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淮夷说”商兑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陈梦家先生以来,学界多认为卜辞中已有"隹夷"之词,并读作"淮夷",因此将淮夷的历史上溯商代。事实上,所谓"隹夷"之"夷",应该是"匕"字,当读作"比",其词性为动词,表会同之义。所"比"之对象,则为卜辞中习见之人物"失"。商代是否已有淮夷之族,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史料依据,须谨慎对待。
其他文献
期刊
忽必烈圣旨中的Koke Aγula/青山儿/青山子、马可波罗和鄂多立克提到的“绿山”、乌马里记载的Kuk Taq均为万寿山,今北京北海琼华岛。根据元大都的修建过程和当时高丽使臣的记载可知,元大都是以万寿山一带为核心设计建造的。
本文对战国文字地名考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通假使用不当、不注意地名用字习惯、机械地与后世(主要是西汉时期)的地名系联比附、对地名资料的国别与时代及其变更时间考虑不周全、忽略了城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方位变更等常见的错误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文中所总结的现象可对今后的地名考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至正条格》一方面保留元代旨敕反映奏闻过程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旨敕事由部分被删节。这种处理,应当是有意向唐律靠拢。其中《肃严宫禁》还反映出元代奏闻过程不同环节处于不同的空间:自外而内,依次为"各门头"、"主廊"、"扫邻",最后为皇帝所在宫殿。这就是元代的权力空间分布。《肃严宫禁》等材料表明元代后期奏闻过程怯薛之外的因素在增强。这暗示着元代中后期政治格局怯薛与权相势力消长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从一直将怯薛视为异己因素的汉制角度观察,是制度更加"规范"了。《至正条格》法律编纂"规范化"的特征
<正>韩国学者金龙善编《高丽墓志铭集成》收录后至元五年(1339)所立《三韩国大夫人金氏墓志铭》,①系高丽文人李齐贤为三重大匡、南阳府院君洪奎妻金氏所作,不见其文集《益斋乱稿》。墓志铭提到洪奎与金氏有女一人,"适皇元左丞相阿忽台","丞相公两子,别里奇普花为御史大夫,自当为同知徽政院使,名重天下"。
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关于“郛”的记载以《左传》为最。后世对于《左传》中“郛”的解释,历代注释家均认为“郛”即“郭”。考之文献,颇有可商榷之处。
疆域是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的建构经历了一定的时空变化,当今世界国家格局形成,无不由此而来,但是像中国文明绵延之悠久,疆域形成历程漫长并相对稳定,似乎举世仅见。因此探讨古代中国文明起源,
在一系列环境问题中,人类的滥捕乱猎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伤害力极大。从古人的角度而言,他们基本不会去关心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历代统治者也许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是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下达一些所谓禁猎、释放鹰犬的诏令,臣子们会出于治国目的对帝王的狩猎活动加以劝阻,一些人也可能受多种思想影响而做出某种类似动物保护的行为,然而以上种种举动却完全与环境保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不能否认,古人在相对落后的环境下产生出的自然资源保护思想、制度以及个别行为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其中亦不乏精辟之处。佛、道思想中的戒杀、因果报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辽史·国语解》“腽娘改”条云:“腽娘改上音丸。地名。”“上音丸”系元朝史官为“腽”所注音,意即腽音丸。然据《广韵》等韵书,
殷墟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所表示的含义不是和语词相对应,而是和句子或复杂词组相对应。从这种甲骨文和语言句子成分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字符—句子文字"或"字符—复杂词组文字",有一些更早期的还可能是"字符—句群文字",应为前汉字时代的孑遗。而从它们在文字产生的历史过程看,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文字画"。"文字画"这种现象的分析既有利于我们认识文字产生的中间环节,也有利于我们深化甲骨文的释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