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探求欲望,主动观察情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无从提问”、“沉默”、“不发问”的现象很多,造成了“沉默课堂”、“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为载体,结合自身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探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使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探究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发问”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几乎没有问题意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想问”到“能问”到“敢问”再到“会问”?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想问”
1.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第一步。激发好奇心、正确引导好奇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1.1 运用教师自身语言的亲和力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吸引力。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想问”,我把自己当成孩子。我和孩子们交谈时,通常会走到他们身边,以生动、幽默、婉转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举止来打造亲和力。同时,在每堂课。我会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好故事、一个奇闻、一个趣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想问”。
1.2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
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想问”。在平时,我经常会设置一些他们自身的问题,将自己当做学生求助于他们。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生命和健康的权利》这一课时,案例中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1、你的感受是什么?2、你想说些什么?3、你该怎么做?并且我想他们求助“你能帮助我吗?”与学生展开思想、智力与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让他们想问。
(二)让学生“能问”
1.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激发其求知欲。在课的开端最好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先向学生作一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在听课时有所听、有所问。例如:我将“学案导学”引入教学,学生每节课听课及发问效率明显提高。
2.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生态圈中的“管理员”,转变观念,与学生对话,成为他们的助手、帮手。“对话”教学和“发现”等教学理念相吻合。
(三)让学生“敢问”
经过和学生的交流,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反映是不敢问的主要原因是“怕答错,老师和其他同学会笑”。因此,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他们才“敢问”。
1.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对学生正面的引导和积极地评价。这样学生才能从不想问、不敢问到产生肯提问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用“你很棒!”、“说得好!”、“不错!很有见解!你能再说说吗?”、“还想知道什么?”这样的话来激励他们,于是,更多的孩子的学习自信心树立起来,开始“想问”、“敢问”。
2.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面对其他同学,我认为应该建立支持型课堂气氛,建立孩子的情绪安全感。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珍爱生命,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狗肉呢?”一片哗然。攻击的言语开始出现:“好吃,你不吃吗?!”等等。这时,我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先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德育教-爱和尊重。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消除不安全感。
以上就是我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西方国家许多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现在一些教育较先进的国家里,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发现法”,推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都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展探究、发现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问题意识对课堂的“饱满度”、“有效度”、“拓展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问一个有效的、建设性的问题,说不定就会让课堂成为科学研究探索的实验室。在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希望本文能为还在和我一起探索的老师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何东玲、王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思考[J].2003年第1期第29页
[2]张弓弼.试论研究型课程学习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J].2002年第11—12期第32页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35页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1995年第10期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3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使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探究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发问”对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使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学生几乎没有问题意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想问”到“能问”到“敢问”再到“会问”?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想问”
1.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第一步。激发好奇心、正确引导好奇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1.1 运用教师自身语言的亲和力和课堂教学设计的吸引力。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想问”,我把自己当成孩子。我和孩子们交谈时,通常会走到他们身边,以生动、幽默、婉转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举止来打造亲和力。同时,在每堂课。我会做到“三个一”即:一个好故事、一个奇闻、一个趣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想问”。
1.2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
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想问”。在平时,我经常会设置一些他们自身的问题,将自己当做学生求助于他们。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生命和健康的权利》这一课时,案例中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1、你的感受是什么?2、你想说些什么?3、你该怎么做?并且我想他们求助“你能帮助我吗?”与学生展开思想、智力与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让他们想问。
(二)让学生“能问”
1.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激发其求知欲。在课的开端最好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重点、难点先向学生作一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在听课时有所听、有所问。例如:我将“学案导学”引入教学,学生每节课听课及发问效率明显提高。
2.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生态圈中的“管理员”,转变观念,与学生对话,成为他们的助手、帮手。“对话”教学和“发现”等教学理念相吻合。
(三)让学生“敢问”
经过和学生的交流,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反映是不敢问的主要原因是“怕答错,老师和其他同学会笑”。因此,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他们才“敢问”。
1.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对学生正面的引导和积极地评价。这样学生才能从不想问、不敢问到产生肯提问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用“你很棒!”、“说得好!”、“不错!很有见解!你能再说说吗?”、“还想知道什么?”这样的话来激励他们,于是,更多的孩子的学习自信心树立起来,开始“想问”、“敢问”。
2.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面对其他同学,我认为应该建立支持型课堂气氛,建立孩子的情绪安全感。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珍爱生命,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狗肉呢?”一片哗然。攻击的言语开始出现:“好吃,你不吃吗?!”等等。这时,我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问题意识。先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德育教-爱和尊重。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消除不安全感。
以上就是我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思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西方国家许多家长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了什么问题。现在一些教育较先进的国家里,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发现法”,推行“发现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都主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展探究、发现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问题意识对课堂的“饱满度”、“有效度”、“拓展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问一个有效的、建设性的问题,说不定就会让课堂成为科学研究探索的实验室。在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希望本文能为还在和我一起探索的老师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何东玲、王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思考[J].2003年第1期第29页
[2]张弓弼.试论研究型课程学习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J].2002年第11—12期第32页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35页
[4]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1995年第10期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