玩“梦幻西游”。初中,我迷上了“DOTA”,但在这个游戏上没怎么花钱。高考结束后,因为我考上了“985”大学,学校奖励了3000元,我就全部充进了一款篮球竞技游戏,买了“乔丹投篮包”等道具。这是我数额最大的一笔游戏消费。后来玩“LOL”,买英雄皮肤也陆续充值了三四千元,再后来接触了“王者荣耀”,一直玩到现在,陆续在里面充值了一万五千多元,主要用于购买各个英雄的皮肤。
我在“王者荣耀”里的消费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必须给每个英雄配备一个皮肤,因为皮肤会带来属性的增强;第二个阶段,有一些英雄是我特别喜欢玩的,我就想先为它们买一个高级皮肤再去玩;第三个阶段,当每个英雄都有了高级皮肤后,我开始往“收藏家”的方向发展。客观来说,为游戏消费肯定影响了我的生活,但如果说要把皮肤收回去,把钱还给我,我还是不愿意的。它给我带来了太多快乐。
至于为什么心甘情愿为游戏买单,因为时代赋予年轻人的一个社会角色就是“消费主体”。作为这一社会角色中的个体,我无法挣脱,于是把手里的钱当作选票,认同哪种消费方式,我就给它投票。当拿着选票面对世界时,我发现与其投给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不如投给虚拟世界,投给游戏皮肤这些能迅速带给我快乐的东西。比如我不太相信现实世界的爱情,而且在现实中了解一个人的成本太高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会在游戏世界里和女生一起打游戏、聊天,这种情感浅链接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娃圈 木木 : 娃娃是有灵魂的,能够给我陪伴的感觉
我玩潮玩快三年了,最开始接触潮玩是从泡泡玛特开始。2018年底,泡泡玛特推出了一款毕奇的圣诞盲盒,这是我买的第一套盲盒娃娃。后来我了解到还有更大型号的娃娃,越了解买得越多,平时会经常逛闲鱼和线下的潮玩展。
每年各地都有潮玩展会,我去过上海、北京、香港的潮流展,人都特别多。像上海国际潮流玩具展,一天的人流量大概有8000~10000人,很多人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队。展会上的玩具有的是先到先得,有的是定额抽选,所以有的玩具溢价特别高。尤其是受很多人喜欢又比较稀有的潮玩,价格可能会翻二三十倍。每次展会,我都容易冲动消费,平时可能会精挑细选,但在展会上就来不及思考,看到什么都想要。我第一次参加展会还买了睡袋,晚上睡在水泥地上排队,连轴转了三天三夜,非常累,但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还是很开心。
公仔里,我比较喜歡Labubu,其设计师龙家升以前是从事儿童插画的。Labubu最早出现在他的绘本里,讲述了森林中的Labubu、Tycoco与Zimomo等精灵伙伴的故事。设计师构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我很喜欢这种故事情节及其传达出的设计理念。我认为玩具的设计需要表达一些思想,而不仅仅是把可爱的元素拼凑在一起,那是没有灵魂的。
最近,我开始玩小布,可以说是“新晋娃爹”。小布的英文名是Blythe,是一款诞生于美国的大脑袋、大眼睛的娃娃。小布圈子里,一般都会将原装娃娃送去不同的妆师(圈内称“壮士”)那里去改妆,可能会把娃娃的脸磨一下,鼻子做一下,再化个妆,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娃娃,和整容差不多。小布的所有东西都要等,包括衣服、眼片、假发等,全是手工制作的,非常精致,也很贵。
我给第一只小布取名为Lucky,第二只叫小葵,她们都是我的女儿。一开始我玩小布的原因就是单纯觉得这些娃娃可爱,后来我发现他们很治愈,看着他们就觉得童心满满。我平时会给他们拍照、拍视频,在旅行的时候也会随身带两个。我觉得他们是有灵魂的,能够给我陪伴的感觉,像朋友,也像孩子。
