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平定岭南后的骆越社会

来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武帝平定岭南以后,在骆越地区采取“以故俗治”“毋赋税”的“初郡”政策。这种政策加强了中央王朝的集权领导,对骆越民族的社会稳定、提高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后来出现的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汉武帝;平定岭南;骆越社会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14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2-0080-06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国,统一岭南地区。西汉王朝在岭南推行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行封建郡县制,委派汉人充任郡县长官,并让原来平定岭南的军队“留戍”,同时遣入中原移民。把秦始皇在岭南设置的桂林、南海、象郡3个郡分解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等9个郡,这9个郡及其所辖各县的长吏均由汉人担任,留戍的军队和中原移民则分布在郡县治所的周围。汉官和移民给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汉王朝还在岭南各郡各县中推行“以其故俗治”的政策,承认当地骆越社会组织结构以及土酋的权力和地位,但土酋必须听命于郡县的汉官。
  一、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及对骆越官员的安置
  汉武帝平定东越、闽越、南越时,曾將东越、闽越部分官员及部属迁徙到江淮地区居住,虽未见有将王室官员移民的记载,但不可据此否认汉王朝将骆越官员及其部属迁徙内地的事实。有学者认为,“对于南越汉朝没有施用像对付东越及闽越那样的移民政策。因为,自从被秦朝征服以后,在约一百年的时间里,军队和随着军队一齐进入的妇女,已经与越人杂处,过后又加上越朝时期内中国人渐渐迁入,因此,越人已被汉族同化得相当深刻”[1]。这不符合史实,其真实原因是南越国后期,政权已全部落入骆越官族吕嘉手中,汉兵围困番禺城时,吕嘉挟持南越王建德拒不投降,汉军攻破番禺城,城中越军全部投降,吕嘉与建德率亲随数百人于夜色中外逃海上,伏波将军路博德从降者口中得知他们逃匿地点,命人追赶。最后是越人校尉司马苏弘捉得南越王建德,吕嘉则被越人官郎都稽所擒,他们的下场必然是斩首示众。既然南越国越人高级官员已处于国破身亡,就没有封侯移民的事了,因此史书无载是情理之中。
  而南越国辖区内的地方大员,凡投降立功者,例须移民内地安置,不能留在越地做官,由汉王朝加强对他们的控制。苍梧王赵光在元鼎六年因降汉而被封为随桃(今河南南阳)侯;桂林监居翁在同年降汉而被封为湘成(今河南方城)侯;瓯骆左将黄同,因斩西于王有功在元封元年(前110年)被封为下郦(今河南南阳)侯①。
  骆越人迁到内地后,他们大至仍是举族群居,繁衍后代,其中有些族群在当地还颇有势力。《后汉书·臧宫传》载,臧宫“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将近至中庐,屯骆越。是时公孙述将田戎,任满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相距于荆门。彭等数战不利,越人谋畔从蜀,宫兵少,力不能制”。唐李贤注:“中庐,县名,属南鄂。故城在瀼阳县南(今湖北省襄阳市),骆越人徙于此。因以为名。”骆越人何时迁徙至襄阳,李贤未注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云:“襄阳,本汉为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
  上述记载表明,汉初从岭南迁徙到荆楚及其它内地地区的骆越人,主要是骆越上层贵族官员和它们相关的族亲,绝大部分的骆越人留在本地生活。汉武帝迁徒骆越上层人物到内地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防止他们鼓动骆越民众生事造反,对抗中央王朝。
  二、汉武帝在骆越地区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骆越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之后,至秦二世时(前209年—前207年),驻守南海郡的南海尉任嚣病死,乃将兵权移交给龙川县县令赵佗。至秦亡,赵佗以武力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之地,自立为南越武王。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初,致力于安定内地的社会秩序,“故释佗不诛”,南越国遂得以在岭南割据一方。南越国在其辖境内实行郡县制。据考证,南越国所设郡有6个,其中骆越族群分布地区是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皆沿袭于秦代。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国力上升,积极开展统一南部边境的活动。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王朝出动军队讨伐南越相吕嘉的反抗,次年冬天南越平,乃于其地重新设置郡县。《汉书·两粤传》说,南越平定后,“遂以其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现分述如下。
