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亮:一反映现实就得罪人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s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徐德亮,1978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曲艺演员,“新文哏”相声代表,同时涉猎写作、文玩等领域。2014年出版首部小说集《把灵魂卖给猫》。
  “今天我们给您说段相声。”
  “不对!重新说。”
  “今天我们给您说段相声。”
  “慢了!”
  “今天我们给您说段相声。”
  “再来!”
  ……
  20多年前,徐德亮刚跟着师傅学相声的时候,一下午就练这一句话,每个字的轻重缓急都有讲究。师傅一遍遍地打断、纠正,徒弟一遍遍地琢磨、重说……2014年11月,徐德亮在采访中回忆起这段经历,重复这句开场白时,一开口就把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带入了演出现场的气氛中。其实他早就不光靠相声吃饭了,但这门古老的曲艺形式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不想贴上个什么标签限制自己”
  36岁的徐德亮比现在台上的新生代相声演员大不了几岁,但他觉得当下的年轻演员和他学艺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不那么愿意下苦功了。”很多时候,他让徒弟重复“今天我们给您说段相声”,说不了几次徒弟就不耐烦了。
  “年轻人不服这个劲儿。现在的孩子理解能力比过去强,但说出来的感觉不对。相声基本功没那么简单,可能就差那么一点,但差一点就不行。台下过了师傅这关,也还得上台自己练。练着练着,终于有一天突然就明白了,那一点到底差在哪儿。”
  艺术的功底都是从小打的。“我父母都是工人,我妈觉得孩子得有个爱好,从我5岁起就带我去学画画,学乐器,后来让我学相声、学京剧,给我买各种各样的书。”
  徐德亮从七八岁开始学习老北京最具特色的一种曲艺——八角鼓,后来拜名家章学楷为师。成名后,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这项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在电台做节目时,他时不时会唱一个新曲,“就是想让大家听听这个弦子声”。
  2001年,徐德亮从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所谓国学指的就是我们这个专业,太深了,不是谁都能研究的。我的同学也是干什么的都有。”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媒体,做了一年多跑文艺口的记者。“我比较愤青。比如一个剧团排了个新戏,一共投入100万,光做服装就花了20几万,其实钱都被各种关系户挣了,我批评说这是劳民伤财。结果第二天总编就接到电话,文章不让登。我觉得自己干不了这行。”
  离开纸媒后,徐德亮在IT界打拼过一段时间,成为一家小网站的总监,收入还不错。但无论职业怎么变化,他一直把相声作为爱好,在剧场里兼职表演。2006年初,传统相声迎来了一轮复兴,剧场爆满,这种气氛让徐德亮很兴奋,就在年底辞了工作,全职说起了相声。
  “可以说,30岁之前,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领域。做过编辑、记者、策划、演员、编导、特约撰稿人……”徐德亮这样总结自己早年的经历。“有一段时间,我很排斥别人说我是说相声的,就称自己是‘八角鼓票友’。就算靠相声出了点儿小名儿,我也还努力地推销自己其他方面的身份,比如专栏作家、资深IT人什么的。”
  2008年是个转折点,而立之年的徐德亮看透了很多东西。“人没自信的时候,往往要给自己拉大旗做虎皮。”他开始放弃那些头衔,“能被那些头衔、经历吓唬住的人,也没有吓唬的价值。”
  徐德亮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我的大学生活》,2006年在北大首演,但直到2008年才通过网络真正火起来。“突然间,每个人见到我都说,你的板砖掉啦(台词),你的板砖掉啦。我还纳闷呢,怎么这段火了?后来人家跟我说,现在大学宿舍里都听《我的大学生活》呢。”但更多普通人记住徐德亮却是通过一段带有玩票性质的作品《不说足球说相声》。“谁能想到呢,我说了那么多相声,最有名的却是带着两个足球解说员(黄健翔、董路)说的。”
