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她们令人感慨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中国的电影文化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这时期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而新时期一批女性导演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而且她们能更深次的挖掘女性切身的所需所想,女性思想意识也得到了唤醒。
  【关键词】女性形象 女性导演创作
  
  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呼声的高涨,女权主义者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对电影中的男权主义进行突围与削减。“而在中国,女性观念总是与伦理道德文化交织纠结在一起。在中国当代电影中,既有以女性形象塑造见长的男性导演,而女性形象平凡出现和女性导演的崛起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当代社会的女性观念。不过他们大都不是与女权主义相关的有意识的创造行为,而毋宁说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表露,真正的‘女性电影’也就殊为罕见。”“所谓的‘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含义应该是由女性指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并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因此,我们的讨论也就只能集中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观念。由女性直接指导的影片,一方面电影文本的话语权首先主动地掌握在了女性自己的手中,这样可以更加准确、方便且直接的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观察到她们最深层次的心理所需所想。另一方面,在表达女性的自我意识方面也会更加的强烈清晰。“中国妇女生活的社会使他们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在传统观念的决裂中证实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而是在男女角色的冲突中证明自己作为女人的意义。在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下面,她们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肉体消耗。揭示多种人格面具后的自我失落,正是一批中青年女导演的创作目的所在。”女性导演的影片中,不再把女性作为男人的“第二性”存在,而是男人的“另一性”。女人的身份也不再仅限于母亲、妻子、女儿以及情人。而是作为女性本身,去关注女性是什么,女性需要什么的问题。女导演以自己为女性本身出发,能更加细腻的关注女性命运。
  “随着八十年代女性思潮中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导演中的敏锐者。开始了对最能反映女性意识变化和矛盾的婚姻伦理、知识妇女的感情缺憾以及性意识等领域的创作探求,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张暖忻的《青春祭》、史蜀君的《失踪的女中学生》、陆小雅的《红衣少女》、董克娜的《谁是第三者》、胡玫的《女儿楼》、鲍芝芳的《金色的指甲》和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等。这些影片或细腻的书写了女性初萌的性意识:或委婉的袒露女性对爱和美的自然渴求,以及这种渴求受到不自然压抑的苦涩:或深沉的体现了女性在社会生存情境中别有艰辛的心理体验等等。一种用女性特殊感受和评价标准来发现自己在现实生存情境中的处境与地位的自觉的女性意识。”而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可以说是表现比较突出的一部影片。影片围绕着戏曲女演员秋芸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生涯,反映了她坎坷、波折与无奈的命运。“这是一个戏曲女演员秋芸35年生活经历的写照。她从历史生活的深处向我们走来,从她那非同寻常的经历中,折射出世态炎凉、命运挑战,以及发出了作为一个女性内心苦痛的呐喊。然而,导演无疑通过秋芸的磨难——奋斗——成功的常见命运模式来点化这种人生哲理意味,而是采用了模糊的镜语非常细腻地展示秋芸在坎坷人生路上的种种感受和感悟,以及对秋芸那孤独女性心理流程的揭示,从而将一个受压抑于伦理桎梏、受禁锢于世俗樊篱的事业上的女性强者和生活中的失意者,立体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从她风风雨雨的生活历程中,感受时代的声音与政治的风云变化。”
  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女导演的影片,体现的女性意识,依然还是略显模糊与茫然,但正因为女导演的加入,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增添了新的光彩,女导演用女性的视角去看女性。随后又出现了一大批由女性导演执导的优秀影片。彭小莲的《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马晓颖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麦丽丝的《跆拳道》、徐静蕾《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李玉的《红颜》、宁瀛的《无穷动》等等。这些影片都延续了80年代女性导演创作的传统,主张在女性为本体的思想意识掌控下准确的抒发女性自己的情感。从更深层次去剖析女性的内心世界,她们的所需、所想,是发自真心的呼唤。她们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有独立的思想意识。
