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的经济生活与诗歌创作——以浙派为例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生活与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清代浙派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大量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细节.浙派诗人对经济话题的书写呈现出"日常化"的态势,他们将贫困这一主题渗透在衣、食、住、行等日常化的细节吟咏中,如对寒碜的衣着、上涨的米价、破败的住房、友人的赠物等方面的描写.直面经济的困顿时,诗人们流露出"多层次"的心态,包含了自怜、自嘲、自责等微妙而煎熬的情绪体认,从而在诗中出现了宣泄、谐谑、哀叹等多重的心灵抒发方式.康乾时期文祸不断的时代背景导致浙地士人噤若寒蝉,令心性孤清的浙派诗人更加趋向个人世界的自我关注.士商互动的馆客生活带来的贫富悬殊的落差,令善于自我关注的浙派诗人更加趋向于关注自身经济的贫弱.大量述贫诗的创作,是浙派诗人表达生命痛感的精神化体验.
其他文献
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核,文化产品则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产品的供给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内在价值基础.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主供给是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品的主要供给方式.但这三种供给方式都难以完全满足农村地区旺盛的文化需求,城乡文化产品的供给存在差距,造成城乡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均衡状况.被称为"经济学良心"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的阿马蒂亚·森构建了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全面论述发展问题.文章尝试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为视角分析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状况不利于农民可行能力的增长和农村的
贵州古代文学史研究,从现有的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以贵州为单位的省域文学研究;以黔中、黔北、黔西北等为单位的地域文学研究;以著名文化世家为中心的家族文学研究;以族属为单位的族别文学研究;以知名文士为中心的作家个案文学研究,等.文士过境云贵走廊创作的文学作品,往往被人为割裂划入该作家所属省份、地域、家族、民族、流派等范畴的文学史,从文化线路层面论述道路文学的研究成果鲜见.从文化线路视野去探究云贵走廊道路文学遗产,特别是道路诗歌的作者类型、路景、内容及特点,提供有别于贵州地域文学史或文化史研究的"路域"文学研究
随着内地高校民族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问题已显得非常重要.内地高校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尊重支持他们的传统文化习惯,为他们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正确对待个别民族学生犯下的错误;需要教师心里不排斥他们教学中因材施教,课堂外对他们感化影响;需要民族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动力,正视自己基础薄弱的现状,鞭策自己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自觉提高素质能力,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内地高校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靠学校,靠老师,更靠学生自己.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果之一,其后续的稳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基本条件.安置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搬迁移民的内生发展能力,社区教育与移民内生发展能力存在内在的推拉关系.当前移民内生发展能力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需求脱节、社区教育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弱、社区教育对接城乡融合的程度不够等问题.建立健全与移民内生能力提升融合的社区教育体系、通识+专业+特色的融合型社区课程体系、党政主导的"1+X"移民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保障体系、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在政策衔接过程中,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与定位的不同,二者的衔接呈现出多重差异,既有制度衔接本身的差异,亦有因为定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同时当前衔接过程缺乏对"有效性"的指标量化,致使难以准确度量和表达有效衔接的程度.为此,本文通过凝练抽象出"位差"与"效度"概念以应用性解构"有效衔接","位差"即发展进程的时间位差、区域发展的空间位差、发展力量的角色位差;"效度"指时间
我国类型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构成中华民俗文化的基石,也是社群文化资本与身份认同的标志符号.据"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考察显示,文化资本形成初期,传统技艺经历了长子继承式、多子继承式、宗族共享式、社区共有式等多种方式,适应了传统技术保密和文化资本私密使用的需要.当传统技术进入"区域共有"模式后,需要对社群成员的权益进行"身份认同"的识别,以维护利益共同体"文化资本"的使用权益.其利益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包括共同的神祇膜拜、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经营组织、共同的技术交流暗语等方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资本,在
寻求确定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始终伴随着相对主义.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分道扬镳的时代,无论是弗雷格的分析哲学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都以确定性为其哲学目标.不过,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心理主义.心理主义一度在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并成为实证主义的基础,而弗雷格首创反心理主义.在弗雷格的影响下,胡塞尔由心理主义走向反心理主义,并试图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去建构一种纯粹逻辑学,这种纯粹逻辑学充分反映了胡塞尔将哲学建构为"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之理想目标.然而,被胡塞尔视为继承人的海德格尔却背离了这个理想,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对中国法的看法和定位存在"赞华派"和"贬华派"两种声音.1810年乔治·托马斯·斯当东对于《大清律例》的翻译使西方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从实证法的角度认识到中华帝国的法律.西方通过对于《大清律例》英译本的述评,不仅逐渐消弭了西方自马可·波罗以降,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对于中国法形象的争议,而且通过对于中国法形象专制性、落后性、封闭性的描述,确认了西方所主导的现代性法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西方法学中心主义"开始形成.
长期以来,传统认知中对于杨广的历史定位,较多受到唐初李世民君臣出于政治需要而全盘否定的影响,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中,几乎都给予负面评价.然而,对于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的全面理解,并不应仅停留于史志文献,应合理扩充资料来源,对已有史料进行补充纠正,而时人所留存的诗文即是具有较强说明力的辅证.对隋代呈现的若干争议至今的历史问题,如隋之富强与财政消耗的矛盾、杨广时期财政收入政策的矛盾、财政支出政策的矛盾等,即可以诗证史,利用隋唐时期相关诗文作品进行财政经济视角的重新检视.实际上,杨广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一种通过有增
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是一种主要为高校师生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服务的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具有组织属性的公益性、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功能定位的综合性等特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发展的主导模式,既反映了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也呼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对照高质量的标准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因此,在政策集成层面,要强化政策集成和贯彻落实,完善高校主导型众创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要素支撑层面,要完善创新要素和平台支撑体系,突破高校主导型众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