  他被冠以“新文哏”相声代表,文哏通常是指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相声,表演风格文雅,代表作品有《批三国》等。老一辈的文哏代表人物苏文茂曾说:“我一辈子很文明礼貌,我的相声从来不带脏字。”徐德亮的作品同样注重文化性、知识性,他的《西江月》《进化论》《安得广厦千万间》等文学性都很强,但他更希望的,是开创一种新的风格:“首先带给人快乐,另外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对社会、对人性有反思。”
  现在,相声只占徐德亮生活的很小一部分,他每周六在北京星夜相聲会馆有一场演出。其他时间,他写文章、画画、玩古董、录节目,依然忙碌。
  徐德亮坦言,自己是什么都愿意涉猎,但不会专注于一点。“人生百年,有那么多东西,所以,我不想贴上个什么标签限制自己。”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这阵子,他正跟一位师傅学琢玉。
  悲情里融入对生命的思考
  中文系出身的徐德亮喜欢写作,打小作文就不发愁,初三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到了大四,校园里流行“攒书”,北大出了一套知识普及丛书,徐德亮负责撰写文化分册,从框架到内容一个人搞定,取名《知道点中国文化》,囊括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为什么老丈人叫“泰山”,什么是九九消寒图,通过讲故事普及传统文化。这算是他的第一本书。
  有点名气后,开始有媒体约徐德亮写专栏。一开始他写杂文、散文,出过《逗你玩》《新鲜猫屎》等书。后来他看到王朔的一句话:你牛写小说去啊,散文谁不会写!徐德亮很受触动,于是就写了一系列关于猫的小说。
  徐德亮特别喜欢猫,10年间家里养了8只猫,朝夕相处,小说里的故事很多是观察猫时引发的灵感,还有一些是为了反映特定主题而作。他一个月写一篇,在一本杂志上连载,最后结集成书,内容嬉笑怒骂俱全,有喜有悲,有讽有喻。
  其中一篇《猫生的意义》,讲一只名叫“黄小白”的小猫被送上人类餐桌前的过程。这只小猫临死前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吃过的糖葫芦,甚至还有生命的价值,最后被做成了一盘“龙虎斗”,结果人类一口没吃,直接倒进了泔水桶。徐德亮写的时候改了很多遍,悲情里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另一篇《七日》则是讽刺搞笑的。一只猫混吃闷睡,同屋的狗就总是教育它,徐德亮用了一个颇具影射意味的词叫“开启民智”,结果主人搬家,猫被留下继续过好日子,狗却被踢出了家门。小说的题目来自于一种说法:猫的记忆只有7天。故事里的狗最后发现,那只猫其实什么都记得、都明白,混吃悶睡根本就是在装傻。“很多人喜欢指点别人,最后吃亏的反而是自己,其实别人比你明白,你才是那只被抛弃的狗。”徐德亮说。
  徐德亮养的都是流浪猫,从马路上、地道里救出来的。有一只狸花猫,一个月大时掉到地下室,差点饿死。徐德亮救它时,小狸花一口就把他手指甲咬透了,徐德亮还是把它带回了家。“现在它变成一只特别大的狸花猫,一见我还噌噌地跑,喂食的时候都躲着我。其他的猫都跟我好着呢。”徐德亮最后给这只猫下了诊断:心理变态。
  中国既缺安徒生,又缺蒲松龄
  徐德亮希望,他写的猫小说可以给孩子们当睡前故事,也可以让成年人读。“按我自己想的,我要成为中国的安徒生加蒲松龄。安徒生指代纯美,蒲松龄则是借着神鬼妖狐写社会和人。现在的中国缺乏纯美和对社会的观照。”
  他认为现在中国人的文艺欣赏水平一直在倒退,因为已经没有统一的审美体系。“在古代,中国人绝大多数都不识字的时候,整个社会是以士大夫阶层的审美为标准的。老百姓不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但都知道那是高雅的。但现在在文化审美上缺乏引导。有些人听相声专门奔着荤段子去,跟看三级片一样。你说那个不好,还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老百姓喜欢就行。”
