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制造”:是耶?非耶?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_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岁童星林妙可为艺考失利承担的沉重舆论评价,似乎并没有让“望子(女)成星”的家长们产生顾虑,更丝毫没有影响到童星培训、包装行业的势头——
  一篇来自澎湃新闻的报道《成人世界丛林法则下的“童星制造”:颜值、包装和金钱》,扫描了目前童星制造链条上的众生相:拥有熟练培训、包装、上综艺、找剧组的完整“套路”的童星公司,为学龄前孩子马不停蹄地安排艺术课、选秀、比赛、上节目的家长,以及,要学习声乐、钢琴、走秀、主持、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一直在练舞蹈的孩子们。报道称,几档“现象级”的儿童综艺节目带热了儿童演艺市场,新媒体的崛起被认为打开了“造星”的传播渠道,以致现在用百度搜索关键词“童星培训”,相关结果有195万条。
  素材解读
  1.出名要趁早,“童星制造”具有前瞻意识。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的确,出名越早,就意味着机会越多。现在是一个萌娃当道的时代,童星相较于其他小鲜肉,在观众缘上也比较占优势,多了几分关注。有关注就有商机。这样,名利暂且不说,混个脸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若能在剧里挑个大梁,更是风光无限。有了这些资源基础,以后往演艺圈发展肯定会比同龄人要轻松许多,就能脱颖而出。“童星制造”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童星在培训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音乐、美术、舞蹈、舞台经验等,会促使他们早日成熟。再者,早日成名,使童星尽早享受成就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有悖自然规律。为了培养“童星”,家长为稚嫩的孩子策划高强度的艺术训练,四处搜寻上镜机会;童星公司竭尽“包装”之能事,双方默契配合,拿孩子做实验。即使孩子有艺术天分,但“童星”最终成为明星或艺术家的概率是很低的。然而,人们把“童星制造”看作是成功的捷徑,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孩子削足适履。说到底是利益驱动使然。人们心中只有功利意义上的“成功”,没有体现个体价值意义上的“成功”。频繁的“选秀”“晋级”,严重违背成长规律,不但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荒废了学业,一旦被“淘汰”,孩子的心理遭受重创,形成极大的阴影。孩童本该天真无邪,过早接触社会化的东西会削减他们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3.辩证看待,关键在适度。“童星制造”是耶?非耶?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既不能一味反对对孩子进行适当包装,参加选秀,上节目,出演电视剧,也不能盲目赞成,应该做到顺应自然,适可而止。在不影响学业、身体及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适度让孩子在舞台上亮亮相,展示一下风采,无可厚非,但家长和培训公司不可忽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低估电视的影响力,不能只为“造星”而荒废孩子的学业以致贻误终生,葬送孩子的大好前程。
  (韩延明)
其他文献
首先,考学习素质。  本学期同学们务必要夯实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题做题,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坚信能力更多是练出来的。  有了好身体才会有坚强的意志,老师要求你们认真上好体育课,坚持做好体育训练,同时要保障休息和睡眠。  其次,考心理素質。  每届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平时学得扎实,成绩也不错,一到中考考场就发挥不出来了。这就是心理素质的问题。  为此,同学们要利用好每天的周测训练自
期刊
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50分)  相传孔子曾受困在陈蔡一带,日子过得非常清苦,七天没尝过米饭滋味。他的弟子颜回没办法,只好出去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见,等颜回请他吃饭时,孔子才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听,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怕扰了夫子的食欲,