  儋耳郡。儋耳郡治今海南儋州市三都镇,领县有儋耳(今儋州市三都镇)、至来(治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内)、九龙(治今东方市内)、乐罗(治今乐东黎族自治县内)。
  珠崖郡。珠崖郡治所在瞫都县(今海南海口市遵谭镇)。管辖瞫都、珠崖(治今海口市)、苟中(治今澄迈县内)、紫贝(治今文昌市)、临振(治今三亚市)、玳瑁(治今海口市)、山南(治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内)等县。
  南海郡。南海郡治番禺县(广州市),领番禺、中宿(清远县境)、博罗、龙川、四会、揭阳六县南海郡,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
  苍梧郡,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10领县。广信,与郡同驻;谢沐,驻今湖南江永县西南;高要,驻今广东肇庆市;封阳,驻今广西贺县南部信都;临贺,驻今广西贺县南部贺街;端谿,驻今广东德庆县;冯乘,驻今广西富川县东北;富川,驻今广西钟山县;荔浦,驻今广西桂林荔浦市西荔水北;猛陵,驻今广西苍梧县西孟陵。苍梧郡10县,分布在今广西东部与广东西部连接地带。其中的端溪、猛陵是骆越人聚居地。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
  郁林郡,驻布山县,今广西贵港市。12领县。布山,与郡同驻;安广,驻今广西横县西北;阿林,驻今广西桂平县东南油麻;广郁,驻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中留,驻今广西武宣县西南;桂林,驻今广西象州县东南上古城;潭中,驻今广西柳州市东南;临尘,驻今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定周,驻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增城,驻今广西隆安县东;领方,驻今广西宾阳县西南古城;雍鸡,驻今广西龙州县北。郁林郡12县,分布在今广西柳江、黔江以西地带。以上12县,除广郁、定周外,都是骆越聚居地。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   合浦郡。驻合浦县,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旧州。5领县。徐闻,驻今广东徐闻县南;高凉,驻今广东阳江县北;合浦,与郡同驻;临允,驻今广东新兴县南新兴江东;朱卢,地望无考,当在上述四县相连接地带。合浦郡5县,地跨今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
  交趾郡。西汉驻赢娄县,东汉驻龙编,所领10县均分布在红河三角洲。赢娄县,与郡同驻;安定县,今越南太原省广安县境内;苟屚县,今越南凉山省境内;麊泠县,今越南安朗县境内;曲昜县,今中国广西西南部分地区;北带县,今越南北江以南、海阳以北地区;稽徐县,今越南海阳、南定、建安、太平各省的南部地区;西于县,相当于今越南北宁、福安、永安、富寿各省的部分地区;龙编县,相当于今越南整个北宁、北江、太原、北件和高平省;朱觏县,相当于今越南山西省、河东省、河南省、兴安省部分地区。户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
  九真郡。九真郡,治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余里)。下辖7县,即胥浦县、居风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余里故胥浦城北约十里)、都庞县(今越南宁平省宁平镇西南)、余发县(越南宁平东南)、咸驩县(今越南乂安省演州县一带)、无切县(越南宁平省境)、无编县(越南靖嘉省境)。户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口一十六万六千零一十三。
  日南郡。日南郡位于越南中部地區,所辖范围约为越南横山以南,即从广平省到平定省之间的沿海狭长地带。下辖朱吾县(今越南广平省美丽)、比景县(今越南广平省筝河口)、卢容县(今越南承天省顺化市北)、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东河)、象林县(今越南广南省会安西南)共5个县,其中西卷县为郡治。户万五千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
  以上各郡户口人数是《汉书·地理志》所统计,但仅见南海、苍梧等7郡的户口人数,未见儋耳与珠崖两郡统计数据,个中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很难登记当地居民户籍。汉时海南岛上居住的骆越人社会比较落后,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形态,人们不愿意编籍入户,统治者无法登记入籍,因而没有统计数据。
  二是遥领统治。海南岛孤悬海外,秦始皇及南越国统治时期就没有实际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平南越国后,也没有条件大量移民到岛上定居,只派少数官员登岛作象征性统治,也就是史家所说的“遥领”性质。这样无法知道岛上户口情况当在意料之中。
