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网络负能量

来源 :品牌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llp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便捷服务。社交软件迅猛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每天的大部时间都花费在上面,在诸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分享生活点滴,已成为生活常态。但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犹如手执双刃剑,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显著,它既可以带领青少年披荆斩棘奔向未来,又能引导他们走向鲜花遮掩的陷阱。
  现代大众传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人们所必须具有的宣传、交流的工具。它在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益处、产生良好影响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网络中充满着大量没有明确目标的、杂乱无章的信息与知识,对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青少年来说,其意识形态很容易遭到影响,对其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网络媒介带来的信息量庞大、知识紊乱现象、极易造成许多青少年患有现代精神“信息焦虑”病以及精神“早熟”现象,大量无效信息严重干扰着人们的决策和生活。
  网络上“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就在不久前,年仅十九岁的少年在发布微博后自杀。他在服用安眠药后点燃了炭火盆,由于使用微博的定位功能,很快被查出了住址,但最后还是因抢救无效死亡。当时,一些网友误以为是个玩笑,所以转发并评论的言论比较过激。在人们正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深感痛惜的同时,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受到这件事的影响,一段时间内又连续发生了几起微博自杀事件。这些自杀者均抱着不一样的想法,有的甚至宣称自己自杀是为了刷“存在感”或赚取关注度和“粉丝”数量。
  大约两周前,又有人发表微博公开表示,要在午夜十二点之前直播自杀。此事件立刻引起网友的大量关注,甚至一些名人也到评论栏中进行开导劝解,希望不要再发生悲剧。一时间,此微博的“粉丝”数量快速大幅上涨。而在人们怀着担忧,焦虑的心情守候在屏幕前等待十二点钟声敲响之时,宣称自杀的微博却被逐一删除。虽然所有人都跟着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是被愚弄后的气愤。
  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导致后来再出现此类现象,就会有许多人发布一些负面言论进行抨击,此起彼伏,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出现了一种不分青红皂白便张口骂人,或是专门习惯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群,这类人被称为“喷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有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自己照片的习惯,自然是渴望听到赞美之词。然而,偏偏有些不速之客,不顾照片内容或质量好坏,均进行偏激评论,如“你这整容整的都没人样了”、“长成这样还自拍”等负面言论层出不穷。这种现象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他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这些语言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一些事件的正常评论范围,不但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甚出现“人肉搜索”现象,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狼来了”现象导致信任危机。现在,面对一些网络消息或传言的时候,人们不禁会发出“真的假的”的疑问,摆出冷眼旁观、看客姿态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实生活中诸如“碰瓷”之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几天前,新闻报道一女子跳桥事件,当时围观群众很多,人们议论纷纷,更有甚者还在拍摄照片,却始终无人上前阻拦,大家站在一边,都抱着看好戏、凑热闹、反正也不会真的跳下去的心态。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女子从桥上跳了下去,酿成悲剧。这也从另一方面反应出人们的冷漠态度。
  “狼来了”现象导致“跟风”,而后又出现“喷子”,最终致使社会舆论混乱、人心冷漠。网络言论呈现无序状态,负能量无处不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受到的约束力弱小,自律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种种网络现象能够形成的原因,具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其中,对于极端行为的不良后果的责任分散是导致人们极端化的重要原因。而网络媒体内部身份虚拟化以及互动方式数字化的特点,更使得责任无法得到有效的承担,所以使网络中的人们极端化现象较之现实生活中更加严重。
  但是不管怎样,网络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冲击着我们这一多元的世界,它正以一种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在欣喜的赞美其带给人类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它给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造成的种种消极的影响。
