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中“光的反射”一节,重点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很多教师会将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探究活动上,而对课本后半部分的内容讲解得快而不够透彻。实际上,“读一读”内容能够很好地运用光的反射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将光的反射有机地与平面镜成像联系起来,光的反射类型及“生活 物理 社会”又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将这三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细心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能够给学生更强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内容采用了“先学后教、实验辅学、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有利于打破学生枯燥阅读的局面,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知道光的反射能够解释平面镜成像。⑵了解光的反射类型,并会用镜面发射和漫反射解释一些生活现象。⑶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及生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⑴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学习、探讨的兴趣。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思考的习惯。⑵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法设计
教学中,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读一读”,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再通过教师实验演示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的密切联系,进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类型既有学生实验也有教师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 物理 社会”栏目简单介绍两种曲面镜特点和应用。
三、学法设计
先巩固光的反射定律,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光的反射类型,试着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四、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器材:手电筒,小型激光灯,平面镜(大、小各一块),空气清新剂。
(2)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平面镜。
(3)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一套。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
选取知识点和例题,采取“任意选择作答”法,由学生举手,任选一题解说。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也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体现学生答题的主体性。
(二)人眼是怎样观察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
(1)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学:人眼是如何判断物体位置的?虚像处有光线发出吗?虚像是如何形成的?
(2)教师取出手电筒和平面镜,手电筒照射平面镜,反射光线射向学生。学生观察,教师提问:你感觉是哪里的光线进入眼睛的?学生回答:是平面镜中的手电筒的像照射的光线进入了眼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论相同。实验既能说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判断物体位置的”,又能够进一步引入:平面镜成像是否与光的反射有关呢?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知道“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光的反射能够用来解释平面镜成像,通过类比光的直线传播能够解释小孔成像,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3)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课本中的图片上不止一条光线?一条光线能够把像的具体位置确定下来吗?启发学生总结: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虚像点,两条不平行的反射光线就可以把虚像位置确定下来。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动画。
说明: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平面镜成像是个难点,通过自学,借助趣味实验和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对成像原理的理解,不仅容易突破难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光的反射类型
(1)演示实验:将一张白纸紧贴在黑板中间位置,再在白纸中间放上一块小平面镜,用手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此时学生中会出现两种答案:镜子比较暗和白纸比较暗。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经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中间的学生正对着平面镜,看平面镜比较亮;两边的学生在侧面,看平面镜比较暗。
(2)学生自学,试着解释课本上“试一试”和演示实验现象,并总结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条件。
(3)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教室里,如果没有手电筒怎样完成这个实验?学生思考,找到照射到多媒体上的光,此时教师拿一块平面镜放在屏幕上,平面镜明显暗下来。由于多媒体投影高,致使班级所有学生看到的平面镜都比较暗。
(4)多媒体视频展示激光光学演示仪平行光照射到小平面镜和毛玻璃片上的光路图,教师黑板上画出光路图,通过图像让学生知道: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讨论:月亮在甲的前面,在乙的后面,甲乙之间的路面上有几片小水塘,那么甲乙看到是水面和陆地的亮度一样吗?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说明:让学生通过趣味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把知识变为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生活 物理 社会”
学生自学内容,知道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及应用。
(五)光的反射的应用
(1)师生举例,多媒体展示。
(2)演示实验:仔细观察手电筒的反光罩和自行车的尾灯;用手电筒照射自行车尾灯;用两块平面镜制成简单的角反射器,并用激光灯照射,再喷空气清新剂,观察光路。
(3)动画演示:角反射器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行车尾灯对保障人们晚间行车安全所起的重要性。
(4)展示潜望镜图片,让学生由光的反射解释两块平面镜的用途。
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又使学生把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物理生活化。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总结。
七、课堂练习
“日日清”中的课堂反馈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日日清”中的拓展提高部分。