期刊
亲爱的爸爸:  您好!  之前您总是笑着说,我写了这么多作文,怎么都不写写您。这次,我想和您说说那些沉在我心底,快被岁月遗忘的话语。  爸爸,您还记得吗?我上大班那会儿,您跟我说,我们要做好朋友一样的父女,我听您的话,您也听我的。  那天我很乖,您也兑现了诺言,给我买了我喜欢的娃娃,您可能不知道,那时的我有多开心。  可是为什么,如今我再想起这些,心里感受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淡淡的忧伤?  是从何时
期刊
主持人语:近两年以“陪伴”“相伴”为关键词的命题较多,虽然审题“门槛”不高,但如果看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与阅读相伴”,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如要出彩,考生就必须排除从众心理,花点时间精心推敲,以“抢眼”的标题亮出新颖的立意。  主持人提到的陪伴话题的命题,如果拟题,可以有如下几种角度的考虑:1.“爸爸,我想买你十分钟的相伴”,呼告手法,用于记叙文,演绎“爱,还要会爱”;2.“一抔故土:游子的陪伴”,
期刊
他,豪气冲天却怀才不遇;他,渴望仕途却受尽排挤;他,经历人生许多挫折却无所畏惧。  他,腰宝剑,举酒樽。七尺男儿身躯傲立河畔,低头静望白水混杂泥沙似千军万马碾压,冲撞而过。他,面露愁容,细看杯中浊酒,似有浩荡忧愁摇荡在胸口,仰头,一口烈酒入喉,酒入愁肠更添几分忧愁。宝剑自剑鞘而出,金属撞击声传出,三寸青芒闪动,一剑落入白水,水花四溅在空气中折射出四散的光芒,虽有浊水却是清澈。他,目入此景,感慨横生
期刊
一张字条为何感动医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某患者在做手术前,给医生留下一张字条:“手术过程中如发生异常情况,家人不得与院方和医生发生任何不理智的行为。是技术原因由医院方处理,是就诊者本身原因由患者自身负责,医生可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的工作。”这张小小的字条,令医生非常感动。  有人认为,手术出了意外,不闹事是患者本该恪守的法律底线,医生为什么还要感动?难道是在“谢患者不杀之恩”吗?其实,小小的字条,
期刊
好久没回家乡看看了,虽然城市的生活便捷,却仍是想念家乡。终于,在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坐上回家的车。  哦,到了!我的家乡在一些错落的小高楼中十分显眼,那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在灯光下宛如一条轻盈的绸带,让人感到一种空灵的美。我原本浮躁的心忽然沉静了下来。(写法上有鲁迅《故乡》的痕迹,只是心境完全不同。)  走近小河,一只小鸡摇摇晃晃地走着,看见我,却也不闪躲。(描写生动形象。)拐过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
期刊
“看,我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个女孩子,平时一句话都不说,好不容易张张嘴也只是如蚊子哼哼,咕哝几句。瞧她的衣服,满是破洞不说,还缝着歪歪扭扭的补丁,不合身,松垮地罩在她又黑又瘦的身上,显得又脏又邋遢。她的笔盒也锈迹斑斑,与其他同学鲜亮的笔袋比显得格格不入,她现在还在用木杆铅笔,那黑铅粉糊满她的手心,削得短短的铅笔总是要用到手握不住了,有一股硬生生的穷酸气,怪不得大家都不愿与她玩。唉,她简直就是个从山沟里
期刊
提起“祖辈”,不禁想起不久前读过的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这是一部作家本人的自传和对家族日常的坎坷描述的长篇散文,与其说是阎连科对他和他的父辈生活的一次最真实的讲述,倒不如说是他的伦理与精神的最真实的一次忏悔和歌颂。提起“祖辈”,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他们的心中都同样藏着一团如火的真情。对别人痴情如火,对事业热情如火。他们的故事,如同久酿的女儿红,沁人肺腑;似深沉的香茗,满含真情。  爷爷去苏州
期刊
走廊上传来一阵阵沉稳有力的脚步声,如同动听的音乐一般,牵动着我的心,那回响在记忆深处的声音,终于又萦绕在我的耳畔……  ——题记  父亲要回来了吗?父亲要回来了啊!大休日回家,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强烈地盼望打工归来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他习惯于不苟言笑,眉头总是紧紧地皱着,嘴巴抿成一条线,单是在我面前一站,就足以让我不寒而栗。  小时候的我,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电视上五彩纷呈的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