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初期的调查与论证——农村改革三十周年纪念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在僵化体制下受害最深,改革的要求最强烈、最迫切,而农村又是旧体制较薄弱的环节,易于突破,因而就成为改革的先导。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DREAM模型,采用29家国产转基因棉花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对国产转基因棉花的投资收益及内部收益率进行了计算,并就影响收益的一些敏感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991~2005年,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60.57%,远高于商业利润率;当前的转基因棉花品种为黄河流域带来的经济收益要大于长江流域,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大于生产者;预测得出,在播种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转基因杂交棉采纳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收益增加近100万元;单产水产的变动要比农药使月量的增加以及品种使月寿命期缩短一年这两
本文以传统水果梨为例、以代表性案例为据,以对小农户的影响为视角,分析河北省和浙江省的梨果产业价值链。本文从两省梨果产业价值链核心成员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入手,重点说明每一条价值链的增值比例、成本构成和利润分配。研究结果显示:处于梨果产业价值链源头的小农户从增值中获益不多,中间环节经营者占有增值的大部分;农民合作社在帮助小农户获得增值收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部分小农户处于生产成本较高、收益较低的尴尬境地。
原料奶生产环节的较大波动是影响奶农切身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那拉维模型和消费者需求理论分别构建了原料奶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数据从弹性的角度对影响原料奶市场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原料奶生产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和两年的生产周期是市场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奶业市场培育期,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原料奶宏观预测的科学性,并实施价格干预制度以保护养殖者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应从消费源头上真正拉动奶业稳定增长。
期刊
期刊
2008年3月22-23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新闻单位记者和国外有关驻京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2008年国内首次为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研讨会。与会代表回顾和评价了农村改革的历程,并就农村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的序幕算起,迄今历时已近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2006年,粮食产量从3047.5亿公斤增加到4974.5亿公斤,增长63%,其他农产品增长更快,农业结构得到极大优化;农民的自由择业机会大为增加,务工经商的工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587元。同时,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农村社会安定和谐、井然有序。这些巨大发展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我们党顺应历史和社会
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取向是对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理性反应。研究表明:满足自家需要以及增加现金收入是农户从事粮作经营的主要动机,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户满足自家需要的动机在减弱,而增加现金收入的动机在增强;较小规模柱作经营户有动态缩减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而较大规模柱作经营户则有动态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较大规模的粮作经营户更易于获得授梗化经营收益,具有相对较高的内在动力从事粮作经营;在现行粮食政策下,政策对农户粮作经营行为的制度激励效应有限,因而亟需采取优化粮食政策目标、强化粮食政策手段的科学陛
中国30年的改革弄放创造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奇迹,不仅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大大提高了中国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首先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应用浙江省社员的调查数据,对影响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长的能力、社长的人品、社长与社员的关系以及社长对社员的关心会影响社员对社长的信任,其中,社长与社员的关系影响最大,其次是社长的能力、社长的人品、社长对社员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