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秉承古老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一座新兴的园林城市——黄山市正在崛起。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前身是徽州地区,现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和黄山风景区,总人口146.9万。
黄山市山川秀美,生态一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全国惟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和一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城市。
近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秀美、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黄山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1%,绿化覆盖率达到4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呈现出“自然、文化、美丽、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市风貌。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完善功能严格管理
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召开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下发了《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定》。黄山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备受高度关注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已于2003年12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实施。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市域规划部分,对众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同时,按照“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要求,突出了旅游经济的主体地位,并将市域南部屯溪、岩寺、徽城、海阳四个城镇新城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对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协调能力,构筑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市区规划部分坚持“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建设原则,注重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突出山水城市、徽派城市、园林城市的建设特色,对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基礎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做出了明晰的规划。
此外,《黄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继通过专家评审。新一轮黄山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规划城乡一体化,具有大型城市特点和黄山特色的绿化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居住、生活、休闲功能。规划编制遵循生态型、系统性、多样性和地带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黄山市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和违规行为,着力强化全民的规划意识,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全面推进绿化建设
大幅提升城市品位
近年来,黄山市围绕“显山、露水、多桥、环路、添绿、增亮”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目标,投资近百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完善的园林绿化体系。
一是以天然山水为依托,建设滨江(河)生态园林景观带。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坚持环境优先、项目带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天然山水为依托,实施滨江(河)生态园林景观带建设。中心城区(屯溪)以率水、横江、新安江“Y型”江面为主轴,以三江两岸绿化带为侧重,以三江、占川河、朱村河、佩琅河水域治理为突破,打造山水相融的特色滨江(河)生态园林景观带;徽州区以丰乐河两岸为中心景观区,结合城市出入口、文峰塔、重要景观节点塑造滨水城市景观风貌;黄山区围绕浦溪河滨河景观带建设,重点塑造城市中心和新城中心景观区、西南片宾旅馆景观区和甘棠老街传统风貌区,充分体现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城市风貌。
二是整体推进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开发,进一步抓好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游园绿地、广场绿地建设。同时,严格按照高绿量标准,改善和提高道路绿化水平,确保做到道通路绿。因地制宜,规划控制,落实资金,积极实施单位和小区绿化。规划部门、绿化管理部门严把建设项目绿化设计、实施审批关,医院、学校、机关、社会团体、宾旅馆等单位绿地率不得低于35%;工矿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绿地率不得低于30%;新建小区绿地率确保30%以上;旧城改造小区,绿地率不低于25%。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活动,全市有63家单位被命名为园林式单位(小区),15家单位获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称号。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掀起绿化城市、美化家园活动高潮,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绿化总量。
三是构建独具特色、自然人文相得益彰的园林城市风貌。黄山市自然景观举世无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充分发挥城市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以山为屏障,以水为灵魂,以名胜为风景,以文化为神韵,通过街道、节点、视觉走廊把山水和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结合世界遗产、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屯溪老街、程氏三宅、程大位故居、戴震纪念馆、文峰塔、新四军军部旧址、洪桥、六角楼、崔氏宗祠、甘棠老街的保护开发,建设了一批融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一体的环境景观、园林精品。
四是丰富完善城市园林景观。以南市区开发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40米路幅,7000米总长贯通了融生态、休闲、文化、观光于一体的南滨江景观大道。结合地块开发,同步建设稽灵山公园、洽阳山公园,建成生态型森林式徽山、尖山公园。以植物景观为主,改造世纪广场,形成融集会、休闲、观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化广场;以体现徽文化为内核,改造滨江西路,与老街旅游观光融为一体,高品位建设一批中小型街头绿地、环境节点,形成布局合理,分布均匀,环境宜人的城市园林景观体系。
黄山市园林绿化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香化同步实施,城市品位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奋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进程中,这些重大项目成为亮丽的一笔。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弘扬古老徽州文化
黄山市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0处,地面文物5000多处,被誉为文物之海,是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市。同时徽学作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黄山市将保护好大自然的馈赠,保护好祖先的遗存,当作是历史赋予的职责。
黄山市政府先后颁发了《黄山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屯溪老街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和《黄山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重点文物进行重点保护、设馆保护、异地保护、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国家森林公园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黄山市政府高度重视景区保护与管理,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将景区规划作为推动保护与发展的龙头,遗产保护已实现从视觉景观方面向生物多样性方面转变;由重点保护向整个区域性的、大范围的保护转变;由单独的保护向综合性、多学科的方向转变。
与黄山风景区一样,西递宏村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相当多的探索,努力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纳入规范化、秩序化和正常化的轨道。形成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他律保护到自律保护的良好氛围。西递宏村也由此成为人们了解皖南古村落最为典型的地方。
