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基础》是工科类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构建《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备课中以导为主,以导定教,趣味当头,改变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实施和实现和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机械基础》是技工院校工科类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旁杂,专业教材不够规范,概念普遍抽象桔燥,学生专业经验较缺乏,配套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以及因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扩张而随之产生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良好学习情感、态度倾向的形成。这些都说明《机械基础》和谐教学势在必行。
和谐教学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主体,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入手,主体双方在和谐情境中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交流,辅助各种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营造一种能够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或情感活动的课堂和谐氛围,在课堂的时空范围内,有效地实现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关系自然平等、感情融洽、心理相容。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信任与尊重、平等与公平、宽松与融洽。
课堂上,老师教态亲切和善,语言生动幽默,目光温和鼓励,神情、手势等体态到位自然,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保持情绪平稳、积极,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生动活泼、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中,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平等的地位上,调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把课堂教学的一半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变单向的、被动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主体,让教师与学生形成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互动沟通,从而形成课堂和谐环境。传统教育强调“独立思考”,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互组”、“合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问的“和谐”。培养他们合作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
2 吃透教材,教师在备课中应以导为主,以导定教,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和谐
《机械基础》课程特点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此课程无疑是个大难度。教师编写教案时,应把重点深入领悟教材、筛选补充相关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应以导为主,以导定教,达到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应要做好“五导”:(1)导趣——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氛围,使他们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高涨学习热情。(2)导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站在主导位置,给学习学习之法、思维之法,使其掌握自学的钥匙。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学习的主动权、高效率。(3)导思——“学成于思”,“学而不思则罔”。要设计各种有效方法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或以情激思,或以问引思,或以理导思,由记忆型教学设计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设计转变。(4)导动——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因而我们要让学生“互动起来,主动起来,全动起来”,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5)导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精心设计创新练习,强化记忆,运用知识,创新实践。
3 趣味当头,改变教法,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学生对课程和内容感到兴趣,其学习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3.1 联系生活,激发求知兴趣
在《机械基础》授课过程中,举例时巧妙地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使学生感到很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讲解机构和机器时,举例学生每天骑的人力自行车是就是一种机构,而乘坐的公交汽车、小轿车等却是一种机器。因为汽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人力自行车地不能实现能量转变。用骑人力自行车来提出“链轮”、“链条”、两链轮的转向、紧边、松边的位置等知识来讲解键传动。在学习凸轮机构时,让学生去观察修鞋师傅的手摇补鞋机。学习曲柄摇杆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死点位置,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由生活中的例子自然地导入新课,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到很有趣味,学习热情自然上升。
3.2 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在创作中寻找学习乐趣
新鲜感是有趣源泉之一。越是新鲜的东西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越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基础》课程中,讲到凸轮机构就让学生们演示自己制作的凸轮机构能否实现预期运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让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铰链四杆机构是否有曲柄存在。制作时取杆件长度不尽相同,不同对象作为机架杆时,可以推导铰链四杆机构三大类型即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形成条件,分析其运动规律和构件特点。学生们对自己动手创作的模型较感兴趣,所获得的知识记得也比较深刻。
3.3 结合实物、模型、现场教学,从直观中探索未知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可采用与教材相关的实物、模型及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未知欲。例如:在课堂现场演示渐开线的轮廓形成过程;用实物模型演示齿轮传动类型,分析各运动特点;用实物模型演示变速器如何实现变速的,也带学生到车间加工现场观看车床变速箱的工作情况,让学生对本是理解困难的轮系、轴系零件可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也能一目了然,如果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车床的保养或减速器模型的拆装,教学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插床、往复式运输机的进给动作,观察这些机器中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让学生感到学得轻松有趣,记得也牢。
3.4 放低难度,平缓坡度
因技工院校学生先前受到失败多,成功少,自信缺乏,所以尽量能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心志。例如,齿轮传动是本课程的一大重点,齿轮传动中参数和几何尺寸的正确计算却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所有同学要求学会正确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还要求掌握斜齿圆柱齿轮、蜗轮蜗杆的计算。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和谐,实现教学相长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它一方面增加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解脱教师繁多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多媒体课件所显示出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文字清晰,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可营造出动态效果,优化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一些实验现象。
《机械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没法達到动态的演示,使知识更抽象。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弥补空白,同时又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内部与外形结构、零件之间的相互运动,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甚至有身临其境感觉。例如,用动画演示各种传动机构,用动画演示的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的动画效果更是明显。液压系统液体的流动用有颜色液体的动画来仿真其工作过程,表达得很形象,再加上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具体讲解,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创作,主导创作的老师能否成功实施和谐教学,能否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创作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彭何欢.以和谐教学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2]伍孝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10).
[3]马明亮,刘良文.创建和谐课堂,培育优秀人才[J].科教文汇,2007(15).
[4]沈立新.论以和谐教学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08(18).
[5]黄志清.构建教与学的和谐[J].教师,2009(18).
[6]陈静.构建《机械基础》和谐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7]黄丽萍.创设生态课堂 构建和谐教学[J].素质教育论坛,2009(4).
[8]吴玲玲.和谐教学是教学效果的"倍增器"[J].南北桥,2008(3).