  还有金钱导向。“这种人是以赚钱多少衡量好坏。你说他的作品不好,他就问:是你那个卖钱多,还是我们这个卖钱多?谁的上座率高谁就是好的。五六十年代的经典作品虽然有政治宣传的因素,但我现在看《上甘岭》还是会感动得流泪,很多人唱那个时代的歌曲还是有激情澎湃的感觉,而今天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作品。”
  对于相声的现状,徐德亮并不乐观:“相声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样复兴,小剧场现在都很难。很多好作品电视上播不了,第一,好相声时间都比较长;第二,都是传统内容。经典老相声都是讲故事的,《买猴》《虎口遐想》《钓鱼》,都像小说一样,有人物性格、有情节,现在的作品都是讲段子、几秒钟之内就要让人笑。相声大赛上,评委的专业素质不能服众,外行也混在里面。这个行业就成了一个混江湖的行业。”
  即使是好作品,也越来越难说了。“一反映现实就得罪人。你说什么都会有人想:这是不是说我呢?梁思成故居被拆的时候,相关部门说这是‘保护性拆除’,我就编了段相声,说以后应该有‘保护性枪毙’‘治疗性活埋’‘理财性抢劫’,在剧场演出的时候,现场效果很好,但没有一个电台、电视台敢播。”
  徐德亮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十八大”之前,不知从哪儿传来一阵风:相声里不要提十八。有一天在台上,一位相声演员说了一句“你十八九岁的时候”,搭档赶紧打断:“你等会,我多大?”“你二十郎当岁。”观众不明白,后台已经笑翻了。“相声被戴上纸枷锁了。”徐德亮对此很无奈。
  在曲艺界浸润了20多年,对于成功,徐德亮似乎已经看透:“我说了那么多年相声,那些火过的段子现在谁还记得?所以我就干自己想干的事,第一对得起光阴,第二对得起自己。至于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爷的事。”在他看来,能在某一行里达到顶尖位置只靠努力没用,都是时势造英雄。“需要出来这么一个人的时候就出来了,不需要的时候怎么也没戏;而且,出来了一个,别人就出不来了。就跟写小说一样,莫言获了诺贝尔奖,之后十年二十年提中国文学就是他了,别人再获奖也没用。”
  无论是作为演员看民众的文化品位,还是以猫的视角看社会的人生百态,徐德亮总是批评多于夸奖,但又从不灰心失望。他说自己一直记得一位报社主编说过的话:读者对报纸的认识是它若干年前的状态,当你觉得一家报纸很牛的时候,它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当你觉得它走下坡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快不行了。“按照这个逻辑,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事物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这样看来,希望依然蕴藏在人们没有关注的角落里。”
其他文献
《管锥编》134页说《诗·四牡》,于此题下尽发中西诗文中“忠孝不能两全”之趣,颇令人解颐。偶检于鬯《香草校书》,其解《诗·汝坟》乃云:诗实妇人劝君子弗仕。“鲂鱼尾,王室如”,言国家将亡,固君子宜出,救世之日。然虽则国家如此,如远离父母何,故又曰:“虽则如,父母孔迩”,此迩字与《论语·阳货篇》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之迩无异,盖君远而父母迩也,明是劝弗仕。可知忠远孝近,方于“公义私恩,两端难执”之际,既
没看到《婺源县乡土建筑》之前,已先去看了婺源县的乡土建筑。虽是匆匆来去,毕竟有了身历其境的亲切。  两百多幅照片、两百多幅测绘图;文笔很流畅,描述很细微,但追随作者的脚步,从青山绿水间白墙黑瓦的古村落中走过,却觉得很抑郁。    ……眼前实景也教我们惆怅。格扇上、梁坊上和外面门头上,不论木雕、砖雕,凡是人物雕刻,头颅统统被砍掉,这是二十多年前那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孽迹。  ……现在,另一个劫难的威胁越
邱志杰(前卫艺术家、展览策划人,以下简称“邱”):我们现在的局面简直是一个隐喻:几个企图讨论公共艺术的人,正在为通过网络聊天软件搭建公共讨论的平台而瞎忙,情况有点像京剧《三岔口》,在黑暗中摸来摸去,有时候碰上一下。纽约曼哈顿这里高楼太多,我在二楼找免费的无线网络,几乎是在井底晒太阳的感觉。  黄专(展览策划人、艺术批评家,以下简称“黄”):我们在北京,你在纽约,这更像是一个处在世界两极的、时空倒错