  对于可能或正在出现的负面影响,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争取防患于未然,善于利用举报功能,必要时可以用法律作为自我保护的工具。而人们也应该意识到,网络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面对网络平台,应该更好的加以利用,而不是将之看作一个肆意宣泄敌意和不满情绪的所谓“自由”平台。而运营商们也应该在获取极大利益的同时,着重解决这些网络现象,从而使这种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使广大青少年能在现代大众传媒为主要交流工具的信息时代健康、快乐地成长,没有后顾之忧。
其他文献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国风的兴盛,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表征。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亦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精神底色、价值资源与坚实根基。承载中国文化、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宣扬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国风层出不穷,传统文化在国风创新中焕发生机、历久弥新、充满活力
期刊
关于“共同富裕”话题的讨论,近段时间成为热潮。实现共同富裕的三条阶段性路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更成为舆论焦点。  为人所周知的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初次分配由市场根据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再次分配则由政府体现国家意志进行分配。本次引发广泛讨论的是第三次分配。大家初步达成的共识是,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成员在道德、文化、观念等影响下,通过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方式自觉自愿参与,对社会资源及社会财富进
期刊
被家人扔掉許多次的老式收音机,现在,仍静静地坐在我的书桌上。  我喜欢在夜里拧开它,并不是要收听什么特别的节目,只是为了看那调频窗里一闪一闪的小红灯。它们依然那样神秘,牵动我从童年一路过来的诸多遐想和思念。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父亲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摆弄他的收音机。父亲喜欢听评书,每天都会准时收听,不管你有多急的事也甭想叫动他。听评书时,他的表情随着说书人声音的抑扬顿挫不断变化
期刊
2021年9月25日晚,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灯火通明,很多群众自发拉着横幅、捧着鲜花、挥舞着国旗,组成欢迎队伍。一架政府包机降落,舱门打开,一袭红衣的孟晚舟走下飞机。人群中爆发出欢呼,不知是谁带头,《歌唱祖国》的旋律响彻机场。终于回家,孟晚舟的声音有些哽咽:“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孟晚舟的一小步,中国的一大步。这位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经历了和祖国
期刊
近年来,随着农村医保的覆盖面和基金规模不断扩大,风险点也逐步增多,农村医保的骗保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定点医院以小恩小惠诱骗不具备住院条件的中老年人住院治疗,通过虚构病情、伪造病历、虚报耗材等方式骗取医保基金;有的定点药店同参保人员和职业收卡人勾结,虚构销售记录;有的参保人员伪造报销票据凭证,骗取医保基金。这些都暴露出农村医保制度上的漏洞和管理上的软弱和粗放。  比如,四川省宣汉县民泰医院为骗取医保基
期刊
奔赴大西北练人练能力  1989年底,进入新华社不久,我就被派往新华社甘肃分社实习锻炼。在甘肃,我跑得最多的是贫困山区,如“苦甲天下”的河西、定西、陇西等地,用镜头记录了西北贫困现状、人与自然的抗争以及扶贫开发。  记得有一次,我在定西山区采访学校,破烂的土坯房里,代课老师还在坚持给几十个学生上课。钻进天水黄土坡上的窑洞,一家几口人合盖一床被子,让人不忍按下快门。还有一次去严重缺水的会宁县,我住在
期刊
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与现代审美进行深度融合,国风也由此具备“活态”的生命力.当国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既是国风的深度参与者,也成为国风最好的宣传推广者,让国风具备更强大的影响力.
期刊
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急剧转型,学制中如何处置“中学”,尤其是使用了六百多年的科举指定教材《四书》成为时代难题.晚清新政在《壬寅癸卯学制》中以课程形式对《四书》做出了较为完整的大众化教育制度设计:目标化、分科化、课时化、序列化、数量化、适切化,并配以相对规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初步完成了传统教育内容的近代课程化.但清末民初国内外形势逼仄,“新旧”“中西”“古今”之学短期内无法调适,在阻止民间对《四书》课程新解读之后,晚清政府也不得不对此种制度设计加以修订、调整,终在1911-1912年政体变更之际,晚清和民国
江泽民同志前不久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期间对扬州包子作了高度评价,同时扬州包子的知名度也越来越蜚声海内外。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数百年来,由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原料、口味等方面存在的差别而形成的四大风味菜系中,淮扬菜就是其中一大风味,扬州点心、扬州细点、扬州包子更是独树一帜。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春节期间扬州正规厂家出产的速冻包子产销量大致有50万箱左右,全年数字超过100万箱,而去
期刊
小时候,在我家菜园的篱笆外,瞧见一个硕大的青皮冬瓜。我忽然心血来潮,用细小竹棒刻上:杨春富的大冬瓜。没过多久,大冬瓜就因为划痕太深,烂掉了。淡淡惋惜之后,我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我家的菜园里到处都是大冬瓜。  那时候,我家的菜园总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冬瓜、南瓜、丝瓜盘踞在篱笆四周角落,它们茂盛青翠的藤叶越过篱笆,在阳光照耀下会闪闪发光。如果雨后去看它们,会显得特别干净。青西红柿炒红椒,色香味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