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控制体重与蛋白尿消长及其在肾脏保护中的作用,探讨肥胖相关性肾病(ORG)的有效防治措施和加深对ORG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本研究前瞻性观察了63例经肾组织活检明确诊断的ORG患者。分别以6个月和24个月作为短期和长期随访点,据随访过程中体重指数(BMI)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BMI上升(BMI增加≥3%)、稳定(BMI波动<3%)和下降(BMI减少≥3%)三组,观察患者体重变化对肾脏损害以及糖脂代谢等的影响。结果:接受肾活检诊断时,BMI上升、稳定和下降三组ORG患者的肾脏损害、代谢紊乱情况的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随访6个月时BMI下降组ORG患者体重减少达(8.29±4.00)%,蛋白尿平均减少35.3%。随访24个月时,BMI下降组体重减少(9.20±3.78)%,蛋白尿下降51.33%,其中29.6%患者尿蛋白部分缓解,25.9%尿蛋白转阴,总缓解率达55.6%。然而,随访6个月及24个月时,BMI上升组的尿蛋白则分别增加了102.0%和28.78%,且24个月时无一例达到缓解。BMI长期下降组的患者除蛋白尿好转外,血清三酰甘油(TG)、血清尿酸、收缩压和舒张压也分别下降17.07%,4.86%,7.44%和9.50%。一元回归分析发现BMI变化、血清TG和血清尿酸的变化与尿蛋白消长关系密切,多元回归分析提示BMI下降是减少尿蛋白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进一步分析BMI下降组患者临床转归差异的因素发现,蛋白尿缓解与否与BMI下降程度(P<0.05)、TG(P<0.01)和尿酸下降程度(P<0.05)、血压绝对值等相关(P<0.05),但与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病变、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肾小管功能等无密切联系。肾功能进展是否与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程度有一定联系,但与肾小球病变性质、肾间质动脉透明变性程度、尿蛋白缓解、代谢紊乱改善等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证实在ORG患者中,BMI下降与尿蛋白缓解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短期控制体重即可达到明显减少蛋白尿的效果,而长期、严格的体重控制不仅有助于减少尿蛋白,而且可以纠正伴随的代谢紊乱情况。肾小管间质的慢化病变是导致肥胖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