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深化与实践推进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德育内涵品质提升,需要着力管理科学化、教师专业化、课堂优质化和发展特色化。[1]而德育分管领导和骨干德育教师则是实现以上“四化”的基础。着力建设骨干德育教师队伍,是带动区域德育良性进展的关键,也是教师教育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以“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为研训主体,聚焦重点能力培养,转变研训方式,不断深化对教师德育专业发展内涵的理解,助推教师德育专业成长。

一、聚焦“领导力”:引领德育干部从“事务型”走向“研究型”


  在当前的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德育分管领导往往是被忽视的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岗位以分管副校长和德育主任为主,容易被认为天然具备相应的道德领导力。然而,我们在调研摸底中发现,“学校德育工作任务繁杂,平时忙于应付处理各种事务,一般很少有时间精力潜心研究”是德育分管领导的普遍状态。这表明,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分管领导处在“事务型”的工作状态和发展阶段,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可以说,其德育领导力的发展处在停滞状态,亟需实现专业发展内涵的提升。
  基于此,杭州钱塘新区围绕德育干部的主要工作职能,即德育顶层设计与管理,将提升其学校德育专业引领与管理能力设定为德育研训的重要目标,将“德育顶层设计和管理、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德育重难点突破和学校特色德育建设”等作为主要的研训内容,精心设计研训课程。
  德育分管领导研训力求实现德育管理学习的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提升其德育“领导力”。在研训过程中,我们通过课题引领、联动研讨、自主选择的方式,建立起“区-校-组(个体)”三级研训网络,促进学员基于学校实际明确专业发展取向,确定研究课题,在过程性实践和反思中实现自身德育领导力的提升。
  當前,德育质量评价是德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钱塘新区以学生品德素养评价为主,于2018年在浙江省级立项课题“基于知行德育:区域学生品德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并以此作为深化区域德育特色体系的龙头课题。我们将德育分管领导的研训纳入课题研究,经过调研摸底,了解区内具有研究基础和条件的学校。之后,通过“任务选择—撰写方案—评估论证—修改优化—申报立项—团队探索”的审定程序,落实试点学校,由德育分管领导主抓落实,从不同途径开展学生品德素养评价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采用专题讲座、参观体验、小组研讨、自我实践反思等多元途径,促进学员基于学校实际确定研究课题。“文海视角: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基于德育一体化的主题活动评价设计与实施研究”“臻美少年:小学生品德素养评价载体的设计与实施”“基于目标的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评价设计与实施”“指向品德素养培养的表现性评价——以《梦想课程》评价为例”“基于现场德育的主题活动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等课题纷纷立项。同时,教师教育学院针对课题进展和学校需求,相机邀请德育专家开设讲座,安排学员走进名校学习先进的德育管理经验,以课题引领区内各学校德育分管领导的专业发展。
  经过各学校的课题研讨探索,钱塘新区初步建构了学生品德素养评价体系,并经过专家论证指导,形成了《杭州钱塘新区学生品德素养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稿)》。学校在区级方案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增补和微调,形成了校级、班级评价实施操作方案。而经由如此“研究性”的系列研训,区内各学校德育分管领导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宽,其管理思维实现了从“事务型”向“研究型”的转变,为学校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夯实了管理基础。

二、锤炼“基本功”:助推班主任从“经验型”走向“智慧型”