由于历史、经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黄山市是中国古镇遗存最丰富的地区,徽州古民居、古园林,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这些古建筑年代之久、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堪称皖南乃至全国的杰出代表,有“徽派古建长廊”的美誉。它们是黄山市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已与黄山人融为一体、和谐共存,并在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内容,黄山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着力塑造具有鲜明徽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各区、县政府在编制所在地城市建筑风貌规划时,把握好“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主格调,建筑物采用传统的徽派建筑造型、材料、工艺,形成既有时代感,又有徽派特征的“新徽派”建筑风格;建筑物的装饰尽量采用徽派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保护山体、水面、古树名木,建筑物与周边的建筑、自然环境相协调,做到显山露水。黄山、齐云山、太平湖风景区的各类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及传统建筑风貌、格调相协调,符合景區建筑风貌要求,避免破坏性建设。全市的主要公路和通往各风景区、景点的道路及新安江航线两侧视线范围内的各类建筑,充分体现徽派建筑特征,以白墙、灰瓦为主色调,形成与青山绿水相协调,具有徽派建筑特点的大环境城镇风貌。
营造和谐生态环境
实现黄山快速崛起
黄山市依托城市天然山水骨架,实施大环境绿化战略,结合生态大市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提高了城乡森林覆盖率。加快了城乡一体绿化步伐,加大农村小城镇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千方百计增加绿量,达到镇镇有景、村村有绿。到2005年,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同时,高标准建设农田林网工程和生态示范工程,加快丘陵山地生态林建设,加快县乡道路林带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自然式林网,实现大地普遍绿化,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2005年,黄山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围绕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黄山市城市建设投资计划增幅30%,中心城区建设投资额达30亿元。特别是事关黄山发展根本的大交通建设——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和中心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上海、杭州、黄山——名城、名湖、名山连成一体。黄山市更加山灵水秀,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
黄山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明确要求下,为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黄山市将城市发展定位为国际性旅游城市,著名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皖南地区中心城市,进而成为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优的地方之一。继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861”计划后,黄山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开启了续写辉煌的“443”行动计划,即汇聚全市之力,依托旅游、文化、生态、物产四大优势资源,集中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基地、全国生态示范基地、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安徽省文化产业基地四大基地,建设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三个大市。这个宏伟计划包括227个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达800亿元。
黄山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大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基地这个目标,时刻绷紧“保护第一”这根弦,始终做到不做一项可能危及生态环境资源的决策,不上一个污染项目,不办一个污染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编制全市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实行退耕还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整治河流流域,大兴绿色长廊工程建设等措施,使黄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3.4%、植被覆盖率达93.6%,居全国著名风景区之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境内大气、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
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为黄山市经济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黄山市以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新形象快速崛起,大步迈向国家园林城市。
黄山市山川秀美,生态一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全国惟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和一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城市。
近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秀美、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黄山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1%,绿化覆盖率达到4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呈现出“自然、文化、美丽、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市风貌。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完善功能严格管理
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挥部,召开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下发了《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定》。黄山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备受高度关注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已于2003年12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实施。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市域规划部分,对众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同时,按照“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要求,突出了旅游经济的主体地位,并将市域南部屯溪、岩寺、徽城、海阳四个城镇新城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对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协调能力,构筑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市区规划部分坚持“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建设原则,注重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突出山水城市、徽派城市、园林城市的建设特色,对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基礎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做出了明晰的规划。
此外,《黄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继通过专家评审。新一轮黄山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规划城乡一体化,具有大型城市特点和黄山特色的绿化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居住、生活、休闲功能。规划编制遵循生态型、系统性、多样性和地带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黄山市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和违规行为,着力强化全民的规划意识,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全面推进绿化建设
大幅提升城市品位
近年来,黄山市围绕“显山、露水、多桥、环路、添绿、增亮”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目标,投资近百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完善的园林绿化体系。
一是以天然山水为依托,建设滨江(河)生态园林景观带。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坚持环境优先、项目带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天然山水为依托,实施滨江(河)生态园林景观带建设。中心城区(屯溪)以率水、横江、新安江“Y型”江面为主轴,以三江两岸绿化带为侧重,以三江、占川河、朱村河、佩琅河水域治理为突破,打造山水相融的特色滨江(河)生态园林景观带;徽州区以丰乐河两岸为中心景观区,结合城市出入口、文峰塔、重要景观节点塑造滨水城市景观风貌;黄山区围绕浦溪河滨河景观带建设,重点塑造城市中心和新城中心景观区、西南片宾旅馆景观区和甘棠老街传统风貌区,充分体现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城市风貌。
