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自由必导致放纵?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bq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认为只有对孩子严加管教,孩子长大后才有出息。“严加管教”意味着要用诸多的规矩去约束孩子,不能给孩子太多的自由。近些年来,不少人都提出相反观点,强调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应该给孩子自由。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接受了这个新的观点,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却不无困惑: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处处“顺”着孩子?如果是,孩子会不会从此变成脱缰的野马?
  
  ●争议焦点
  支持方
  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的,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如果成人不加以管教,孩子很容易变得为所欲为。
  反对方
  让孩子自由探索和自由玩耍,才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创新能力,就是因为从小被父母师长管得太严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
  
  ●专家访谈
  孟迁
  《成长》杂志主编,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终身教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科学教育课题组研究员,劳动部育婴师资高级培训师,香港雅丽教育集团首席顾问。CCTV、CETV、BTV等少儿节目客座专家,多家杂志撰稿人。个人专著:《做好父母件事》《上帝也是单亲》。
  问:您赞同给孩子多些自由吗?自由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答:当然。教育就是帮助人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自由。一个孩子缺乏自由,或者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就不能真正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乃至他人生的意义都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
  
  问:蒙特梭利认为家长应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这是否可以看作是给孩子自由这个观点的最好注脚?
  答:是的,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帮助儿童认识世界,自由发展,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成人应该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这种说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促使我们尊重儿童、重新看待儿童,避免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儿童。这个“精神胚胎”会在孩子自发的活动中展现,在孩子与外界和他人互动中确立。这就是人成长的过程。如果内在的“精神胚胎”被过多地限制,就会形成虚假的、扭曲的自我。
  
  问:具体来说,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管教过严,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答:会妨碍孩子自我的发展和精神的独立,让孩子产生依赖和逆反。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过多,会让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总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于是追着喂饭,会导致厌食和不知饥饱;总担心孩子感冒,为孩子准备合适的衣服,会使孩子缺乏“根据天气选择衣物”的意识;每天早上催促孩子起床,会使孩子缺乏时间概念和对自己的责任心;父母自认为什么重要就让孩子学什么,不关心孩子自己的兴趣,会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或者认为自己的兴趣不重要。父母的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成长的妨碍。
  
  问:有人说,自律来自自由,您同意吗?
  答:完全同意。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足够的爱,他很难去爱别人;如果一个孩子得不到足够的自由,他也很难真正地自觉遵守纪律。即便孩子迫于外在的压力遵守了纪律,当这个压力消失后他也会变得更加放任,这就是来自“控制和惩罚”的自律的特点。所以,蒙特梭利认为,“真正自律的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真正的自律来源于自由基础上的自主。比如对于时间安排,如果你总是去催促孩子几点看电视、吃饭、做作业、练钢琴、睡觉等,那么孩子永远不会自律;只有你把安排这些事情的自由全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负责,才能产生真正的自律。孩子可能一开始安排得一塌糊涂,但是很快他们就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
  更多的困难来自于父母,他们不相信自己不介入孩子能管好自己。这种不相信归根结底是父母对自己的不自信。父母们只有说服自己放开并能够忍受孩子最初的失败,才有机会看到一个全新的、独立而自律的孩子。
  