  三是儋耳、珠崖被废弃。上岛的汉朝命官没有像赵佗这样的政治人才,对激烈的民族矛盾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反而苛敛豪取,激起了岛上骆越人民频繁的反叛。《汉书·地理志》云:儋耳、珠崖“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壹反。”[2]汉朝官员无法控制局面,至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儋耳郡建郡才29年,便被废弃并入珠崖郡。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听从了贾捐之“宜弃珠崖,救民饥馑”的疏奏,顾念到劳师远攻必将导致万民饥困,乃下诏罢废珠崖郡。从此以后,海南一地处于无政府状态。到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隋朝又开始在岛上“更开置珠崖郡,立十县”;同年,又分珠崖“置儋耳、临振二郡”;650年后,将海南岛重新收回并纳入隋朝中央版图者,是骆越后裔巾帼英雄——高凉冼夫人。她一生建树了许多大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功业,其中最值得后人纪念的是,她把脱离了大陆六百余年的海南岛,重新与大陆结合在同一政权之下。必须指出的是,冼夫人开发海南岛恢复汉郡县,是她主动向隋朝廷提出并亲自率领俚僚部兵登上海南岛,岛上各部落首领纷纷举族归顺于她。由于儋耳、珠崖过早被废弃,班固修《汉书》时当然不知汉武帝时儋耳、珠崖两郡的人口数据。
  在以上有户口统计数据的7郡中,交趾郡人口最多,共746 237人,南海、苍梧等6郡人口总和才407 471,比交趾一郡人口还少338 766人。交趾人口众多,有多方面原因,其一,是交趾地区地处红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江河纵横,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耕种,从史前时期开始就有不同人种聚居于此垦荒。其二,秦汉以前,交趾地区人种混杂,互不统属,社会结构松散,生产力落后。秦始皇将交趾纳入郡县版图后,很多汉人及两广地区的骆越人成批进入交趾地区,特别是南越国统治93年的时间,大量华南各族人民或由官方组织移民或自由迁徙进入交趾地区,这些移民中以汉人和两广骆越人最多。其三,大量的移民不但增加了交趾人口数量,同时也改变了那里的族群结构,汉人、两广骆越人成了交趾的主体民族,印度尼西亚等人种只得举族南迁。汉族带来了牛耕、犁耕等先进生产技术,再加上封建郡县制管理,交趾经济有了飞跃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成为各郡人口数量之首。
  汉武帝设的9个郡中,日南郡的骆越人是最少的,其主体民族是印度尼西亚黑人种。日南似是越裳国故地,《后汉书·南蛮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攝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竹书纪年》也有类似记载。周王国时越裳国是否献白雉一事,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若真有越裳国,其国所在位置也应当是交趾南部。其民族是印度尼西亚人种,而不是蒙古人种,与骆越无关。日南郡印度尼西亚人种信印度教,对汉族统治有抵触思想,时常反叛。东汉末年(192年,一说137年),日南郡南部的象林县脱离汉朝,独立为林邑国(占婆国),此后林邑不断北上蚕食郡境,南北朝以后整个日南郡遂为林邑所有,日南郡废止。该郡存在时间约600年。
  西汉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刺史部,上述岭南诸郡同属交趾刺史部。 另外,今滇东南和桂西地区,其地域包括今云南广南、富宁2县及广西百色市大部分县市在内,有句町县与句町国并存,句町国也是骆越人所建。
  三、汉武帝在骆越地区的民族政策
  汉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初郡”制度有其特殊意义,《史记·平准书》云:“汉连兵三岁,诛羌、灭两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汉书·食货志》亦云:“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汉武帝设“初郡”的实质是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但实行的是与内地郡县不同的特殊政策,故谓“初郡”,而不是指设置郡县的早晚。   “初郡”与内地早先郡县的最大不同,是在政策方面。汉朝中央对“初郡”采取的政策,《史记·平准书》只说到“以其故俗治”和“毋赋税”两项基本政策,胡绍华教授则细解为七项:一是“以其故俗治”政策;二是“毋赋税”和轻税薄赋政策;三是厚赐缯帛政策;四是移民屯垦政策;五是清廉吏治政策;六是开凿通道政策;七是发展生产与文化政策[3]。这是比较全面的归纳,其中,第三到第七条,都有史实为依据,而前两项最为根本。
  以其故俗治,即不改變原来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汉武帝设置“初郡”的时候,岭南和西南地区仍然处于奴隶社会。如上所说,社会经济形态是不因武力征服就可以改变的,它的改变必须遵循固有的规律。南越国时,赵佗应对此现实而采取“和辑百越”政策,因而传六世。赵佗“和辑百越”政策的核心,一是从越俗。这不仅限于变服的范围,以族名国实有尊重越人及其旧制的意义。二是重用越人参政自治。汉朝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对赵佗“和辑百越”的功绩,曾予高度赞赏,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颁布的诏书中,申明了对南越的政策,其诏曰:“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越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耗减,越人相攻之俗益止。具赖其力,今立佗为南粤王。”