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qx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讨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意义、实现途径,认为不仅要政府主导,还要公众广泛参与,要通过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10-02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
  
  环境友好概念最早出自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环境友好概念并非偶然,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现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反思、批判的结果,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各个国家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理念。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和实践,在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进一步确立了环境友好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2005年3月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与环境相和谐,与环境和睦相处;从深层次讲就是要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努力降低自然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形态就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与资源节约型社会不同的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再把环境看作是一个外在的因素,而是直接作为一个与人并列的内在要素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因此环境友好可以涵盖资源节约。
  
  二、中国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向我们走来,社会生产、结构、形态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社会形态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生态文明,体现整体性、持续性、公平性的原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生态文明,包含着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中国政府适应这个转型,积极应对全球化、现代化所带来问题、挑战,在物质财富并不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刚刚达到小康的背景下,提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发展与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子孙后代的义务、对国际社会的责任。
  其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解决自身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6%,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近3倍。但我们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事关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资源、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并对中国的经济、国防安全构成威胁。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存条件。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仅二氧化硫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100亿元。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遭遇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警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再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实现方式。
  近代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借助科学技术,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和紧张。人们在发展的问题上开始思考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中国在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在发展目的上要以人为本,而不能以物为本。这就从指导思想上摈弃了人对自然的征服、统治观念。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求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创造出人与自然平等友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途径。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必须解决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寻找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也就是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
  我们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就。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作为一项重要承诺,截止2005年已有2900多家加入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契约”,对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一是从观念上讲,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倡导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开展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行动。
  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创造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特别是建立全面的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三是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国家发改委2005年组织实施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确定了七个重点行业: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四个重点领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再制造,在10个省市、13个产业园区铺开,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9月全国人大已将循环经济法列入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
  四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保障能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政府主导,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还要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通过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余岩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城乡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1-0031-0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是一致的。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较好解决,也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
期刊
[中图分类号] B82-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2-0005-04    记者:韩教授您好,您起初从事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弄清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目前我国哲学界兴起一种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热潮,主要有四种解读路径:实践论;生存论;解放论;实践生成论。您的解读属于哪一种?  韩庆祥:我把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主要解读为“实践生成
期刊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实施全民创业,建立创业型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业型社会; 市场主体;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D6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1-0021-0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期刊
[摘要] 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2-0043-02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如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带着这一课题,我们对湖北省荆门市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实行的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外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纠正上述偏差、弥补不足,借鉴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根据我国农民的行为特征,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体制; 效率; 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中国经济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的新著——《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21世纪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索,表现了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立足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外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分析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总体定位。该书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特点以及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期刊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只有科学执政才能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正确的方法论。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规律。  [关键词] 科学执政; 和谐社会; 执政规律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3-0016-0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哲学角度,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6个相关问题:(1)和谐与矛盾;(2)和谐社会与社会基本矛盾;(3)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4)和谐社会与人民内部矛盾;(5)和谐社会与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关系;(6)和谐社会与多元文化。  [关键词] 和谐社会理论; 和谐社会建设; 哲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十七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性的选择。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 道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1-0015-0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
期刊
阶级分析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一些人开始质疑阶级分析的有效性,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社会学家埃里克·欧林·赖特经过多年研究,写出了《阶级》一书,对这些怀疑做了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