  问:当孩子年纪还小时,常常是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力的,当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出现不守秩序、乱闹乱打等被禁止的行为时,也要给他们自由吗?
  答:当然不是,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还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蒙特梭利也明确说过:“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制止,逐渐加以杜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问:家长们担心,如果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孩子就会变得任性、无纪律,养成许多坏习惯,规则也就很难建立起来?
  答: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就是把自由和规则看成了互相冲突、有你没我的关系。其实,自由和规则是一体的,规则是自由的边界,自由是规则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
  规则对于自由不是限制而是保障,比如“注意安全”、“尊重他人”、“保护环境”,每个规则都是为了保障自由。如果你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侵犯了他人、环境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哪有自由可言呢?
  给孩子自由,与孩子任性、无纪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一个恰当的自由是依赖一个恰当的规则而产生的,不是绝对的放任自为。任性是缺乏恰当的规则,而缺乏恰当的规则也必然缺乏相应的自由。无纪律同样如此。需要格外说明的是,人们对“任性”和“纪律”的界定并不总是合适的,比如说幼儿园的整齐划一,比如父母们勉强年龄太小的孩子“懂礼貌”等。
  多数情况下,规则之所以难建立,并不是因为孩子得到的自由太多,而是因为这些规则并非合理或必要。只有合理而必要的规则,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主动地遵守。
  问:我想,一点自由也不给孩子的家长是少数,真正令家长们困扰的是:我该给孩子多少自由,哪些自由?
  答:这通常由父母对教育的认识决定。我们平常说的“有些父母比较刻板、传统”、“有些父母比较开明”就是这个意思。父母观念中的底线不同,他们给孩子的自由自然也不同。有的父母会给孩子“做什么”和“做与不做”的自由,有的父母给孩子“怎么做”的自由,有的父母连“怎么做”的自由也不给孩子,而是规定好并且随时指手画脚。总的来说,在“注意安全、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与此同时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问: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纠正坏习惯呢?
  答: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必要。不能强硬地要求遵守,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让孩子体会。如果只能通过语言来让孩子明白,一定要用孩子明白的语言来说。最基本的逻辑是:这个规范不是我们要孩子遵守,而是孩子根据需要自愿遵守。
  这种对规则的理解可以在生活随时进行,比如在路上讲交通规则,带孩子坐电梯讲为什么空出左侧等。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理解规则本身的价值,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和社会化程度。
  纠正孩子坏习惯有两点非常重要:其一是孩子这个习惯从何而来,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其二是让孩子明白坏习惯“坏”在何处。但是尽量不要用“指责”的态度,不要用“算账”的方式,因为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它的成因。
其他文献
《孩子》杂志:你们都认为当今中国教育模式不利于孩子灵性的成长,你们怎样认识灵性?又如何去保护它?  杜边疆:我们始终认为,才能是培养出来的,而灵性是天生的。一个有灵性的人学习起来很容易,并且会主动去学习,剩下的只是掌握工具的使用——比如通过字典、书籍或上网的手段来学习。你说神农知百草、阿基米德定律、万有引力学说是怎样成为世界的真知的?所有的结论都通过灵性首先感知到了,最后才去证实真伪,又比如毛泽东
当两个独生子女孕育了新一代独生子女时,6个人的爱集中到了一个孩子身上,这些爱是否都是适当的呢?从我和女儿QQ共同成长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体会到爱护应适当,不必过度。    穿衣保暖,不必过度  天气稍一凉,就看到很多妈妈给孩子穿上了很厚的棉衣,担心他着凉。经常看到穿着单衣的妈妈,抱着一个穿棉衣的孩子。其实这样反而容易引起孩子出汗后受风生病。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的热量大得多。小婴儿躺在床上时会手舞足蹈
周日空闲,看了一期《非常6 1》。三个娃娃竞技角逐,最后是小童星牛欣欣众望所归,夺得这一期的桂冠。伴随她倚小卖老的扮相,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惹人喷饭。字正腔圆的唱腔,有板有眼的招式,使这个“人精”一般的小丫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目还展现了小牛妞妞幕后不为人知的生活片断,那个冲妈妈扔枕头,发脾气,不肯道歉的“小倔牛”,使打扮光鲜,技艺超凡的她还俗成爱撒娇、不讲理的邻家女娃。而这一幕非但未令观众失
从少年宫出来后,我和儿子迷路了,不知道怎样才能到地铁站。我对儿子说:“你去问那个阿姨西直门地铁站怎么走吧。”  儿子面露难色:“还是爸爸去问吧。”“你长大了,该你去问了。”我鼓励他说。儿子一看我坚持要让他去问路,立刻紧张了起来,涨红了脸低头玩弄着手上的袋子。  儿子的神情告诉我:他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仔细想一下,儿子好像从没和陌生人主动打过交道。每次他一见到生人就脸红,躲在大人的身后不吭声。孩子敢
玩具是孩子在童年最好的伙伴,我儿子也是个热爱玩具的主儿。但现在许多玩具的功能设计都比较单一,贪图新鲜的孩子很容易就将一种玩具玩厌。为了让玩具有更多的利用价值,我想了不少主意,经过“开发”,还真找到了玩具的许多新玩法,让儿子对不断翻新的玩法乐此不疲。    跳棋盘上摆图案  刚买来跳棋后,儿子十分兴奋,下了一番苦功钻研,很快掌握了基本玩法,老摩拳擦掌地要和我切磋。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渐渐就对跳棋失去
1.我是威风凛凛的小警察。  2.怎么样?够酷吧?  3.我可是有枪的哦!  4.站住!不许动!!!
口吃,俗称“结巴”,是指在说话时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的现象。口吃是幼儿阶段容易出现的语言表达障碍现象,权威统计显示,90%的口吃患者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常见的幼儿口吃并非因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存在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关,具有两种表现:一类呈强直状,难以发出第一个音节;另一类呈痉挛状,反复重复某一个音节,并伴随如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作,有时还伴有其它症状
懂礼貌是与人友好相处的前提,孩子从小懂礼貌更容易被人接纳。要想孩子形成良好的礼貌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意志力弱,行为不稳定,目的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家长除了利用春节串门进行教育外,还需要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将礼貌教育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运用多种办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如,父母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在为人处世、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方面做出表率作用;当孩
幼儿园里开设了红花榜,刚开始时我并没在意,也没关心过孩子得了几朵红花。可是有一次去接孩子时,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忽略了孩子对红花的渴望。  那天我去得早了,就坐在幼儿园的椅子上等,安静地看着操场上那些已经放学在玩耍的孩子们。  “妈妈,我今天又得了一朵小红花!”耳畔忽然传来了奶声奶气的声音。扭头瞥了一眼,原来是个3、4岁的小女孩,正在欢快地和母亲对话。年轻的母亲抱起女孩开心地转了一圈,嘴里不停地说:
  
期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