  《假装没感觉》中塑造了两个不同时代但各具特点的独立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阿霞和妈妈。妈妈代表的是传统的知性女性,她接受过教育,自尊自强且思想意识独立。所以在面对阿霞父亲有外遇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婚,结束这段不完整的感情。带着女儿回到自己的娘家,可是娘家的困难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让她们母女受到了排挤,为了女儿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不再受委屈。妈妈这时不得不像现实低头,嫁给了忠厚老实但是抠门的老李。而面对这个并不熟悉的男人,许多生活上的细节都是无法磨合到一起,绝望与无奈再次冲击了妈妈的内心深处,妈妈第二次选择了离开。两次的出走,我们看到了妈妈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一面。而阿霞作为现代女性的代表,她除了独立自主外,更多了几分叛逆与倔强。她不会把自己的不悦与委屈埋在心里,她总会去大胆追求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她喜欢侃侃,所以她勇敢的去表白。她不喜欢杜海成也绝对忠于自己的情感而拒绝。在第二次回到外婆家时,面对舅舅一家的挤兑,她也会勇敢的站出来捍卫自己和妈妈的权益。当她得知妈妈为了自己,要去和回头的父亲复婚的时候,她急忙上前去制止住妈妈。阿霞虽然只是一个中学生,但作为新一代的女性,她更加的成熟、自信,具有勇于去挑战且绝不屈服的独立个性。最终,母女俩相扶相持,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妈妈从父亲那追回了房产的一部分钱,买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虽然破旧,但这个家才是她们母女俩向往已久的“家”。母女俩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影片里的阿霞和妈妈,在面对不同的生活磨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让我们看见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在面对强大的父权社会压力面前,那种不愿忍辱不愿屈服的态度,让我们看见了女性作为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她们同样也可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做自己的选择做自己的主人。
  《美丽上海》中的静雯,虽然不像妹妹从小出国留洋,她仅仅是个插队返回的女知青,并且和丈夫离婚带着女儿一起生活的下岗女职工。但是,面对这么困难的生活压力,她依然靠着自己的双手在为了生活打拼,而不接受来自弟弟的施舍。当弟弟认为她的工作不体面。而要救济她的时候,她坚决的拒绝了,并且坚持自己的原则。虽然她过的辛苦困难,但至少她靠的是自己。这种强烈的女性独立 意识表现的淋漓尽致。
  《上海伦巴》中的婉玉,极具有独立与反叛意识。她不愿意每天过着重复且单调的生活,丈夫家庭的优越环境并不能给她带来幸福与快乐。她需要的是真正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她崇尚自由,热爱艺术,她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每天生活在富丽堂皇的深闺庭院中。最终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离开,去寻找自己的精神理想。女人想要什么的概念,从婉玉身上得到了实现。
  《我和爸爸》中表现了一对新式的父女关系,颠覆了以往传统的父性威严统治一切的局面。影片中,因为母亲的去世,小鱼回到了父亲身边。经历许多的事情父女俩从陌生到熟识,再到最后的相互依恋。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尤其是父亲作为男权世界的代表,在和女儿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情感上产生的变化,彻底的瓦解了过去传统观念构建的父女关系。父亲也可以很依赖女儿,可以对女儿说“以后成了家带我一起过吗?”,还可以经常流泪。以至于让女儿责备他为什么如此的脆弱。这种强烈的女性强权主义色彩,在影片中初见端倪。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孩和《恋爱中的宝贝》的宝贝,两位女性都是勇敢追寻爱的女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孩,从第一次见到男主人公作家的时候便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她这一生都在为了这个男人等待。等待自己成熟,可以和他成为真正亲密的伴侣。等待这个男人回来,等待再次遇见他。而她与男人的每一次相遇,女孩在男人的印象中都是空缺的。“你可以不爱我,但是并不能阻止我爱你。”这种新时期的新女性爱情观,十分的强烈与大胆,最后女孩在这种畸形的爱情中死去。《恋爱中的宝贝》的宝贝,男友单纯的爱已经完全满足不了她精神上的需要。她需要更加实际的爱。她需要被关心、被理解与被爱护。所以在压力与困境面前她选择了离开。她追求自由。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爱。这种现代女性对于爱的理解与自觉意识,反映的相当深刻。
  《红颜》中还在上中学的小云,由于一次意外怀孕,而一直身处在被外人唾弃和歧视的环境下。她得不到来自任何人的关爱,也无法尽一个母亲的责任,享受对于她来说最后的亲情。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一直折磨着小云。直到后来遇见了小勇。小勇被云姐所吸引,他给予了小云期待已久的爱。但是老天捉弄人,小勇竟是她自己的孩子。当所有的现实展开在她面前时,小云彻底的绝望,于是选择了离开。小云最终把这种对于生活遭遇无可奈何的心态,转换成了去追求精神上幸福的态度。
  《无穷动》中的四个女性,她们分别是妞妞(时尚杂志出版商)、琴琴(时装模特)、夜太太(房地产经销商)、拉拉(艺术家)。她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女性佼佼者,她们也长期生活在强势的氛围中,并在这个由男性主宰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首先,从人物设置来看,她们本身就已经是代表着新时代女性独立自强的特点了。其次,成功女性由于地位的攀升,往往在心理上就消除了那种传统意义上女人心理上对男人的依附感,所以在看待男人的问题上,思想意识的清醒与自觉肯定是在所难免的。影片由妞妞怀疑自己的老公有外遇展开。老公的不忠,对于妞妞来说是种耻辱,为了弄清真相,她找来了曾经与老公有过暧昧关系的其他三位女性朋友。影片中男人是被排除在外的,女人们把男人放在桌面上调侃,评价。通过不同的事,来控诉对男性的不满,发泄对于男性权威压迫的不屑。通过这种近乎幽默的方式,来淡化男人背叛对自己带来的伤痛。影片中的女人们一改往日的温柔可人、细声细语,而是变成粗俗放肆的说话、谩骂。并且用带有女权主义的态度来把男人也比作是一种工具。女人也可以“用”男人这样的语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极为突出。这些反传统的行为举止,始终贯穿着全剧。虽然,故事中的女人依旧在围着一个男人,还是以男性为中心展开。但是,这种对待的心理态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的变化。女人不再愿意去容忍,女人不应该去忍受。女人也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像男人一样掌握自己的生活幸福,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中,我们的女性导演为了丰富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她们希望能建立起两性平等的对话平台,希望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来反映女性最真实的内心想法。这些在男性强权意识下生存的女性,虽然很艰辛,但也要活出自我的风采。
其他文献