这几年,我在潮玩上花了五六十万,大概买了上千只娃娃。这些娃娃就像收藏品一样,之前我有为他们定制玻璃柜,现在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来放娃娃。每个来我家的女生,甚至男生,都会忍不住尖叫,惊叹好可爱。但是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一个娃娃要这么贵。我认为,其实不只是娃圈,很多圈子都是这样,当你不了解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在哪里,而当有人欣赏的时候,它的价格就可以上千上万。
盲盒圈 炆炆 :工作那么辛苦,总想奖励自己点东西
我接触盲盒,缘于一套2018年出的西游记系列盲盒。那个时候做传统文化IP的潮玩比较少,所以感觉很新奇。我觉得把中国传统文化IP用比较新潮的方式展现出来很有创意,于是买了人生中第一个盲盒。那时候我刚毕业参加工作,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总想奖励自己点东西,盲盒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的好朋友会把抽到的娃娃带到工位上,工作累了就看一看娃娃,心情就会变好。我觉得盲盒的设计很有意思,都是同一个IP人物,但每个人物的姿势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物扮演12个不同的角色。
抽盲盒这种方式也能带给我很多未知的惊喜,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抽中的是什么。我给妹妹买过一次盲盒,后来她也入坑了。她很享受拆盲盒那一瞬间的快乐,看中想要的款式,然后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打开盒子。我的好朋友们也买了很多盲盒,她们追求收集的乐趣,如果最后差了几个娃娃,就会买二手的或者和别人换,非凑齐不可。买盲盒,经常会抽到重复的款式,我就会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或交流群卖掉,或是跟别人交换。有些款式稀有度高,又受大家追捧,价格就会被炒上去。我之前关注一个系列的盲盒,预售时基本抢不到,实体店里也没有货。最近我运气不错,抽到了其中比较热门的一款,实体店里的价格是69元,淘宝上要卖99元。
汉服圈
夜白 : 穿汉服的女孩,
或许都在儿时披过床单扮仙女
我是从2015年开始接触汉服的。刚开始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拍的汉服写真,特别美,就被吸引了。我感觉许多中国女孩子内心对汉服都会有种天然的喜欢,记得小时候我们还在身上披过床单扮仙女。
其实每个人刚开始接触汉服,除了被汉服本身的美吸引之外,也希望通过汉服展现一种形象,表达自己的个性态度。而且汉服有许多款式,它很包容,适合各种体型的人,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此外,汉服也越来越成为赠礼的一个选择。我接触了很多人,他们的第一套汉服都是朋友赠予的,我觉得这很有意义。汉服是一个能够承载很多情感的东西。
我在汉服上的日常花销其实挺多的,因为不只是汉服本身花钱,发饰也花钱,为了拍照我还要买各种类型的发包。在我看来,汉服现在有两大趋势:一个是大繁,就是越做越华丽;一个是大简,就是越做越日常。我比较偏向大简,我觉得日常也可以穿汉服是很好的体验。有人说,很多改良款不属于汉服,或是执着于穿汉服必须妆造齐全。我不太认同,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就不可能把老祖宗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用。当汉服成为人们日常的穿衣选择时,其背后的文化才能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我平时会在双休日、传统节日,或是参加社团活动时穿汉服。