诏书颁布后,汉高祖刘邦并派陆贾出使南越,率拜赵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从而确立了中央政府与南越地方政权的关系。高后时期,因禁南越关市铁器,赵佗反之,自称南越武帝,南越与汉王朝关系出现裂痕。至西汉第三代皇帝汉文帝即位后,便主动与赵佗重修旧好。在其赐南越王国赵佗书曰“上褚五千衣……愿王听乐娱优,存问邻国”[4] ,表示汉文帝向赵佗及其邻邦宣示善意。及汉武帝平南越,平息吕嘉反汉势力,统一岭南。但面对岭南不同于中原的社会形态现实,也只能继承,或说起码参照赵佗的“和辑百越”政策,采取“以其故俗治”。所以,当地的奴隶制生产方式被保留下来了。具体来说,就是保留了原来奴隶社会中的少数民族首领的统治地位,封他们为王、侯、郡长、邑长等。“以长其民”即仍按旧制治理越人事务,但是,这些受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必须承认汉中央王朝的领导,还要听从由中央派驻初郡郡守县官等汉朝官吏的管理,实际上形成双重统治。
  毋赋税,就是免征赋税。这并不是出于汉王朝对岭南越人无端的怜悯,而是由于岭南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形态很不一致,土地所有制极其复杂,奴隶制的土地所有权必属奴隶主所有,所以中原地区郡县实行的以户计征的租赋制度在岭南是行不通的。正因为“毋赋税”,“初郡”吏卒的衣食交通就成了问题。王先谦在《汉志·食货志》补注曰:“因初郡无赋税,故令南阳、汉中诸地给之。”就是说,“初郡”吏卒的衣食费用,由南阳、汉中郡县补给。
  厚赐缯帛,即用财物来笼络南方少数民族首领。目的是加强中央王朝的吸引力,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内属、内附,让他们参加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列中来。例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到“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5],可见汉使者常赠送缯帛给少数民族首领。
  清廉吏治,就是任用政治上成熟且又较廉洁的人为“初郡”的太守、县令。由于郡县长吏是沟通中央王朝和土著土酋之间的桥梁,非常重要,所以中央朝廷对委派的长吏是经过慎重选择的。但实际上,中央派来的官吏,良莠间陈,真正清廉的官员并没有几个。例如合浦郡,农耕不发达,当地百姓以入海采珠为生。合浦珍珠久负盛名,被视为奇珍异宝。汉顺帝时期,合浦官吏多是“上承权贵,下积私路”之徒。为了大发珍珠财,他们不仅对珠民横征暴敛,还垄断了珍珠贸易,驱使珠民无节制地下海捞蚌采珠。由于滥采不止,珠源枯竭,造成了“珠去合浦”(珍珠离开了合浦)的局面,结果民不聊生。朝廷知道这种情况后,更换孟尝到合浦任郡太守。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人。他到任后整肃官吏,严惩贪腐,严禁滥采,对珍珠采取保护性开采等措施,并减轻珠税。结果不到一年时间,“去珠复还,百姓颂其政,商货流通”[6]。这就是“珠还合浦”的典故。
  开凿通道,就是开凿和修理交通要道。在这方面,可谓历史悠久。西周时就很重视对道路的建造和修缮,逐渐形成了开道、列树、除道以及在道边建舍、置官以护路等一整套制度。秦时继承了这种制度,秦始皇曾经开凿“五尺道”,汉武帝时也筑有“西南夷道”,自僰道(今四川宜宾西南)通夜郎、滇、昆明。不仅修凿道路,还在沿道设置了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
  移民屯垦,就是招募内地地主、商人、贫困破产农民、罪犯到“初郡”地区屯垦,将生产出来的物品提供给当地官员、军队使用,并到内地领取银钱。因为“初郡”地区开始是“毋赋税”,仅依靠邻近的郡县支付,始终不是长久之策,所以需要移民屯垦。《汉书·地理志》所列户口中,主要应是这些移民。移民屯垦的结果,既解决了郡县官吏所需,也解决了“初郡”移民的衣食问题,同时减轻了原来“比给”的邻近郡县人民的负担。所以,这项政策是封建郡县制度得以发挥稳定的基石。移民屯垦,首先是屯垦的土地,必定是为封建郡县所占有,其生产工具、生产者、管理者均来自中原,应比当地先进,自然对周边有所影响,起到传播、推广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方式的作用。
  发展当地生产与文化,就是帮助“初郡”地区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直到东汉时期,岭南的生产和文化仍然比较落后,“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长幼无别”[7]。所以到那里任职的汉朝官员要发展当地的生产和文化。例如,建武初年,任延被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道用牛耕田。老百姓去交趾买粮食,往往上当,招致困乏。任延于是下令铸作田器,引导老百姓多予开垦荒野。这样,田地越开越多,老百姓就逐渐富裕了。在任延之前,交趾还有一位叫锡光的太守,他教导百姓和少数民族,让他们懂得礼义,使边区教化。这种以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而达到的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是可取的[8]。
  综合上述分析,汉武帝平定岭南以后,在骆越地区采取“以故俗治”“毋赋税”的“初郡”政策是正确的。这种政策加强了中央王朝的集权领导,对骆越民族的社会稳定,提高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后来出现的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陶维英.越南古代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54.
