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3-000-02
摘 要 背越式跳高的基本任务是运用自身能力,通过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等动作形式,使身体重心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各个部分的技术难度较大。教师在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教学时,很难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其技术也只是照猫画虎,在背越式跳高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在短时间内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成了每一位教师教学的关键;本文以中学阶段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对起跳技术和助跑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从其特征和意义,以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来安排教学活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助跑技术 起跳技术 起跳脚 摆动腿 转折角
在中学阶段的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应着重解决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没有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必然是建立在良好的起跳技术和良好的助跑技术上的。而现在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往往将教学重点过多的集中在起跳和过杆技术教学上,对背越式跳高助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助跑技术的教学,自然直接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的掌握。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起跳。由于助跑技术的错误,会导致以后一系列错误动作的产生,比如起跳中的倒杆现象,其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弧线助跑中身体未能保持内倾造成的。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助跑的作用,注意分析助跑技术要素,抓住要点进行教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助跑的技术要素
(一)技术特点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点是弧线助跑,助跑路线一般为“J” (如图1)。其优点是:
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曲线,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
1. 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
2. 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倾;
3. 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至30°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互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
(二)助跑技术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6至8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跑的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移,身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高抬大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二、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助跑弧线的曲率不当
在学习弧线助跑中,经常会出现助跑弧线不正确的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类错误:
错误1: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是逐渐加大,而是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最大跑至最后两步时身体反而直立起来,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直线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2:在助跑中,身体内倾没有变化,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圆弧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3:在助跑中,身体内倾由小变大,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绕弯的不合理现象。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学生未能掌握好弧线助跑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弧线助跑路线并依靠本体感觉来控制身体内倾的变化。
检查错误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助跑步点及路线是否正确,可以按照弧线助跑的技术要求,对每一步进行检查,通常每一步跑进方向的转折(一般称转折角)应逐渐加大(如图1)。
主要教学手段:
1. 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
①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
②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形跑和“8”字性跑;
③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
2.借助器械练习
如图2教师利用适当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学生用内侧手抓绳子的一端)。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
3.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
教师利用标志物或在地面上画出跑进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线或路线反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途中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放在弧线的两边,可以避免圆弧助跑、直线助跑、绕大弯助跑。
(二)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中,最后一步出现的问题通常比较严重,主要会产生外八字的跑法(如图3),最后起跳时正确位置应仍然沿弧线方向跑进(如图3中的A点);而错误技术往往造成错误的起跳位置(如图3中的B点),致使最后一步的路线偏离了弧线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下肢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分离,导致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产生原因:起跳前躯干急于做背向横杆动作,起跳腿下意识地偏离起跳点。
主要教学手段:
1.反复进行上1-3步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摆动腿的摆动方向;
2.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
3.在起跳点放置起跳板,反复进行起跳练习,练习中强调踏上起跳板起跳;
4.取走踏板,用白灰在地上标出起跳点,反复练习。
以上练习中教师应在一旁观察并及时进行纠正。
(三)起跳时起跳脚的方向不正确
背越式跳高最后一步放脚时脚尖的方向与起跳同等重要,起跳脚着地时的方位不合理,同样会对起跳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初学者在起跳时脚尖会自然地产生外展,形成外八字的放脚动作,这种放脚技术,一会造成起跳时横向水平速度过大,产生冲杆现象;二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教学手段:
1.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要求放脚方向要正;
2.行进间沿直线做上1—3步起跳练习,注意强调沿直线放脚起跳;
3.在起跳点沿跑进方向放一个起跳踏板,要求学生在踏板上起跳;
4.弧线助跑在踏板上起跳练习,踏跳板的方向与助跑方向一致,要求在踏板上起跳。
综上所述,在背越式跳高中,没有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必然是建立在良好的起跳技术和良好的助跑技术上的,在助跑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中的重要性,教师应把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助跑和起跳技术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使学生的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树君,刘福林.现代田径运动[M].大连出版社.