摘要: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是作家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种追忆与反思,其中“鼠”和叙事者“我”的形象可以说是经历了学潮的理想幻灭的一代人的艺术写照。  关键词:村上春树 “青春三部曲” 幻灭人物形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且听风吟》(1979)、《1973年的弹子球》(1980)、《寻羊冒险记》(1982)被统称为“青春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无论是在人物还是主题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故事的连续
期刊
摘要:八宝铜铃舞是依附于土家族梯玛宗教仪式中的,舞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神歌、道具、祭祀偶像等一同构成完整的崇拜仪式,其发展、传承方面面临多种不利因素。梯玛文化正遭遇消亡的窘境,对梯玛文化和八宝铜铃舞的抢救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家族 八宝铜铃舞 传承 保护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才塑造了各不相同的民族,面对民族文化衰退加剧的趋势,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抢救和保护
期刊
摘要:《想飞的铜琴少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天才”的电影,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与心理”的电影,毋宁说这是一个关于being human的寓言。“天才”之谜成为进入生与死隐喻世界的关键,由自杀事件突转为象征性自杀,生——死借由隐喻进入日常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当下意义感在维特一系列的生命事件中露出端倪。  关键词:Vitus 隐喻 意义感    威廉·华兹华斯为世人留下了一份恬静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遭
期刊
摘要: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但以当代陶艺而论,处于领先地位的却是欧、美、日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究其根源,经济基础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普及教育的推广滞后,使我们这个陶瓷大国在陶瓷艺术方面发展缓慢。纵观其他国家的现代陶艺教学的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针对普通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使现代陶艺教育成为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普通陶艺
期刊
摘要:萨顶顶(周鹏),一位在国际上突然窜红的歌手,被某些西方音乐评论家吹捧为“第一位在西方世界获得一流名望的中国歌手”。为什么萨顶顶“墙里开花墙外香”?简言之,其根本就是商业利益下对宗教的亵渎和文化的造假。然而这也是为什么她在中国根本没有市场的原因。即便现在她的名字已经在国内被人提起,那也不过是因为外国人大肆吹捧,国内人反过来慕名追风而已。  关键词:音乐 流行歌手 文化造假 宗教亵渎 密宗佛教 
期刊
【摘要】武侠世界的腥风血雨、江湖武林的明争暗斗向来都是男人们纵横驰骋的天地,武侠电影虽然不会让女性处于“缺席”地位,但却通常把女性塑造成“被窥视者”和“弱者”的形象。虽然在电影走产业化道路的今天,女性形象在武侠电影中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男权社会不会被撼动的前提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依然不会有实质性的超越,女性的自我指认依然困难重重。  【关键词】产业化 武侠电影 女性形象    作为中国电
期刊
摘要:“物我同一”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推动了美学思想的进步。物我同一的状态不但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体验,而且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心理指导其对于艺术创造,尤其是歌唱艺术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歌唱 物我同一 认知方式    物我同一状态本是一种审美体验,即“在凝神观照时,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入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苏轼曾说过: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
期刊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敏感的历史语汇,《南京!南京!》自上映就备受质疑和争议。它用严肃的态度和人性的角度一层层的剥开历史,剖析人性,让纷繁复杂的想法找到归宿,时于战争题材电影分析它的镜头语言、人物形象设置是走入影片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南京!南京》 题材 立意 人物设置 类型    一、基调    南京这个名称相对于其他城市名而言,在我的记忆中算名列前茅。在这个地域内发生的事件相信大家都耳
期刊
[摘要] 20世纪后半叶,工业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对现代设计带来巨大影响。在身处消费的文化身份认同这一大时代前提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性创造活动,设计的目的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形式创造和纯粹的功能创新,而是经由视觉性、物质性、空间性和经验性的创造,表达出一种团体或个人的身份认同,从而找寻其归属。  [关键词] 消费 消费文化 现代设计    文化是形成人类文明的因素。
期刊
摘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虚实主要表现在“散点透视”与“留白”构图方法的运用,这两种方法是中国画特有的时空布局方式。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通过表演以时间或空间的转换形成了多个不同的视点,在这里多个视点的时空具有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运用中国画“留白”的语言,在演唱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心理时空。无论是“散点透视”还是“留白”的虚拟空间,在作品中都是虚实相生。  关键词:恩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