“日中两国需要不断地用一件件正面、积极的事情,来创造出良好的关系”。4月15日,就任东京都知事两个多月的舛添要一(下文称舛添)在临时记者会上宣布,他将于本月24日至26日访问北京。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不少日媒认为这将是日中关系,尤其是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缓和的一个征兆,因为东京都和北京市虽是友好城市,但距上一次东京都知事访问北京已过去了18年。   “你一定要去访问”  东京都和北京市
十一年前的夏天,笔者和胡小明女士曾得便访问罗马新教坟场上英国诗人济慈和雪莱之墓。站在这座不朽之都的城墙上,近处树影婆娑,绿草如茵,鲜花似锦,坟茔森森,远眺风烟下的古城,时空似乎一下子被浓缩了起来。济慈因罹肺病在意大利温暖的气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并于一八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客死罗马的西班牙花台。诗人身后寂寞。在墓前,我们只见到一位金发少年跪在他墓碑前默诵诗章,墓碑上刻有姓名生死年月日以及一把竖
西学在清代中国的第三阶段,无可避免地进入全球工业资本主义的一环。就如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指出,东西方发展的“大分流”并非在十八世纪的世界中出现,而是十九世纪初工业西方的突然崛起的结果。十九世纪的下半叶,清廷的国家精英开始目睹激烈的社会动荡,以及生态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巨大灾害。太平天国军队横扫江南之后,大清帝国几乎崩溃。在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眼中,清代中国显得像是停滞于历史之中的一只
《读书》连着几期讨论人文精神,其意义不言而喻。不过,令人遗憾,讨论者除个别外,好像都缺了点生态意识。再细看,原来有条指导思想:“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  “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此话传之已久,一般也并不为过。但既然讨論终极性的东西,在目前这个所谓“已得了癌症”的行星上,闭口不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果能行远否?  追求知识化、专业化、机械化、商业化,崇
“河伯”喜娶妇。似“河伯”娶妇者,尚有“蛇神”之喜童女。晋干宝《搜神记·李寄》篇谓:东越闽中庸有大蛇,“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童女十二三者”。所以“娶妇”,所以“童女”,究其因,余意乃“性崇拜”使然。  “性崇拜”是人类早期的一个重要观念。周作人以为,古人的思想,“总不出两性的交涉,而且以为这一交涉里,宇宙之存亡,日月之盈昃,家国之安危,人民之生死,皆系焉”(《谈虎集·萨满
读克莉思特娃的《武士们》    《武士们》(《LesSamourais》,一九九○年四月)并不是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它结构松散,对话冗长,有时还有些生硬,情与思的描写显得分离,融合的也不够自然。但这确又是一部好小说:好就好在它写的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期中的知识分子,而且是世界文化中心巴黎的一群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读完了它,你会思考很多,并且会清醒很多。   《武士们》是克莉思特娃(JuliaKri
假山与金字塔都是用石头堆砌的,但两者大相径庭。金字塔,时常唤起人们对奇迹或神秘事物的感觉。假山,似乎平淡多了,早已令人司空见惯。其实,假山宜于静观,你越是富有审美的心境,就越是激赏假山的情味;反之亦然。  假山与名山都是由石头组成的,但两者大异其趣。名山万象,各有千秋,相比之下,假山似乎微不足道。但假山并非自然山水的复制或缩影。假山很小,却以小见长。李渔曾说:“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李渔遨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