其实许多汉服社团最初成立的原因,往往是汉服爱好者觉得一个人穿会不好意思,就慢慢聚集了一批同样喜欢汉服的人。汉服圈里,我们互称“同袍”,取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意。某地举办一个比较大型的汉服活动,其他城市的汉服社团也会受到邀请,讲究的是“同袍一家亲”。 我刚接触汉服时,它还比较小众,做汉服的商家不多,价格就偏高。现在,很多商家都涌进来做汉服,市场上就会有各种价位的供给,有贵妇款的,也有白菜价的,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选购。但我很不理解有些人为什么还会去买山寨款。因为市场上卖的汉服,并不是简单地把古代的衣服复制出来而已,它的配色、花纹等,都是设计师的知识产权。如果买不起贵的,买白菜价的也行,至少是原创,是设计师的劳动成果。小众圈层其实都很注重版权、抵制山寨,虽然现在汉服越来越大众化了,但我认为买正版的原则还是不能打破的。
洛丽塔圈 Nier : 买洛丽塔的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
一开始接触洛丽塔是因为小时候经常看日漫,就比较偏好二次元文化的作品。像JK制服和洛丽塔,都是从日本发源的。我的第一条洛丽塔裙子是我哥在我高中毕业时帮我买的。我自己开始买是在上大学之后,因为有生活费了,但也不会去买特别贵的裙子。我买的都是国产的裙子,便宜的有三四百元一条的;贵的话,一千元以上的也有四五条,不过买得比较少。因为也不好意思为此向父母多要生活费,基本上是用从生活费里省下来的钱去买的。我大概有二三十条洛丽塔裙子,现在我的衣柜已经放不下了,就会放到我爸妈的衣柜去。我妈妈其实比较支持我,觉得我趁年轻可以多穿穿,不过她也不赞同我买这么多。
购买渠道上,我基本上都是在微博上关注店铺,等他们发开售消息,就去淘宝店铺下订单。后续的话会有QQ群、微信群,可以补尾款的时候会在群里通知,再去补尾款。洛丽塔大多没有现货,商家一般是根据付订金的人数再去做。我现在等的一条裙子,已经付完订金好幾个月了,但我还要等它一年。
我觉得很多买洛丽塔的女生都有一个公主梦。洛丽塔的风格很华丽、可爱,穿上会有一种自己就是公主的感觉。其实我现在穿的机会不多,但还是在继续买。等我年纪再大一点,可能穿的机会更少,但是看到挂在衣柜里的这些裙子,就会想起曾经美好的回忆,心情也会非常好。微博上有很多活跃的“种草姬”,30多岁了也在一直买裙子,心态还是和十几二十岁一样。我觉得我也会一直爱洛丽塔,不管年纪多大。
许多女生在购买洛丽塔的时候,会担心自己的身材和模特不一样,穿起来不好看。然后圈子里很多人就会鼓励她说,洛丽塔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只要你自己喜欢,你穿起来就是最好看的。我觉得这种有相同兴趣爱好、互相鼓励的感觉很好。我在上学的时候,基本上每年都会去参加漫展,不是为了去买东西,而是因为漫展的整体氛围让我觉得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之前去上海看展,坐地铁临近展馆时,会发现坐车的人基本上都穿着“三坑”的衣服,就会觉得分外亲切。这种感觉非常好。
饭圈 苗苗: 对“爱豆”的爱,让我无法“白嫖”
我追的是韩国出道的一个团体,为了心中的“爱豆”,他们的专辑、周边、杂志等,我都会买。有一次我花了500元买了100多张专辑,就是为了给“爱豆”的新专辑冲销量。不过我明白不应该用父母赚的钱满足自己的这项爱好,等我上大学后我会通过勤工俭学挣钱。其实给“爱豆”花钱的心理很简单,好比花坛里有一朵娇滴滴的花朵被一群爱美的人发现了,他们赞叹、欣赏这朵花,自然而然就会想为花儿浇点水、松松土。
我讨厌“白嫖”的追星族,他们什么都没做却还到处宣扬“我的‘爱豆’太棒了,不枉我这么支持”。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辛辛苦苦呵护的花朵开了花,却被冷眼旁观的人摘走了,还举在手里兴高采烈地炫耀。其实,我也不是说不花钱就是“白嫖”,可是有些人不花钱倒还有了优越感,趾高气扬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嘲讽我们。
此外,不同国家的追星氛围不一样。因为我的“爱豆”是在韩国出道的,所以对韩国饭圈有些了解,他们非常抵制“白嫖”。因为如果没有粉丝花钱、“做数据”,艺人就会失去商业价值,会被公司放弃。所以想要“爱豆”继续在大家面前发光发亮,就得保证“爱豆”有强大的粉丝号召力。让“爱豆”生存下去,这也是粉丝经济存在的意义之一。