  毋庸置疑,在我国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且其专业成长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师德育专业化问题,它是班主任懂得怎样对自己的教育内容、语言和行动的意义具有清醒的意识以及怎样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2]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区内大多数班主任都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同时,青年班主任的成长普遍成为学校校本培训的重点和难点。
  多年来,省市区各级一年一度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早已成为浙江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赛事,深受班主任和学校的认可和重视。大赛历经多年实践,形成了包含专业理论考试、案例分析与处理、主题班会设计等在内的多元环节,不断深化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涵。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现代教育对班主任专业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逐渐成为使班主任从“经验型”向“智慧型”转型的关键事件。正是通过比赛,许多班主任不断打磨自身的专业行为,逐渐形成带班智慧,并成长为骨干班主任,乃至名班主任。
  基于此,我们将“骨干班主任”和“新秀班主任”作为德育研训的主体,以“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抓手,将大赛内容作为研修的主要内容,将“备赛、参赛、思赛”作为研训课程的设计思路,推行“五位一体”研训范式,即“学”——学习班主任专业理论,“练”——情景模拟,“研”——主题研讨,“赛”——以赛促培,“思”——经验的反思提炼。研训过程聚焦不同发展阶段班主任的“基本功”锤炼,“骨干”班主任围绕班级建设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班会设计、工作室建设、德育论文撰写等核心内容,引领这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展开德育研究和班级文化建设,为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做准备;“新秀”班主任则聚焦班级管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班会设计、德育论文撰写,着力锤炼基本功,提升班级管理能力,快速走向成熟。由此,助推班主任从“经验型”走向“智慧型”,走上德育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三、优化“教学力”:促进学科教师从“会上课”走向“上好课”


