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三导”教学实践的点滴感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语有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纯粹的教给学生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授予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基于此,“数学课堂三导”教学模式应运而出。何為“数学课堂三导”教学模式?它主要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完成课堂教学;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自学与思考;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导促学,学中找疑,练中提高,进而创建有序、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它是一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活力。笔者根据平时的“数学课堂三导”的教学实践谈谈其中的点滴感悟。
  关键词:导学;导疑;导练
  一、 导学——活导促学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导学”顾名思义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学?怎样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肯自主的去学?这里的“导”十分重要,我们要准确把握“导”的分寸和原则,找准学生的要害,及时引导,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的去学。
  1. 导中促学
  教学目标是教材中教师需要传授的知识因素和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训练,是衡量教师教学任务和质量是否完成的依据。所以说要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准确制定一节课的“导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差异,适当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示,让学生明确自学什么,怎么学,从而促进学生有效自学与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自学情况如何,可用课本中的“做一做”或者教师设计与例题有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当堂检测。根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增强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
  2. 困中适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异常重要。学生受自身经验、情绪、思维定势、学习材料和情景的相似性、主动性等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思维短路”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调动学生探究的激情,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比老师直接告诉给学生答案更有趣、高效。
  导的过程应该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引导应科学有度,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内在潜能,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寻答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体验。
  二、 导疑——学中找疑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能的重要标志,而提出问题其实就是质疑的过程,可见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因此,我觉得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给予学生适度的提问空间,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于发问。例如:在学生做完以下练习后,教师提问:“观察这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选择:已知大圆和小圆的半径比是3∶2,大圆和小圆的直径比是( )
  A. 6∶4
  B. 3∶2
  C. 9∶4
  生: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不是也是3∶2?
  生: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比呢?
  生:有没有什么规律?
  师:这里确实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
  通过学生的质疑,老师适当的引导,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就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并自主探究发现了“两个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和周长比是一样的,而面积比是半径或直径或周长的比的平方”。相信在这样精彩的质疑中,学生对知识一定能够铭记于心。
  三、 导练——练中提高
  1. 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层层推进,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在上《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在学生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2. 课尾留趣
  对儿童的研究表明:7~12岁儿童连续注意约在20分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尤在”的效果。如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道“牛吃草”的问题:(配上牛在吃草的图)草地上的木桩上拴了一头小牛:
  (1)想一想,这头小牛吃草的最大范围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
  (2)如果这头小牛还没有吃饱,你会怎么样帮它?
  这样生活练习题,使学生在解题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又能学以致用,达到双赢的目的。
  “数学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服务的,不能一味的照搬模式,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导的时候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掌握引导的度,点到为止;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中疑,疑中思,思中学,并始终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练习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兼顾差生和优等生。而且,教学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遵循导学、导疑、导练的顺序,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灵活处理,达到学生学会高效学习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谭红民.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点滴感悟[J].小学教学参考,2016(6):19-20.
  [2]赵少青.构建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3):56-57.
  作者简介:沈庚福,福建省龙岩市,龙岩石埠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与“对话式教学”在形式上和内在思想上的一致性,提出了如何在生态课堂当中更好地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几点策略,希望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交流、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  一、 引言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不断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积极构建新型的生态课堂,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越来越注重素质教学的高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进行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 要: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提出的,但是在“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下,人们却将因材施教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忘诸脑后,总是以成绩、分数来對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状态,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人们越来越关注因材施教的真正落实。本文便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讨论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材施教;落实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