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三角”经济区包括以成都、关中、重庆三大城市群为主体的61个城市,幅员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14026万人,GDP总量2150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9%、10.6%、7.1%,占西部地区的5.4%、38.4%、36.9%,人均GDP为15332元,是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
■ 建设“西三角”经济区具备良好条件
虽然同东部三大增长极比较,“西三角”GDP总量分别仅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34%、62%、66%,但相比全国其他经济区,“西三角”优势突出,如经济总量分别是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1.8倍、1.75倍,是北部湾的8.93倍。不仅如此,“西三角”还具有以下自身优势。
第三,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三地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大跨度、宽范围的生产力重组和整合,促进区域内产业整体优化升级和产业分工协作,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高地。成都可重点发展电子工业、机械产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力设备制造等;西安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零部件配套加工业,陕北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等现代能源产业,陕南重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重庆应首先建设成西部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并加快发展汽摩、重型装备、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
第四,加快培育城市群。国家将构建“两纵三横”的城镇化新格局,“西三角”的成都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重庆城市群均是重要节点。加快完善城镇体系,近期要率先建设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远期形成与成达铁路和成达高速公路沿线,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长江流域沿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广高速公路沿线相连接的四条城镇经济带,成为具有较强内核辐射能量的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都市经济中心的外围结构。目前最大问题是,成都、西安、重庆三个大城市分别“一枝独大”,缺乏中间层次的传递辐射带动,一方面要努力扩大这三大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圈内其他城市要主动接轨,合理定位,错位发展,从而使三个城市的辐射范围形成交集。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如以农民工为突破口开展三地间养老、医疗等便捷接续转移试点,实现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共享。
第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三地要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协作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敞开胸怀接纳对方、实现多赢。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职责。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决定发展战略、区域规划、重点项目以及重大政策等。三是尽快组织编制“西三角”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联合与重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切实推进区域协同开发进程。四是成立日常协调议事机构,定期举办合作发展论坛,开展技术协作、信息共享、学术研究、人才交流等专业化合作,营造良好的合作共建氛围。
(作者系重庆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处长)
■ 建设“西三角”经济区具备良好条件
虽然同东部三大增长极比较,“西三角”GDP总量分别仅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34%、62%、66%,但相比全国其他经济区,“西三角”优势突出,如经济总量分别是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1.8倍、1.75倍,是北部湾的8.93倍。不仅如此,“西三角”还具有以下自身优势。

第三,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三地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大跨度、宽范围的生产力重组和整合,促进区域内产业整体优化升级和产业分工协作,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高地。成都可重点发展电子工业、机械产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力设备制造等;西安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零部件配套加工业,陕北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等现代能源产业,陕南重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重庆应首先建设成西部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并加快发展汽摩、重型装备、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
第四,加快培育城市群。国家将构建“两纵三横”的城镇化新格局,“西三角”的成都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重庆城市群均是重要节点。加快完善城镇体系,近期要率先建设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远期形成与成达铁路和成达高速公路沿线,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长江流域沿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广高速公路沿线相连接的四条城镇经济带,成为具有较强内核辐射能量的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都市经济中心的外围结构。目前最大问题是,成都、西安、重庆三个大城市分别“一枝独大”,缺乏中间层次的传递辐射带动,一方面要努力扩大这三大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圈内其他城市要主动接轨,合理定位,错位发展,从而使三个城市的辐射范围形成交集。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如以农民工为突破口开展三地间养老、医疗等便捷接续转移试点,实现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共享。
第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三地要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协作机制,鼓励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敞开胸怀接纳对方、实现多赢。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职责。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决定发展战略、区域规划、重点项目以及重大政策等。三是尽快组织编制“西三角”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联合与重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切实推进区域协同开发进程。四是成立日常协调议事机构,定期举办合作发展论坛,开展技术协作、信息共享、学术研究、人才交流等专业化合作,营造良好的合作共建氛围。
(作者系重庆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