潮鞋圈
大可 : 潮鞋背后的运动精神吸引了我
我大概从六年级开始关注运动潮鞋,这也是班里大部分男生感兴趣的话题。学习之余,我会通过一些运动鞋品牌官网、抖音App、得物App来了解潮鞋。目的不是买来穿,更多是为了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有话说。当然我们也会买,班里个别同学真的不在乎价格,甚至会花几千块钱买一双鞋。但我觉得没必要买价格过高的,因为对我来说,买鞋主要还是为了穿,不是收藏,更不是炫耀。
我比较看重球鞋的材质、配色、款式以及背后的文化。比如,我上初中之后,有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篮球,就对AJ篮球鞋产生了兴趣,它的设计感非常强。去年双十一,我终于买到了一双喜欢已久的AJ。最近我对马拉松产生了兴趣,会看一些马拉松视频,这也引发了我对马拉松跑鞋的关注,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当下对马拉松运动的向往。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跑马拉松的能力,但我很欣赏马拉松精神,也期待自己以后能够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跑步锻炼,也正准备购入一双慢跑鞋。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掌握了一定的跑步经验之后,可以加入马拉松的奔跑队伍,到那时我会换上一双我喜欢的马拉松跑鞋。
Fany : 穿上潮鞋,让我觉得自己很酷
我在潮鞋上的消费大概占到我收入的10%~15%,但我不会买很贵的鞋子,一般在一两千元左右。我买鞋子,第一看它的颜值,第二看与我的匹配度。买鞋,一般是基于日常穿搭的需求,有时候对于限量款的鞋子,我也会有收集的欲望。我从高中就开始喜欢潮鞋,时间长了,就逐渐演变成自己的一种爱好,也慢慢了解到潮鞋背后的文化,而不是单一地看外观。我最喜欢的一双鞋是椰子350,这个牌子目前还是比较受中国年轻人认可的。穿上后会感觉自己很酷,有一点虚荣心被满足的感觉。有些新款发售时,需要在线上App或线下门店抽签,抽到了才可以买,没抽到就要加价去黄牛那里买,限量款的溢价就会很高。我身边的男生大多都有去黄牛那里买鞋的经历。
游戏圈 阿琛 : 为快乐买单,值
我玩游戏,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五年级,去网吧买10块钱一张的点卡玩“梦幻西游”。初中,我迷上了“DOTA”,但在这个游戏上没怎么花钱。高考结束后,因为我考上了“985”大学,学校奖励了3000元,我就全部充进了一款篮球竞技游戏,买了“乔丹投篮包”等道具。这是我数额最大的一笔游戏消费。后来玩“LOL”,买英雄皮肤也陆续充值了三四千元,再后来接触了“王者荣耀”,一直玩到现在,陆续在里面充值了一万五千多元,主要用于购买各个英雄的皮肤。
我在“王者荣耀”里的消费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必须给每个英雄配备一个皮肤,因为皮肤会带来属性的增强;第二个阶段,有一些英雄是我特别喜欢玩的,我就想先为它们买一个高级皮肤再去玩;第三个阶段,当每个英雄都有了高级皮肤后,我开始往“收藏家”的方向发展。客观来说,为游戏消费肯定影响了我的生活,但如果说要把皮肤收回去,把钱还给我,我还是不愿意的。它给我带来了太多快乐。
至于为什么心甘情愿为游戏买单,因为时代赋予年轻人的一个社会角色就是“消费主体”。作为这一社会角色中的个体,我无法挣脱,于是把手里的钱当作选票,认同哪种消费方式,我就给它投票。当拿着选票面对世界时,我发现与其投给现实世界的人情世故,不如投给虚拟世界,投给游戏皮肤这些能迅速带给我快乐的东西。比如我不太相信现实世界的爱情,而且在现实中了解一个人的成本太高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会在游戏世界里和女生一起打游戏、聊天,这种情感浅链接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