  自2016年课程更名以来,传统的德育课教师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迎来了德育教师发展的春天。如何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师,乃至各学科教师适应新教材、变革新理念,不仅“会上课”,还要“上好课”,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要求,成为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其中,如何理解和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则是大多数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此,教师教育学院立足教材解读与课堂教学,针对处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不同的研训。普通教师以教材分析与解读、听课学习与校本实践为主要研训内容,通过集中讲座、网络教研、同伴互助、自我实践反思等方式,力求实现正确解读与使用教材;骨干教师则以教材分析解读、课堂教学实践、论文撰写为研训内容,除了集中讲座、同伴互助、自我实践反思等常规方式,还增加考察观摩、线上研讨的研训方式,力求提升其教材解读、优化课堂教学能力的目标;名师则以教学示范、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为研训内容,除了常规培训方式,还要开展课例研讨,发挥教学研究和示范引领作用。
  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新教材全面推进实施中,提升教师解读和使用新教材能力,有序有质推进国家德育课程实施成为德育研训的首要任务。我们聚焦新教材,开展了“理论学习—课例观摩—自主设计—实践操作—二级传导”的“五步式”集中培训。教研员在培训前开展专题讲座,围绕目标研制、内容构建、学习方式转变和评价优化等内容,结合优秀案例详细指导;带领老师们通过课例观摩和自主实践开展研讨,最后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进行二级传导,夯实研训过程,分享学习成果。
  为了使研训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教育学院结合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区内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问卷调查,把握其教龄、自身优势、成长需求等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具有专业发展的较强需求,但由于身兼数职,时间精力难以聚焦,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愿望,但无法克服工学矛盾;希望借助课题研究提升专业水平,但是找不到合适的研究项目等。由此,教师教育学院开创了“订单式”指导机制,从专业意识形成、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开展点对点的深入指导。这一举措深受教师和学校欢迎,有效促进了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材理解和课堂教学能力,也间接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育德能力。
  通过调研、看台账等方式发现,区内大部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比较重视,在课程的设置、备课、实施、教研、评价等环节运作比较规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研方式,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参与了新教材培训,基本掌握了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使用规范,新教材在开发区得到了较好推进。部分名师、骨干教师在参与各级教研活动展示和点对点的指导过程中,还积累了一批优秀教学案例,为广大一线任课教师提供了教学示范。
  历经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德育研训,钱塘新区初步形成了德育干部、德育名师、骨干教师、新秀教师四个层级的德育教师发展梯队。德育干部的德育建设与管理领导力进一步增强,部分德育副校长负责的课题成果还荣获省市奖项,并能将德育工作的重难点形成课题,带领学校教师开展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多的班主任通过不断锤炼基本功,成长为“智慧型”班主任;能“上好课”的德育课教师队伍日益壮大。而四级梯队德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必将带来学校德育内涵与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协良.中小学教师能力建设区域推进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5.
  [2]严昕.基于"工作室"的區域德育研训模式的构建与践行——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12):39.
  (作者单位: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一、活动背景  我园三楼的科技长廊有一面建构墙,上面铺满了相同规格的PVC管,看上去就像布满了洞洞,幼儿称之为“洞洞墙”。为了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反复搭建的兴趣,教师在“洞洞墙”附近摆放了塔吊、砖块积木、安全帽、安全背心等物品,营造了建筑工地的场景(见图1、图2)。  这个游戏的主要材料是与PVC管孔径相匹配的各种颜色、相同规格的圆柱体短木桩,“洞洞墙”上的每一个洞都可以插入这种短木桩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家有两宝——爷爷和奶奶。他们年纪大了,有点耳背眼花,经常闹笑话,所以我家的笑声特别多。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一进客厅就闻到了一股红烧肉的香味。哇!今天吃红烧肉!我顺着香味来到了饭厅。但一看见红烧肉上泛着油光,我的食欲就全消了。我脱口而出:“我不要吃红烧肉。”不料,爷爷把那个最重要的“不”字听没了,听成了“我要吃红烧肉”,他高兴地说:“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孙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领域部分在“社会适应”方面的一条教育目标是“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其中,对3~4岁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小班幼儿新入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及人群,会感到紧张、恐惧,产生分离焦虑,从而出现哭闹现象。因此,让小班幼儿了解和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及工作人员,有助于他们逐渐减轻焦虑感,获得“幼儿园就像我的家”的心理感受,从而尽
2014年5月21~23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浙江省妇联、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支持,浙江省安吉县和杭州市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教育局以及幼儿教育编辑部协办,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承办的2014年全国学前儿童社会与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百余位专家、学者、幼儿园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
我是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三,年仅11岁的四年级小学生。我长着一双和爸爸一样小而聚光的眼睛,有几颗蛀牙,但是总体不影响我的帅气形象。别看我只有8岁,我可是身兼数职哟,不仅连续三年担任班长,如今更是当选了大队委员以及校长小助理呢。  小小的我,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时不时的语出惊人。我想,世界上再不会“友伊各仁”和我一样,给自己取这样的昵称,也不会有人和我一样喜欢咧嘴嗤笑,没心没肺的露出几颗蛀牙。哈
摘 要 培养中小学生劳动素养是我国教育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城市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课程弱化、教育窄化、劳动异化的问题,学校借助项目式学习,积极探索城市劳动教育新样态,设计系列项目学习主题,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化,创生新型劳动学习方式,彰显劳动过程与发展性,涵养新时代劳动精神。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摘要】随着网络在人们学习生活中的普及,高校需开展一定程度的线上教学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拟从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讨论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探讨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结合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益处,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线上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曾辉(1981.09-),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有个人到市场上去买牛肉,卖肉的人欺骗了他,给了他一块很糟的牛肉,斤两还不足。  他拿了牛肉,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骂。国王遇见了他,问他:“你在骂谁呀?”那人说:“我在骂那个欺骗我的人。我买牛肉付了三斤的钱,可是他只给了我两斤肉,而且还是很差的牛肉。”国王就说:“那么我们一起回到市场上去,你指给我看,是哪个商人欺骗了你。”那人和国王一起回到市场,把那个卖牛肉的人指给国王看。国王亲自把牛肉过了秤,发现的
【摘要】视觉语法理论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为人们深入理解多模态合作、完成意义建构提供了新思路。根据氛围系统的三要素:自然饱和度、色温、熟悉度,从视觉语法视角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分析解读其对儿童绘本《走进森林》中人物心理塑造的作用及功能,剖析绘本中小男孩的心理变化是怎样通过氛围系统体现的。  【关键词】视觉语法;氛围系统;心理塑造  【作者简介】胡云豪,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
【摘要】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成功的英语教学应该创设多样的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利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地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多元情境,从而烘托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氛围,进而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高效学习。 基于此,本文从初中英语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如下探究。  【关键词】浅析;初中英语;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