[9]孙大俊.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机械基础》是技工院校工科类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旁杂,专业教材不够规范,概念普遍抽象桔燥,学生专业经验较缺乏,配套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以及因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扩张而随之产生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良好学习情感、态度倾向的形成。这些都说明《机械基础》和谐教学势在必行。
和谐教学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主体,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入手,主体双方在和谐情境中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交流,辅助各种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营造一种能够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或情感活动的课堂和谐氛围,在课堂的时空范围内,有效地实现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关系自然平等、感情融洽、心理相容。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信任与尊重、平等与公平、宽松与融洽。
课堂上,老师教态亲切和善,语言生动幽默,目光温和鼓励,神情、手势等体态到位自然,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保持情绪平稳、积极,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生动活泼、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中,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平等的地位上,调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把课堂教学的一半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变单向的、被动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能动主体,让教师与学生形成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互动沟通,从而形成课堂和谐环境。传统教育强调“独立思考”,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互组”、“合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问的“和谐”。培养他们合作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
2 吃透教材,教师在备课中应以导为主,以导定教,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和谐
《机械基础》课程特点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此课程无疑是个大难度。教师编写教案时,应把重点深入领悟教材、筛选补充相关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应以导为主,以导定教,达到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追求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应要做好“五导”:(1)导趣——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创设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氛围,使他们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高涨学习热情。(2)导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站在主导位置,给学习学习之法、思维之法,使其掌握自学的钥匙。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获得学习的主动权、高效率。(3)导思——“学成于思”,“学而不思则罔”。要设计各种有效方法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或以情激思,或以问引思,或以理导思,由记忆型教学设计向思维型、创造型教学设计转变。(4)导动——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因而我们要让学生“互动起来,主动起来,全动起来”,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5)导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培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精心设计创新练习,强化记忆,运用知识,创新实践。
3 趣味当头,改变教法,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学生对课程和内容感到兴趣,其学习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3.1 联系生活,激发求知兴趣
在《机械基础》授课过程中,举例时巧妙地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使学生感到很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讲解机构和机器时,举例学生每天骑的人力自行车是就是一种机构,而乘坐的公交汽车、小轿车等却是一种机器。因为汽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人力自行车地不能实现能量转变。用骑人力自行车来提出“链轮”、“链条”、两链轮的转向、紧边、松边的位置等知识来讲解键传动。在学习凸轮机构时,让学生去观察修鞋师傅的手摇补鞋机。学习曲柄摇杆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死点位置,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由生活中的例子自然地导入新课,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到很有趣味,学习热情自然上升。
3.2 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在创作中寻找学习乐趣
新鲜感是有趣源泉之一。越是新鲜的东西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越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基础》课程中,讲到凸轮机构就让学生们演示自己制作的凸轮机构能否实现预期运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让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铰链四杆机构是否有曲柄存在。制作时取杆件长度不尽相同,不同对象作为机架杆时,可以推导铰链四杆机构三大类型即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形成条件,分析其运动规律和构件特点。学生们对自己动手创作的模型较感兴趣,所获得的知识记得也比较深刻。
3.3 结合实物、模型、现场教学,从直观中探索未知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可采用与教材相关的实物、模型及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未知欲。例如:在课堂现场演示渐开线的轮廓形成过程;用实物模型演示齿轮传动类型,分析各运动特点;用实物模型演示变速器如何实现变速的,也带学生到车间加工现场观看车床变速箱的工作情况,让学生对本是理解困难的轮系、轴系零件可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也能一目了然,如果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车床的保养或减速器模型的拆装,教学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插床、往复式运输机的进给动作,观察这些机器中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让学生感到学得轻松有趣,记得也牢。
3.4 放低难度,平缓坡度
因技工院校学生先前受到失败多,成功少,自信缺乏,所以尽量能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心志。例如,齿轮传动是本课程的一大重点,齿轮传动中参数和几何尺寸的正确计算却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所有同学要求学会正确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还要求掌握斜齿圆柱齿轮、蜗轮蜗杆的计算。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和谐,实现教学相长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它一方面增加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解脱教师繁多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多媒体课件所显示出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文字清晰,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可营造出动态效果,优化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一些实验现象。
《机械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没法達到动态的演示,使知识更抽象。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弥补空白,同时又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内部与外形结构、零件之间的相互运动,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甚至有身临其境感觉。例如,用动画演示各种传动机构,用动画演示的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的动画效果更是明显。液压系统液体的流动用有颜色液体的动画来仿真其工作过程,表达得很形象,再加上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具体讲解,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创作,主导创作的老师能否成功实施和谐教学,能否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创作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彭何欢.以和谐教学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2]伍孝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10).
[3]马明亮,刘良文.创建和谐课堂,培育优秀人才[J].科教文汇,2007(15).
[4]沈立新.论以和谐教学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08(18).
[5]黄志清.构建教与学的和谐[J].教师,2009(18).
[6]陈静.构建《机械基础》和谐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7]黄丽萍.创设生态课堂 构建和谐教学[J].素质教育论坛,2009(4).
[8]吴玲玲.和谐教学是教学效果的"倍增器"[J].南北桥,2008(3).
[9]孙大俊.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