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灯是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东南的一个古镇。这里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警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报效国家;这里还是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百戏之祖”的袅袅余音自这里延绵开去600余年;这里的少卿山,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土建筑金字塔”;这里还有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秦峰古塔等诸多历史遗存。千灯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是苏州至上海的中心水埠,是昆南小集镇群的中心,因土地肥沃,商业繁华,素有“金千灯”之美称。
千灯实际原名“千墩”,典出《汉书·吴越春秋》。在吴越争霸时,从姑苏吴淞江口开始建烽火台,一路下来,到了这里正好是第1000个,所以有了这样一个纪念性的名字。另有一种说法则源自文人雅称,因这些土墩上长满了茜草。茜草的根可以做红色染料,也可以用来做药材,所有这里又被称作“茜墩”。而当地方言里,因“千”“茜”同音、“墩”“灯”同音,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书写便利出发,20世纪60年代古镇名字就改为“千灯”了。
江南底蕴
千灯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镇白墙黑瓦,昆韵盎然。古镇目前仍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走进千灯,只见居民住宅缘河而筑、临水而居,驳岸列排、河埠成市,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江南水乡的古朴风貌。
江南的水系纵横密布,汇成一条千灯浦穿过小镇。几百年前,这里一到雨季便洪灾泛滥,两岸苦不堪言。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官方的关注,直到时间来到了明朝初叶。
户部尚书夏元吉受明成祖朱棣的御旨来治理浙西和江南的水患,疏浚千灯浦便是其中一大工程。千灯浦北起吴淞江,南达淀山湖,历来是水上交通要道。夏元吉雷厉风行,立即召集了数万河工开始工程。他亲力亲为,日夜经营,甚至连馆驿都不曾设,就借宿于千灯浦旁的延福禅寺里。在他的治理下,千灯浦畔从此河水扬波,微澜不惊。人们为了纪念夏尚书的功绩,从此就把千灯的这条母亲河改了名字,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浦了。
尚书浦上有三座桥,“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三桥联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之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在这里,又被称作是“三桥邀月”。
刚才提到的夏元吉借宿在延福禅寺,寺里有座塔叫作秦峰塔,又被誉为“美人塔”,论起千灯古镇的标志,非它莫属。
自2002年至今,全镇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古镇的修缮保护。近年已先后拆除古镇内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约1万平方米,拆迁居民住宅7000多平方米,使古镇内建筑风格基本趋于协调。同时,先后整修恢复了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典当行、秦望山和烽火台,重建了凝熏桥和恒升桥,启动完善了石板街沿街建筑修缮工程。
顾炎武故居修复后为五进明清建筑,形成了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为千灯诸景之首;在昆曲鼻祖顾坚纪念馆,以昆曲为中心,以历代各种戏剧人物为展品,表现中国戏曲发展史;典当行是一座前店中厅后宅的双排四进明清古建筑群,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典当行之一;秦峰塔园区主要展示宗教文化,登塔远眺,古镇风貌一览无余;绵延1.5公里的千年石板街,由2073块条形花岗石铺成,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道,行走于古街窄巷的石板之上,两侧楼宇挑檐而出,小楼相依,形成江南古镇“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特有风貌;而少卿苑内展示的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陶器、石器和精美玉器,从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延续到崧泽、良渚、马桥文化,被列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千灯镇初步形成了以水乡风貌为背景,以文化展示为特色,寻贤访古、水乡观光、古镇览胜相结合的旅游新格局,文化旅游的魅力与日俱增。今后一两年内,千灯古镇将进一步加大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力度,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品牌,形成以古镇旅游为重点、以生态农业旅游为延伸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届时,由悠久历史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千灯,将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展现更为迷人的风采。
千灯实际原名“千墩”,典出《汉书·吴越春秋》。在吴越争霸时,从姑苏吴淞江口开始建烽火台,一路下来,到了这里正好是第1000个,所以有了这样一个纪念性的名字。另有一种说法则源自文人雅称,因这些土墩上长满了茜草。茜草的根可以做红色染料,也可以用来做药材,所有这里又被称作“茜墩”。而当地方言里,因“千”“茜”同音、“墩”“灯”同音,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书写便利出发,20世纪60年代古镇名字就改为“千灯”了。
江南底蕴
千灯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镇白墙黑瓦,昆韵盎然。古镇目前仍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走进千灯,只见居民住宅缘河而筑、临水而居,驳岸列排、河埠成市,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江南水乡的古朴风貌。
江南的水系纵横密布,汇成一条千灯浦穿过小镇。几百年前,这里一到雨季便洪灾泛滥,两岸苦不堪言。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官方的关注,直到时间来到了明朝初叶。
户部尚书夏元吉受明成祖朱棣的御旨来治理浙西和江南的水患,疏浚千灯浦便是其中一大工程。千灯浦北起吴淞江,南达淀山湖,历来是水上交通要道。夏元吉雷厉风行,立即召集了数万河工开始工程。他亲力亲为,日夜经营,甚至连馆驿都不曾设,就借宿于千灯浦旁的延福禅寺里。在他的治理下,千灯浦畔从此河水扬波,微澜不惊。人们为了纪念夏尚书的功绩,从此就把千灯的这条母亲河改了名字,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尚书浦了。
尚书浦上有三座桥,“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三桥联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之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在这里,又被称作是“三桥邀月”。
刚才提到的夏元吉借宿在延福禅寺,寺里有座塔叫作秦峰塔,又被誉为“美人塔”,论起千灯古镇的标志,非它莫属。

自2002年至今,全镇已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古镇的修缮保护。近年已先后拆除古镇内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约1万平方米,拆迁居民住宅7000多平方米,使古镇内建筑风格基本趋于协调。同时,先后整修恢复了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典当行、秦望山和烽火台,重建了凝熏桥和恒升桥,启动完善了石板街沿街建筑修缮工程。
顾炎武故居修复后为五进明清建筑,形成了墓、祠、厅一体的园林布局,为千灯诸景之首;在昆曲鼻祖顾坚纪念馆,以昆曲为中心,以历代各种戏剧人物为展品,表现中国戏曲发展史;典当行是一座前店中厅后宅的双排四进明清古建筑群,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典当行之一;秦峰塔园区主要展示宗教文化,登塔远眺,古镇风貌一览无余;绵延1.5公里的千年石板街,由2073块条形花岗石铺成,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道,行走于古街窄巷的石板之上,两侧楼宇挑檐而出,小楼相依,形成江南古镇“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特有风貌;而少卿苑内展示的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陶器、石器和精美玉器,从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延续到崧泽、良渚、马桥文化,被列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千灯镇初步形成了以水乡风貌为背景,以文化展示为特色,寻贤访古、水乡观光、古镇览胜相结合的旅游新格局,文化旅游的魅力与日俱增。今后一两年内,千灯古镇将进一步加大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力度,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品牌,形成以古镇旅游为重点、以生态农业旅游为延伸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届时,由悠久历史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千灯,将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展现更为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