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冷”为“热”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看到了李彦君主编的《十大冷门》收藏系列丛书,颇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李彦君相遇,笔者好奇地问,怎么想起冷门的话题?他感慨地说,现在很多收藏爱好者总是把目光盯在卖相好的“热门”藏品上,而忽略了市场表现不好的冷门艺术品。如何在收藏中避“热”寻“冷”,是目前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举例来说,现在去一些收藏市场,随处可见仿制的元青花、红山玉猪龙,吸引了不少追“热”者的目光,而汉绿釉等则很少有人关注。汉绿釉之所以被冷落,主要原因是存世量大,制作工艺相对简单,而且是冥器,被人们所忽视也在情理之中。从文物保护和收藏研究的角度看,汉绿釉代表了汉代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不仅器型丰富,而且有相当多的器物工艺精湛。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一件汉代绿釉陶壶,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写下一段赞美文字,命人刻在壶的圆腹上。
  重视“冷门”不只是给收藏者提供捡漏的机会,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因某种偏见而造成文物损坏的事例屡见不鲜。宋代江西白釉龙虎堆塑瓶一直被认为是盛放骨灰的冥器,被当作不吉利的器物,遭到任意毁坏。其实,这种被误叫作魂瓶的器物是装粮食用的带有吉祥象征的冥器,根本就不是用来招魂的。它的工艺繁复,制作难度极大,而且流行时间短,数量有限,颇为珍贵。再如,银锭是由工匠手工铸成的,不同于铜钱银币倒模或机铸,因而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各地铸造的银锭形状不同,铸造的机构和人员也不同,加上银锭上铸有收入来源、产地、年份、炉名等内容,因此银锭成为研究古代国家税收制度以及银两铸造史、货币流通史的重要文物。有些收藏者认为银锭无科技及艺术含量,缺少把玩功能,把它单纯看作是一种贵金属。在民间经常有人把银锭熔化后改成戒指、手镯等首饰,而用秦砖汉瓦砌猪圈、明清窗棂当柴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文物的大量损失。
  收藏是经济行为,拍卖记录高的门类才有投资价值,目前有这种认识的人还为数不少,这也是出现大量“冷门”的原因。我认为,收藏首先是一种文化行为,市场价格不高的物品不一定其文物和艺术价值低。收藏爱好者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在市场遭到冷落却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藏品,在收藏过程中进行发掘和保护,化“冷”为“热”,这样的收藏才具有更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银阙苍苍玉漏迟,年年为尔足愁思。长门怨妾不成寐,团扇美人还赋诗。  团扇因形似圆月、质地轻柔、造型飘逸,极受到女子的喜爱。史书上虽也有男性使用团扇的记载,但使用团扇的仍多为女性,故团扇与女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是障日引风、祛暑纳凉的器具之外,更是感时伤怀、寄托情感的常用之物。  中国历史上有着新娘用扇蒙面的记载,在盖头出现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女子出嫁时要以扇遮面,在婚礼
期刊
也许,站在国内的名人手札拍卖史上看,此次由钱钟书书信拍卖所导致的纠纷只是一个“特例”。虽然拍卖界、收藏界均普遍认为,不管结局如何,该事件不会对这一领域的收藏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有关法律、道德、文化的思考,包括种种冲突与缺失,却是耐人寻味的。  风波回放  5月中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外宣布:6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稿专场”拍卖会。届时,钱钟书
期刊
1920年8月16日下午三点,晨光美术会发起人谈话会假报界联合会举行,次日《申报》载:“公推朱应鹏为主席,汪英宾记录,并由主席演讲该会之宗旨。谓中国今日之美术界,旧的抱秘密主义,新的抱信仰自然主义,两者各趋极端,长此以往,中国美术前途实无希望。吾人有鉴于此,故共同发起此会。其次通过章程,讨论该会之志趣:(1)使美术家晓得发挥性;(2)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意;(3)鼓动社会领会美的兴趣。”  1
期刊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团,幸运地碰上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期刊杂志。社团的主张通过期刊杂志得以弘扬;社员(会员)的作品通过期刊杂志得以进入公众视线;西方的美术理念通过期刊杂志得以散布;留洋画家通过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给古老的美术传统带来革新的思想和技法。我很赞同舒芜先生的观点,他说所谓文坛的“坛”是由大大小小的期刊杂志组成的,失去了期刊杂志也就等于失去阵地。他说蝴蝶鸳鸯派之所以溃不成军地败给了新文化
期刊
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时代,总有它挥不去的一笔,少了这一笔,便无法称之为那个领域,那个时代。社团之于近代画坛,便是那不可或缺的一笔。  中国近代画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和繁杂,传统没落、西画冲击、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一系列看似负面的影响却促成了一个正面的结局,那就是,从来只是分散在书斋里的画家们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不曾出现过。  因为画社,『濒危』的中国画显现出与乱
期刊
中国文人讲究以文会友,若是多才多艺就更好了,便可以诗会友、以琴会友、以画会友、以字会友……一幅字画的上款既表明了这件作品的来历与归属,或许更能牵出一段不同寻常的情谊。  英雄相惜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志趣、爱好,从他的朋友们身上便可窥之一二。近代中国,因对于书画、文物、收藏的共同兴趣相识、相知的至交不胜枚举。  穆清邈斋主人陆佑申先生世居上海,是知名的鉴藏家,多收藏晚清海上名家书
期刊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百花之王”、“中国四大国花之首”的美称。其枝叶茂密,花型硕大,每逢花期都会成片开放,盛开的花朵雍容华贵,色彩艳丽,作为装饰极富民族特色,历来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被视作富贵的象征。历代以牡丹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层出不穷、千变万化,被广泛运用在建筑、家具、服装、瓷器、首饰等艺术形式中。  传统民俗银饰上牡丹纹样更是屡见不鲜—新娘陪嫁用的花瓶、粉盒上有牡丹;小宝宝出生后
期刊
父亲住医院了,我去看他,他拿给我看一小纸条,上面有四条:泰然处之,坚定信心,配合治疗,还有一条我没记住。我说,您这都老套了像喊口号,不泰然又能如何。我给您四条吧:“九十在手,争取九五,遥望百年,活好当下”。病床是忆旧的温床,尘封往事,哪怕芝麻粒大,也翻腾上来了。父亲说到一个名字“舒宗侨”,一本画报《联合画报》,我格外有兴趣,因为我存有几十本这个画报。我写的东西,父亲不爱看,他叫我学余秋雨写大散文。
期刊
当年齐白石防伪并非全部保密,他有“明”有“暗”,比如“指纹印”,他将自己的指纹押到叶片上,这是暗,而刻成肖形印钤于画上,一目了然,这就是明。  曾经在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绘画展览上看到一幅齐白石的作品,纸本设色,立轴,绘佛手仙桃,名“多福多寿”,构图、笔墨、设色乃至呈现的气韵都一目了然,是齐白石的佳构真迹。此作白石老人钤印四方:起首印钤朱文“悔乌堂”,押角印钤朱文“人长寿”,款印为朱文“白石”,还有
期刊
美展如今早已成为美术界人士熟悉无比的作品展现形式,但是如果我们翻开早已泛黄的民国美术史,却也会惊喜地发现,纵然那是一个漂泊动荡的年代,但那里的展览依旧风情万千,丝毫不比今日之大展、特展和巡展之流逊色,更令人感叹的是,这里不仅表现着那一代画者的作品水平,更承载着他们之于国家美术的美好祈愿。  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在江宁(今南京)拉开了近代中国大型博览会之序幕,亦可视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博览会步入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