  [2][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二十八卷)[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1670.
  [3] 胡绍华.汉朝初郡政策研究[J].民族史研究,1999(1).
  [4][西汉]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第一百三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1967—1970.
  [5][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第八十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2994.
  [6][晋]司马彪.后汉书·孟尝传(第六十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5:2473.
  [7][晋]司马彪.后汉书·南蛮传(第八十六卷卷)[M].[梁]刘昭,注补.北京:中华书局,1965:2836.
  [8][晋]司马彪.后汉书·任延传(第七十六卷)[M].[梁]刘昭,注补.北京:中华书局,1965:2462.
  责任编辑:郑   好
  收稿日期:2020-03-19
  作者简介:郑海宁,男,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泰国格乐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壮族历史文化;郑超雄,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华南民族考古。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逐渐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融媒体成为民主党派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的新手段。近年来,致公党福建省委在运用融媒体开展思想宣传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当前,运用融媒体开展思想宣传工作面临着传播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互动交流性更强、传播内容更活等挑战,应着力发挥融媒体优势作用,把握好工作重点,
期刊
摘要:通过对玉林市近5a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调研,分析并总结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虫害;统防统治;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22-03  玉林市作为广西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
期刊
【摘 要】经过历代经营,岑氏家族于明代成了广西势力最大的土官世家。明代中期,广西岑氏土官家族纷争频繁,共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武装冲突。随着纷争的逐渐加剧,国家应对政策也随之不断转型,经历了以调停为主到剿抚并用,再到武力平叛,最后回到招抚的转变。土官频发的纷争和国家的治理对边疆社会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土司控制力的下降、土司权力格局的演变、土司社会的长期动荡以及经济发展迟滞等方面。  【关键词】明
期刊
摘 要: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组织召开网络统战工作座谈会,深入交流开展网络统战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全区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分享加强网络统战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全区网络统战工作效能和完善网络统战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网络统战;会议综述;广西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20  [中圖分类号]D613
期刊
摘 要:在行动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至关重要。行动学习因问题而生,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方案的过程。需要秉持“项目推进到哪里,调查研究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行动学习就贯穿到哪里”的工作理念,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组建团队、灵活运用工具和丰富调研形式等途径,保证项目研究质量,提升项目参与者的决策能力、协作能力、统筹能力和执行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优化猪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用不同浓度(1.50%、3.00%、4.50%)的大豆卵磷脂取代稀释液中的卵黄,进行猪精液低温保存试验。结果表明,以卵磷脂完全取代猪精液低温保存稀释液中的卵黄时,300%、1.50%浓度组与含20.00%卵黄的常用稀释液保存效果相当(3%:P>0.05,1.5%:P0.05),1.5%、3%浓度组一定程度上还延长了精子的有效保存时间,但差异不显著(P>
期刊
摘 要: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加强新时代民营济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应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着力服务“两个健康”,切实发挥工商联的作用,不断延伸统一战线服务民营经济的手臂。  关键词:统一战线;民营经济;发展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5
期刊
【摘 要】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首届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学与人类学国际会议”于2019年11月8日至10日在中国云南昆明成功举办。各国与会学者围绕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社会文化变迁和环境治理等问题各抒己见,集中探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共享发展的人文途径和社会问题的合作治理路径。与会学者将理论研讨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
期刊
摘 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进一步说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和动态的系统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这是新时代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国家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应从党外代表人士学习行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出发,采用实证调研、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寻深化教育培训改革、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学习成效的路径。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学习行为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3.018  [中图分类号]D613;G7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