[2]王永安,田继宗.田径[M].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 要 背越式跳高的基本任务是运用自身能力,通过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等动作形式,使身体重心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各个部分的技术难度较大。教师在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教学时,很难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其技术也只是照猫画虎,在背越式跳高中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在短时间内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成了每一位教师教学的关键;本文以中学阶段的背越式跳高教学,对起跳技术和助跑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从其特征和意义,以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来安排教学活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背越式跳高 助跑技术 起跳技术 起跳脚 摆动腿 转折角
在中学阶段的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应着重解决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没有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必然是建立在良好的起跳技术和良好的助跑技术上的。而现在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往往将教学重点过多的集中在起跳和过杆技术教学上,对背越式跳高助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助跑技术的教学,自然直接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的掌握。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起跳。由于助跑技术的错误,会导致以后一系列错误动作的产生,比如起跳中的倒杆现象,其产生原因之一就是弧线助跑中身体未能保持内倾造成的。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助跑的作用,注意分析助跑技术要素,抓住要点进行教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助跑的技术要素
(一)技术特点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主要特点是弧线助跑,助跑路线一般为“J” (如图1)。其优点是:
助跑的预备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曲线,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
1. 向弧线过渡时比较平缓自然,可以避免停顿或减速;
2. 弧线曲率由大变小,使身体逐步加大内倾;
3. 最后一步与横杆约成20°至30°角,以保证人体在腾空后,有一个适宜的相互于横杆的垂直位移距离。
(二)助跑技术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6至8步助跑,分直线助跑段与弧线助跑段。
1.直线助跑技术:近似于短跑的途中跑技术,跑进时身体重心高而平移,身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高抬大腿,两臂协调配合大幅度摆动;
2.弧线助跑技术: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二、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助跑弧线的曲率不当
在学习弧线助跑中,经常会出现助跑弧线不正确的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类错误:
错误1: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是逐渐加大,而是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最大跑至最后两步时身体反而直立起来,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直线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2:在助跑中,身体内倾没有变化,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圆弧的不合理现象。
错误3:在助跑中,身体内倾由小变大,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绕弯的不合理现象。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学生未能掌握好弧线助跑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弧线助跑路线并依靠本体感觉来控制身体内倾的变化。
检查错误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助跑步点及路线是否正确,可以按照弧线助跑的技术要求,对每一步进行检查,通常每一步跑进方向的转折(一般称转折角)应逐渐加大(如图1)。
主要教学手段:
1. 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
①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
②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形跑和“8”字性跑;
③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
2.借助器械练习
如图2教师利用适当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学生用内侧手抓绳子的一端)。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
3.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
教师利用标志物或在地面上画出跑进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线或路线反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途中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放在弧线的两边,可以避免圆弧助跑、直线助跑、绕大弯助跑。
(二)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教学中,最后一步出现的问题通常比较严重,主要会产生外八字的跑法(如图3),最后起跳时正确位置应仍然沿弧线方向跑进(如图3中的A点);而错误技术往往造成错误的起跳位置(如图3中的B点),致使最后一步的路线偏离了弧线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下肢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分离,导致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产生原因:起跳前躯干急于做背向横杆动作,起跳腿下意识地偏离起跳点。
主要教学手段:
1.反复进行上1-3步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摆动腿的摆动方向;
2.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
3.在起跳点放置起跳板,反复进行起跳练习,练习中强调踏上起跳板起跳;
4.取走踏板,用白灰在地上标出起跳点,反复练习。
以上练习中教师应在一旁观察并及时进行纠正。
(三)起跳时起跳脚的方向不正确
背越式跳高最后一步放脚时脚尖的方向与起跳同等重要,起跳脚着地时的方位不合理,同样会对起跳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初学者在起跳时脚尖会自然地产生外展,形成外八字的放脚动作,这种放脚技术,一会造成起跳时横向水平速度过大,产生冲杆现象;二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教学手段:
1.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要求放脚方向要正;
2.行进间沿直线做上1—3步起跳练习,注意强调沿直线放脚起跳;
3.在起跳点沿跑进方向放一个起跳踏板,要求学生在踏板上起跳;
4.弧线助跑在踏板上起跳练习,踏跳板的方向与助跑方向一致,要求在踏板上起跳。
综上所述,在背越式跳高中,没有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必然是建立在良好的起跳技术和良好的助跑技术上的,在助跑技术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中的重要性,教师应把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助跑和起跳技术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和起跳技术,使学生的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树君,刘福林.现代田径运动[M].大连出版社.
[2]王永安,田继宗.田径[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