九、教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实验辅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自学的由学生自已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但“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义的自学,不是盲目的。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自学,又要利用实验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及时释疑。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合作、思考习惯是非常宝贵的。课堂上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趣味实验操作和师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释放了学生的精神活动。趣味实验与多媒体手段的结合,拉近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变“抽象”为“直观”,使物理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盱眙县第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中“光的反射”一节,重点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很多教师会将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探究活动上,而对课本后半部分的内容讲解得快而不够透彻。实际上,“读一读”内容能够很好地运用光的反射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将光的反射有机地与平面镜成像联系起来,光的反射类型及“生活 物理 社会”又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将这三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细心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能够给学生更强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内容采用了“先学后教、实验辅学、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有利于打破学生枯燥阅读的局面,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知道光的反射能够解释平面镜成像。⑵了解光的反射类型,并会用镜面发射和漫反射解释一些生活现象。⑶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及生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⑴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学习、探讨的兴趣。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思考的习惯。⑵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法设计
教学中,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读一读”,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再通过教师实验演示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的密切联系,进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类型既有学生实验也有教师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生活 物理 社会”栏目简单介绍两种曲面镜特点和应用。
三、学法设计
先巩固光的反射定律,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光的反射类型,试着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四、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器材:手电筒,小型激光灯,平面镜(大、小各一块),空气清新剂。
(2)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平面镜。
(3)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一套。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
选取知识点和例题,采取“任意选择作答”法,由学生举手,任选一题解说。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也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体现学生答题的主体性。
(二)人眼是怎样观察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
(1)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学:人眼是如何判断物体位置的?虚像处有光线发出吗?虚像是如何形成的?
(2)教师取出手电筒和平面镜,手电筒照射平面镜,反射光线射向学生。学生观察,教师提问:你感觉是哪里的光线进入眼睛的?学生回答:是平面镜中的手电筒的像照射的光线进入了眼睛。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论相同。实验既能说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判断物体位置的”,又能够进一步引入:平面镜成像是否与光的反射有关呢?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知道“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光的反射能够用来解释平面镜成像,通过类比光的直线传播能够解释小孔成像,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3)进一步引导:为什么课本中的图片上不止一条光线?一条光线能够把像的具体位置确定下来吗?启发学生总结: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虚像点,两条不平行的反射光线就可以把虚像位置确定下来。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动画。
说明: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平面镜成像是个难点,通过自学,借助趣味实验和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对成像原理的理解,不仅容易突破难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光的反射类型
(1)演示实验:将一张白纸紧贴在黑板中间位置,再在白纸中间放上一块小平面镜,用手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此时学生中会出现两种答案:镜子比较暗和白纸比较暗。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经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中间的学生正对着平面镜,看平面镜比较亮;两边的学生在侧面,看平面镜比较暗。
(2)学生自学,试着解释课本上“试一试”和演示实验现象,并总结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条件。
(3)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教室里,如果没有手电筒怎样完成这个实验?学生思考,找到照射到多媒体上的光,此时教师拿一块平面镜放在屏幕上,平面镜明显暗下来。由于多媒体投影高,致使班级所有学生看到的平面镜都比较暗。
(4)多媒体视频展示激光光学演示仪平行光照射到小平面镜和毛玻璃片上的光路图,教师黑板上画出光路图,通过图像让学生知道: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讨论:月亮在甲的前面,在乙的后面,甲乙之间的路面上有几片小水塘,那么甲乙看到是水面和陆地的亮度一样吗?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说明:让学生通过趣味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把知识变为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生活 物理 社会”
学生自学内容,知道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及应用。
(五)光的反射的应用
(1)师生举例,多媒体展示。
(2)演示实验:仔细观察手电筒的反光罩和自行车的尾灯;用手电筒照射自行车尾灯;用两块平面镜制成简单的角反射器,并用激光灯照射,再喷空气清新剂,观察光路。
(3)动画演示:角反射器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行车尾灯对保障人们晚间行车安全所起的重要性。
(4)展示潜望镜图片,让学生由光的反射解释两块平面镜的用途。
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又使学生把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一起,体现物理生活化。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总结。
七、课堂练习
“日日清”中的课堂反馈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日日清”中的拓展提高部分。
九、教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实验辅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自学的由学生自已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但“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义的自学,不是盲目的。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自学,又要利用实验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及时释疑。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合作、思考习惯是非常宝贵的。课堂上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趣味实验操作和师生交流等教学组织形式,释放了学生的精神活动。趣味实验与多媒体手段的结合,拉近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变“抽象”为“直观”,使物理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盱眙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