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尤其是耐力等健康指标已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虽然体育课以其鲜明的活动性深受学生喜爱,但如果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长期呈现为枯燥、单一的状态,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从而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费时低效”,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
一、设置疑问,有效激发好奇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合适时机就是他们兴致高昂的时候。作为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针对性、趣味性强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这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投掷课时,用什么方法才能掷得远?掷远与出手的角度有什么关系?掷得远除了要有力量外,为什么还要跟速度有关系?教师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提问,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实践——体验——再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比单独强调学生应该怎样做,效果更理想。
二、形式多样,有效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要避免过多的重复练习,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能够做到灵活多变,学生的厌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如跑步练习具有枯燥乏味且体力消耗大的特点,可采用往返跑、跑步接力赛、自然地形定时跑、听音乐节奏跑等多种形式,如果能够再结合良好的引导、激发、鼓励,则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学生的跑步动作、体能也相应会有更好的变化。又如在游戏“播种与收割”中,为避免千篇一律的重复,可以对每次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的动作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就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选择性活动,体现有效的主体参与
学校体育教学应与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紧密结合。选择性活动,即在多个运动项目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的几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练习。比如,立定跳远的练习课,其中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都有“记录员”“测量员”“教练员”,分别在六个场地上进行练习、考核,由“教练员”负责对组员的动作和水平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在自由编组、自主选择角色的前提下练习积极,工作认真,一本正经,合作得很愉快。
自从在高年级开设“体育活动课”以来,学生们对自身喜爱的一些体育活动项目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他们有的打篮球,有的踢足球,有的打乒乓,有的跳绳、踢毽。丰富的活动项目给了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对调动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多选”中锻炼着,在锻炼中培养和发展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挫折情境,有效提升心理素质
由于个体心理方面的差异,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承受力训练时,要考虑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设置挫折情境。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学生在运动中对某一事件的出现或消除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丧失对某运动项目或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就很难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增强挫折教育的预期目的。
而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挫折情境,既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或感受到挫折,又要避免对学生心理造成损害或消极影响,这是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难度、强度的设计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恰当、合理、科学的选择。在运动项目以及难度的选择方面,既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体验到挫折情境,又要使他们产生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教师在有意设计挫折情境时要避免学生出现这样两种心理:害怕心理和反感心理。前者会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紧张而出现动作失调。后者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性反感心理,并表现为攻击或退缩的行为,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个人认为,为培养学生因自然和社会因素而产生挫折感的抵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拔河、接力跑、集体游戏等活动来设置挫折情境;为培养学生因家庭因素而产生挫折感的抵抗能力,教学中可选择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棒球、垒球等来设置挫折情境;为培养学生因个人能力、疾病、身材、容貌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挫折感的抵抗能力,教学中可选择田径、体操、举重、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设置挫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健美的体魄和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要凸显精心设疑、形式多样、活动自主和恰当的挫折情境,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
一、设置疑问,有效激发好奇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合适时机就是他们兴致高昂的时候。作为体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针对性、趣味性强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路,这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投掷课时,用什么方法才能掷得远?掷远与出手的角度有什么关系?掷得远除了要有力量外,为什么还要跟速度有关系?教师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提问,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实践——体验——再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比单独强调学生应该怎样做,效果更理想。
二、形式多样,有效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要避免过多的重复练习,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能够做到灵活多变,学生的厌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如跑步练习具有枯燥乏味且体力消耗大的特点,可采用往返跑、跑步接力赛、自然地形定时跑、听音乐节奏跑等多种形式,如果能够再结合良好的引导、激发、鼓励,则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学生的跑步动作、体能也相应会有更好的变化。又如在游戏“播种与收割”中,为避免千篇一律的重复,可以对每次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的动作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就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选择性活动,体现有效的主体参与
学校体育教学应与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紧密结合。选择性活动,即在多个运动项目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的几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练习。比如,立定跳远的练习课,其中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都有“记录员”“测量员”“教练员”,分别在六个场地上进行练习、考核,由“教练员”负责对组员的动作和水平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在自由编组、自主选择角色的前提下练习积极,工作认真,一本正经,合作得很愉快。
自从在高年级开设“体育活动课”以来,学生们对自身喜爱的一些体育活动项目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他们有的打篮球,有的踢足球,有的打乒乓,有的跳绳、踢毽。丰富的活动项目给了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对调动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多选”中锻炼着,在锻炼中培养和发展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挫折情境,有效提升心理素质
由于个体心理方面的差异,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承受力训练时,要考虑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设置挫折情境。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学生在运动中对某一事件的出现或消除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丧失对某运动项目或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就很难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增强挫折教育的预期目的。
而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挫折情境,既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或感受到挫折,又要避免对学生心理造成损害或消极影响,这是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难度、强度的设计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恰当、合理、科学的选择。在运动项目以及难度的选择方面,既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体验到挫折情境,又要使他们产生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教师在有意设计挫折情境时要避免学生出现这样两种心理:害怕心理和反感心理。前者会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紧张而出现动作失调。后者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性反感心理,并表现为攻击或退缩的行为,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个人认为,为培养学生因自然和社会因素而产生挫折感的抵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拔河、接力跑、集体游戏等活动来设置挫折情境;为培养学生因家庭因素而产生挫折感的抵抗能力,教学中可选择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棒球、垒球等来设置挫折情境;为培养学生因个人能力、疾病、身材、容貌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挫折感的抵抗能力,教学中可选择田径、体操、举重、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设置挫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健美的体魄和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要凸显精心设疑、形式多样、活动自主和恰当的挫折情境,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