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天你“问”了吗?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探求欲望,主动观察情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无从提问”、“沉默”、“不发问”的现象很多,造成了“沉默课堂”、“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为载体,结合自身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探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使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探究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发问”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几乎没有问题意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想问”到“能问”到“敢问”再到“会问”?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想问”
  1.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第一步。激发好奇心、正确引导好奇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1.1 运用教师自身语言的亲和力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吸引力。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想问”,我把自己当成孩子。我和孩子们交谈时,通常会走到他们身边,以生动、幽默、婉转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举止来打造亲和力。同时,在每堂课。我会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好故事、一个奇闻、一个趣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想问”。
  1.2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
  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想问”。在平时,我经常会设置一些他们自身的问题,将自己当做学生求助于他们。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生命和健康的权利》这一课时,案例中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1、你的感受是什么?2、你想说些什么?3、你该怎么做?并且我想他们求助“你能帮助我吗?”与学生展开思想、智力与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让他们想问。
  (二)让学生“能问”
  1.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激发其求知欲。在课的开端最好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先向学生作一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在听课时有所听、有所问。例如:我将“学案导学”引入教学,学生每节课听课及发问效率明显提高。
  2.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生态圈中的“管理员”,转变观念,与学生对话,成为他们的助手、帮手。“对话”教学和“发现”等教学理念相吻合。
  (三)让学生“敢问”
  经过和学生的交流,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反映是不敢问的主要原因是“怕答错,老师和其他同学会笑”。因此,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他们才“敢问”。
  1.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对学生正面的引导和积极地评价。这样学生才能从不想问、不敢问到产生肯提问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用“你很棒!”、“说得好!”、“不错!很有见解!你能再说说吗?”、“还想知道什么?”这样的话来激励他们,于是,更多的孩子的学习自信心树立起来,开始“想问”、“敢问”。
  2.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面对其他同学,我认为应该建立支持型课堂气氛,建立孩子的情绪安全感。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珍爱生命,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狗肉呢?”一片哗然。攻击的言语开始出现:“好吃,你不吃吗?!”等等。这时,我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先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德育教-爱和尊重。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消除不安全感。
  以上就是我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西方国家许多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现在一些教育较先进的国家里,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发现法”,推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都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展探究、发现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问题意识对课堂的“饱满度”、“有效度”、“拓展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问一个有效的、建设性的问题,说不定就会让课堂成为科学研究探索的实验室。在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希望本文能为还在和我一起探索的老师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何东玲、王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思考[J].2003年第1期第29页
  [2]张弓弼.试论研究型课程学习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J].2002年第11—12期第32页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35页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1995年第10期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3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传统的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产生历史性变革,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
1.引言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表现的认知行为反应,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适应活动,对于缓解压力、保持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自尊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等总体情感上的评价。关于自尊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者大都以中学生、特殊群体为调查对象,农村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家庭经济,父母教育程度及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与城市里的中学生相比,其自尊水
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中职生自身的认知和开发。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只注重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往往忽视对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对中职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塑造,以至于出现象刘海洋、马加爵等那样自强自律性差,多疑偏执,冷漠等不健康的健康人格心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尝试从健康人格教育入手推动心理健康。  一、健
摘 要:供电公司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因此,电力税收筹划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供电公司纳税税种以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为主,加上房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其它项目,覆盖面较大。财务税务人员应仔细研读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尽量在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法,降低公司的税负,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提高企业的效益,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目的。  关键词:税收精神;供电公司;税收筹划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在全面推行高效课堂的今天,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德育也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面就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和技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当代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  初中学生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经费管理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始终,是社团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对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所采取的一整套管理办法和监督手段,其内容包括:经费的筹集,收支的有效管理、监督,理财的策略、程序和办法等。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从经费管理的现状看,活动随意性和自由度相对较大,缺乏系统性和制约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活动经费无
城市道路检查井,是设在市政工程地下管线上的一种井状构造物。主要是为管线运行情况检查和疏浚提供操作空间,作为管线改变高程、改变坡度、改变管径、改变方向的衔接。路面井口指的是检查井与周围路面的结合部位,由井圈座、井盖和周围路面共同组成,要求井口应与周围路面齐平,以保证井口部位路面平整和行车的舒适安全。但是目前井口部位路面病害已经变成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井口沉降和井口处路面松散,裂缝、脱落等,已成为各地市
期刊
智力是影响一个人成就,影响一个人学习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数量,而且影响质量。国此,我们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发展培养学生智力,谈一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学生智力培养的认识现状  对学生智力培养产生了两个认识误区,一个就是认为学生的智力是先天得来,不需要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就可以达到:另一种认识是智力的培养是由后天培养决定的。这两种认识就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行为结
期刊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中学生乐于争论,勤于动手,可是由于涉世浅,知识欠缺,难免出现一些缺点,甚至是错误。对此,老师要给予帮助和批评,同时,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教师要使学生快快乐乐的成长,不能扼制其身心发展。那么要想取得良好的批评效果,就要掌握批评这门艺术。  一、就事论事,不要伤害人格  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只须指出,说明改正的方法途径,而不要由此涉及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