二是整体推进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开发,进一步抓好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游园绿地、广场绿地建设。同时,严格按照高绿量标准,改善和提高道路绿化水平,确保做到道通路绿。因地制宜,规划控制,落实资金,积极实施单位和小区绿化。规划部门、绿化管理部门严把建设项目绿化设计、实施审批关,医院、学校、机关、社会团体、宾旅馆等单位绿地率不得低于35%;工矿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绿地率不得低于30%;新建小区绿地率确保30%以上;旧城改造小区,绿地率不低于25%。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活动,全市有63家单位被命名为园林式单位(小区),15家单位获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称号。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掀起绿化城市、美化家园活动高潮,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绿化总量。
三是构建独具特色、自然人文相得益彰的园林城市风貌。黄山市自然景观举世无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充分发挥城市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以山为屏障,以水为灵魂,以名胜为风景,以文化为神韵,通过街道、节点、视觉走廊把山水和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结合世界遗产、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屯溪老街、程氏三宅、程大位故居、戴震纪念馆、文峰塔、新四军军部旧址、洪桥、六角楼、崔氏宗祠、甘棠老街的保护开发,建设了一批融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一体的环境景观、园林精品。
四是丰富完善城市园林景观。以南市区开发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按40米路幅,7000米总长贯通了融生态、休闲、文化、观光于一体的南滨江景观大道。结合地块开发,同步建设稽灵山公园、洽阳山公园,建成生态型森林式徽山、尖山公园。以植物景观为主,改造世纪广场,形成融集会、休闲、观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绿化广场;以体现徽文化为内核,改造滨江西路,与老街旅游观光融为一体,高品位建设一批中小型街头绿地、环境节点,形成布局合理,分布均匀,环境宜人的城市园林景观体系。
黄山市园林绿化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香化同步实施,城市品位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奋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进程中,这些重大项目成为亮丽的一笔。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弘扬古老徽州文化
黄山市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0处,地面文物5000多处,被誉为文物之海,是全国少有的文物大市。同时徽学作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黄山市将保护好大自然的馈赠,保护好祖先的遗存,当作是历史赋予的职责。
黄山市政府先后颁发了《黄山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屯溪老街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和《黄山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重点文物进行重点保护、设馆保护、异地保护、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国家森林公园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黄山市政府高度重视景区保护与管理,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将景区规划作为推动保护与发展的龙头,遗产保护已实现从视觉景观方面向生物多样性方面转变;由重点保护向整个区域性的、大范围的保护转变;由单独的保护向综合性、多学科的方向转变。
与黄山风景区一样,西递宏村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相当多的探索,努力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纳入规范化、秩序化和正常化的轨道。形成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他律保护到自律保护的良好氛围。西递宏村也由此成为人们了解皖南古村落最为典型的地方。
由于历史、经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黄山市是中国古镇遗存最丰富的地区,徽州古民居、古园林,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这些古建筑年代之久、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堪称皖南乃至全国的杰出代表,有“徽派古建长廊”的美誉。它们是黄山市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已与黄山人融为一体、和谐共存,并在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内容,黄山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着力塑造具有鲜明徽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各区、县政府在编制所在地城市建筑风貌规划时,把握好“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主格调,建筑物采用传统的徽派建筑造型、材料、工艺,形成既有时代感,又有徽派特征的“新徽派”建筑风格;建筑物的装饰尽量采用徽派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保护山体、水面、古树名木,建筑物与周边的建筑、自然环境相协调,做到显山露水。黄山、齐云山、太平湖风景区的各类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及传统建筑风貌、格调相协调,符合景區建筑风貌要求,避免破坏性建设。全市的主要公路和通往各风景区、景点的道路及新安江航线两侧视线范围内的各类建筑,充分体现徽派建筑特征,以白墙、灰瓦为主色调,形成与青山绿水相协调,具有徽派建筑特点的大环境城镇风貌。
营造和谐生态环境
实现黄山快速崛起
黄山市依托城市天然山水骨架,实施大环境绿化战略,结合生态大市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提高了城乡森林覆盖率。加快了城乡一体绿化步伐,加大农村小城镇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千方百计增加绿量,达到镇镇有景、村村有绿。到2005年,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同时,高标准建设农田林网工程和生态示范工程,加快丘陵山地生态林建设,加快县乡道路林带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自然式林网,实现大地普遍绿化,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2005年,黄山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围绕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黄山市城市建设投资计划增幅30%,中心城区建设投资额达30亿元。特别是事关黄山发展根本的大交通建设——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和中心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上海、杭州、黄山——名城、名湖、名山连成一体。黄山市更加山灵水秀,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
黄山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明确要求下,为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黄山市将城市发展定位为国际性旅游城市,著名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皖南地区中心城市,进而成为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优的地方之一。继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861”计划后,黄山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开启了续写辉煌的“443”行动计划,即汇聚全市之力,依托旅游、文化、生态、物产四大优势资源,集中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基地、全国生态示范基地、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安徽省文化产业基地四大基地,建设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三个大市。这个宏伟计划包括227个项目,总投资规模将达800亿元。
黄山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大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基地这个目标,时刻绷紧“保护第一”这根弦,始终做到不做一项可能危及生态环境资源的决策,不上一个污染项目,不办一个污染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编制全市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实行退耕还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整治河流流域,大兴绿色长廊工程建设等措施,使黄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3.4%、植被覆盖率达93.6%,居全国著名风景区之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境内大气、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
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为黄山市经济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黄山市以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新形象快速崛起,大步迈向国家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