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骨与后踝疼痛的关系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qian3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骨后三角骨损伤,是造成后踝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芭蕾舞演员中并不少见。自1973~1982年对8例14足在局麻下做了三角骨切除术,于跟腱外或内侧做竖切口,长2.5~3cm,历时20~30分钟。术后4周开始训练,6~8周恢复正常练功。随访0.5~14年,效果满意。1984年对国内、外专业芭蕾舞女演员36例63个立脚尖足侧位X线片进行了研究,发现距后三角骨的有无及大小与胫跟角有密切关系。无三角骨或三角骨<0.5cm,则胫跟角小,后踝无或轻微痛。立脚尖时,跟骨立度高。三角骨>0.5cm,则胫跟角大,后踝明显疼痛及压痛。立脚尖时,跟骨立度低,影响技术的发挥,建议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从1992~1995年作者采用自制的半环状梯型钢板,治疗严重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20例,21个股骨干。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16~35岁。在这些病例中,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性骨折2例。依据骨折的不同程度,粉碎性骨折的21个股骨干分为:Ⅰ型4个,Ⅱ型10个,Ⅲ型7个。20例均经6~35个月的随访,临床优良率为94.7%。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6.5周。与普通钢板或AO钢板不同为:该钢板由长短两臂经3
股骨干远段骨折应用Küntscher针常由于无法控制骨折远端旋转移位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内锁式髓针Interlocking nail则由于其配套设备要求较高及手术难度等原因,使其推广受到限制。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研制了组合式防旋转髓内针(combined anti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 CAIN)。该针为分体式组合结构,通过内针的侧刃及远端分叉的两翼向外针传递扭矩
作者自行设计的双加压“L”形钢板有纵向和横向加压作用,该钢板最大创新之处是在普通“L”形钢板的短臂上设有一导引孔,并可穿入一枚加压螺栓。该钢板可通过其短臂上的导引孔沿导引针准确地被打入预定的位置,从而避免膝内翻或膝外翻;该钢板上的螺栓还可对股骨髁间和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横向加压,其固定性能可靠,病人可早期在CPM仪上进行功能锻炼。使用该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24例,随访1~2.5年,
自1975~1995年,作者采用切开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了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以及合并胫侧副韧带等损伤31例,其中单纯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24例;合并胫侧副韧带或内外侧半月板损伤者7例。术中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检查抽屉试验转阴率为89%。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为89.6%,而同期非手术治疗者优良率仅为79.2%。作者认为: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的恢复,与骨折块良好复位及周围软组织
期刊
自1983年以来,对40例下肢长骨干骨折患者,其中股骨12例,胫腓骨28例,采用骨折部髓内钉固定,外用下肢绞链支具外固定,使患肢早期负重、持拐行走。利用对骨折部的合理压应力,以促进骨折愈合。经6个月~11年,平均1.5年随访,其中5~7周内骨折愈合者占40%,较传统方法缩短疗程1/3~1/2,无1例发生骨不连接和延迟愈合。股骨组和胫腓骨组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由于早期负重活动,也减少了因骨折后长期卧
期刊
期刊
1963~1995年我所共收治外伤性肘关节外翻畸形30例。肘部损伤时年龄2~21岁,平均8.1岁,其中儿童28例,占93.3%。肘部损伤为肱骨外髁骨折19例,肱骨髁上骨折8例,肱骨内髁骨折1例,桡骨头脱位2例。肘关节提携角20°~45°,平均28.7°。合并创伤性尺神经炎22例,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1例。22例创伤性尺神经炎均做了神经松解前移术,其中20例平均随访6年4个月,优良率为85%。7例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