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李杜诗歌中的表现及作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kjhnng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抒情,酒抒怀,诗酒结缘是千古。
  酒成诗,诗助酒,诗酒相伴最风流!
  ———题记
  
  在中国久远的五千年历史中,酒一直是个好东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这杯中之物。酒更与泪一起流淌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酒的感觉既冽又辛更醇,从嘴里倾入,注入心田,涌起心灵的波澜;泪的味道既苦又咸也欢,从心田流出,从心灵的窗口宣泄。南有《楚辞》,北有《诗经》,既是诗的源头,也是诗酒结缘的滥觞,从此“无酒不成诗,无诗酒也无”,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了生死之缘:《诗经·大雅·旱麓》“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的祭祀酒;屈原“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的酿酒法;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的饯别酒;孟浩然“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思念酒;韦应物“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的欢聚酒;李商隐“心断新丰酒,消愁又几许”的消愁酒;……到底是诗歌丰富了酒的内涵,还是酒扩展了诗歌的题材?抑或是诗兴助长了酒兴,还是酒兴助长了诗兴?这其中关系,谁能道得清,说得明?
  赞酒名诗出盛唐,盛唐诗人尽酒仙。唐朝不仅国力强盛,酿酒业也空前发展。酒已不是特权阶级的专有品。诗人将饮酒聚会、吟诗作赋两项活动融为一体,他们常常借酒激发诗歌的创作热情。盛唐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这个精英荟萃的创作群体,用酒与诗把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心态表现得潇洒狂放,树立了诗酒的高峰。
  我们不必说五千年来有多少诗人与酒结下缘分,也不必说五千年来有多少诗篇描绘酒的意蕴,更不必说有多少人借酒浇愁抑或举杯狂饮,单说那“光焰万丈长”的“李杜文章”,就足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慨叹酒与诗及诗人关系之美妙。以酒狂欢,以酒浇愁,以酒作别,酒便是人们悲欢离合的纵情发泄之物。李白贵为诗仙,仙之不可无酒,因为酒醉后的飘逸不羁,更具仙之浪漫;杜甫尊为诗圣,圣也不可无酒,因为酒醒后的失落沉重,更具圣之忧患。所以“诗仙”也是“酒仙”,“诗圣”也即“酒圣”。
  有着“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之志的李白,根本没有把杜甫的劝告“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放在心上。相反,他始终在丰富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形象。他壶不离手,酒不离口,当然也是诗不离心。独自一人那就独酌,虽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但也能释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不仅是“影徒随我身”,更是“诗徒随酒影”。与众人一起是痛饮,“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友人一起是畅饮,在那“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地方,在友人清静优雅的居所,美酒共饮,“长歌吟杯风,曲尽河星稀,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南来北往畅所欲言无拘无束,一位集天地之宁静,绝人生之欢乐的诗人活生生地畅饮于我们之前。
  在此,我们无法回避酒与诗的千古绝唱《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酒交融,以酒咏志、以诗咏志,把诗酒文化推向了历史的巅峰。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超越的顶峰!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明知“举杯销愁愁更愁”,明知是借酩酊一醉来“同销万古愁”的诗人。因为他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始终坚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嗜酒,自称“酒中仙”,但杜甫的嗜酒并不亚于李白。据郭沫若先生统计,在杜甫现存的诗文中,谈到酒的有三百首,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一。当然不能仅从数字上看,还得从杜甫的诗中找证据。
  杜甫少年时写的一首《壮游》诗就有充分的证明。现摘录几句如下:“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据此,郭沫若先生称呼杜甫为酒豪。一“豪”,一“嗜”,一“酣”,极力展现了一位性格豪爽、喜欢喝酒、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少年诗人。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杜甫赴长安应试。在杨国忠“野无遗贤”的谬论下,杜甫举进士,不中第;欲团聚,困长安,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也落了空,也只能借酒来麻醉自己,岂料“举杯销愁愁更愁”,以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人生七十古来稀”,千百年来几乎妇孺皆知,但要问这是谁的名句,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如还要问这句诗的出处,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让我们引用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二)》吧: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杜甫已经到了天天都要典当衣服来买酒,而且每天都要大醉而归的程度,甚至除了典当衣服,他还要到处赊账喝酒,走到哪里都有酒债。即使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李白也不过如此吧。
  杜甫碰到郑虔后,英雄惜英雄,痛饮狂歌。“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最后竟将司马相如、杨雄、孔丘、盗跖统统抬出来论证喝酒的必要性,结论是“生前相遇且衔杯”!《醉时歌》一气读下,真是慷慨激昂痛快淋漓。这是杜甫难得的激情。
  也正是这种以酒酿诗、以诗饮酒的文化现象,再加上“穷年忧黎元”,上悯国难、下痛民穷的诗人性格,酝酿出的另一种透露出圣人忧患,有着沉郁雄浑的现实主义诗风傲然立于中国的诗歌史上,与李白的清新俊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并肩而立,成就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杜甫笔下的诗酒缺少了李白的豪气,蒙上了一层黯淡色调,略带股酸味,特别是他老来穷困潦倒时,时常为酒资发愁,以致连“浊酒杯”都不得不停。杜甫与友人的饮酒更多的是哀叹悲怆,即使在欣慰之致之余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连饮中八仙聚会之时,诗人也是在崇敬、钦慕之中透露出深深的怜惜和叹赏。当然杜甫也有在“客至”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欣喜与忙碌,然而在字里行间我们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生活的贫困。杜甫也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获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便“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但这些都是短暂的。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志向的诗人也只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喜痛饮,喜欢与人喝酒,即使独自一人,也必拉下明月,带上影子,自得其乐。
  杜甫喜闷饮,喜欢独自消愁,即使与人共饮,也必忧患天下,伤感遭际,悲叹忧愁。
  李白喝的必是美酒,想象必奇特;杜甫喝的必是浊酒,内容必现实。但他们都很寂寞,正应了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中华书局
  2、《李太白全集》 中华书局
  3、《杜工部集笺注》(《钱注杜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4、《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省大田中学)
其他文献
一部《红楼梦》创造了形神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男性235人。女性213人,共计448人.对人物的刻画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种多样的特点。
<正> 到了妊娠晚期,便要着手准备“坐月子”,按老习惯得准备些糖。有人说产妇最好吃红糖,有人则说,不然,白糖也很好。究竟吃哪种糖为好? 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要了解红糖
良好的写作状态.是指写作主体不仅有强烈的写作欲望,有许多东西要表达,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知道如何表达。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从心底里自动而
【正】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比“传奇”一词用的再乱了,自从晚唐裴铏作《传奇》一书开始,“传奇”一词的涵义已几经变化。《辞源》“传奇”条注及王国维《宋元戏曲考&#183;余
有人说,在基督教世界,有一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有一本书人人必读,那就是《古兰经》;那么在中国也有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
【正】 自上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地下“龙骨”的真面目被揭示以后,甲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迅速形成发展,随之而来,殷墟甲骨文在诸多相关学科领域中的研究价值也逐渐为越来越多
对一些冬季发作较剧、夏天病情缓解的疾病,应趁其发作缓解季节,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这便是冬病夏治,它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
期刊
传染性腹泻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经口感染.本病发病率高,传播迅速,如不及时治疗预防,极易发生大的传播流行.
期刊
女权主义者奥利夫.施赖纳曾说:“妇女的体内孕育着人类,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然而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妇女便处在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文学长廊上一个个被侮辱被
近几个月来,长春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已发现10余例因无节制上网导致精神异常的患者.有关专家忠告:"网虫"们上网应限时,否则对身体有害无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