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愚弄他人中娱乐大众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ruiho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可悲的主人公被完全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在电影中大众传媒始终贯穿左右且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策划了一部漫长的真人生活秀。
  一、大众文化泡沫的制造者
  (一)大众文化中的意识控制
  在西方研究理论中有一种观点是把大众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其炮制俨如法律的规则,专横统治大众的思想。而影视传播所依赖的电子传媒和这种传媒对现代社会的表现及对现代社会的塑造作用,一直就是大众文化批评的关注点。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媒介万能”对当今人们意识形态及心理解构所催化出的畸形裂变。或许电影《楚门的世界》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它揭示了大众传媒以无孔不入的姿态全面入侵人们的生活。
  电影片头就有提到:“内容,真真实实原原本本,各位所见的绝无虚假,有的只是控制。”这里的“控制”却恰恰容易被人忽视,因为它看起来那么的合理。剧中总导演操控了一个虚假的真实世界——桃源岛(其实是一个模拟真实世界的巨大摄影棚)。这个世界为楚门提供了一切合理有序的生活,为了不让他有逃出摄影棚的想法,导演安排了一个飞机零件从天而降,并且伴随媒体“善意”的提醒:“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坐飞机”。这就让控制没有强迫,没有威胁,让主角自然而然地、不自觉地顺从这一切。这一过程正如马尔库塞所描述那样:“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的基本批判功能逐渐被剥夺。在此过程中,反对现状的思想的向度被削弱了,这种内心向度本是否定性思考的力量。”同样在这样一个媒介围城中楚门所见所闻都被大众传媒所设置进而反现状的思想被削弱。
  电影里万能的上帝(总导演克里斯托弗)为了使“楚门秀”能产生娱乐效果,他不断的给剧中的主角制造各种刺激从而使之跌宕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与楚门浪漫邂逅,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伤心难过;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并且导演了一场“温馨”的相逢剧情;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低落的时候去关心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是个背着大段台词的演员。这何尝不是制造者利用大众传媒来释放大众文化的泡沫。
  (二)大众文化的商业泡影
  几乎所有的大众文化研究者都把“商品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电影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便是大众文化的一大特征。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强加给人许多虚假需求,广告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景观,它应和大众的消费意识,又创造消费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广告在楚门的世界中相当于一个神通广大的超级说客。
  《楚门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不管观众和演员喜不喜欢,它们总是出现在真人秀的各个角落。如楚门妻子的一些对话就是有意安排的广告词。这些没有新意的广告词却能神奇地刺激出虚假需要。影片开始没多久,楚门的妻子美露就向楚门展示自己的购物成果,不仅有实物还有台词:“这叫‘厨师良伴’,剁、磨、削,一物多用,不会钝,可以用洗碗碟机洗”。镜头还适时给了产品特定的镜头。
  二、大众文化泡沫的受害者
  电影中大众媒介呈现给楚门的并非真实世界,而是一个变形了的世界。大众文化的受害者之一楚门“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楚门就这样每天生活在由外界强加的合理的世界中,在这样的控制下,楚门只有选择被哪种方式控制和奴役的自由,而没有追求真实需要的自由。很显然,人被物化的同时生存就像机械一样按照既定的规则重复和循环。这一切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那些循环场景一样,只要摸清规律就可以预测下一分钟将要发生的任何事。
  影片中还有另一个主要“受害”群体——陶醉于“真人秀”厮守在电视前的17亿观众,他们在后现代主义平民文化的冲击下摒弃了以往的现代主义的精英模式,开始视“娱乐”为消费品,对于事物的评价不再注重其实用属性,而是直接对其“快感”进行消费。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普及并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
  电影中的那一群看客,即那些整日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这些可爱的沙发土豆们,无论在工作、照顾孩子、洗澡还是睡觉时都忠实地守候在电视前,日复一日津津有味地窥视着楚门的日常生活,为楚门每一次抗争或妥协而激动不已,楚门是他们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谈资,也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个24小时直播的节目,让电视充当了“时间窃贼”,以低廉的代价剥夺了看客们的自由时间,让看客们沉浸在虚幻的满足中,消解了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但是看客们接下来的行动则令人感到无比失望,楚门的离开并没有改变什么,这样的情绪并没有占据多长时间,随即转换频道,继续活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中。人们早已习惯在这样的世界中寻找那些虚伪的快乐。他们在大众传媒制造出的大众文化泡沫的侵染中,获得那样廉价的快乐。
  现代媒介给了我们很多的渠道让我们去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可是我们仍然想要亲自去体验。现代的大众媒介给了我们太多,也剥夺了我们太多。我们很容易就受到网络中的各种言论的影响,很容易让那些观点成为我们的思想,我们似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受到了大众文化的严重浸泡而不自知,我们早已被大众文化的洪流剥去了独立和自由。楚门并不是一个人,楚门也不是唯一一个在大众文化泡沫中的受害者,其实受众也同样跳人了大众文化的温柔陷阱,受到了大众文化泡沫的侵染。
  结语
  总之《楚门的世界》较为独特,表面上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喜剧电影。生活在大众传媒重重包围中的现代人,越来越不自觉地把大众传媒呈现的“拟态环境”当作真实环境来看待。强势的大众传媒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一举扮演了哈哈镜、超级推销员和麻醉剂三重角色。作为现代人,我们既是楚门又是看客,我们被窥视、被转播,同时又乐于去窥视别人、转播别人,这也正是电影带给我们的反思。
其他文献
《大长今》首先是以2003年李英爱主演的韩国电视剧成为焦点话题的,200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电视原著小说《大长今》,它用传统的叙事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徐长今从小到大的经历, 本文即以该版小说为论述对象,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以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埃德汶·阿登那的“野地”概念为基点,引出并分析了主人公徐长今客观的成长环境,探讨在野的社会环境和平权制的家庭环境这两个因素在女性自我意识形态生产中的重
[摘要] 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随着社会、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影视造型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 影视 造型 审美 化妆  doi:10.3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有关抗战的浪漫爱情片,然而导演李安却想要通过电影,隐晦地展现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反思。《色¦戒》这个片名就是李安对电影主题的集中归纳。“让人感觉像在读一本书,‘色’和‘戒’只不过是不同书页上的主题。可能这一页是‘色’,下一页是‘戒’,但再下一页又会是‘色’。”(李安,《我的不像张爱玲》,http://ent.163.com/07/0
[摘要]影视文化的思想导向功能在于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教育责任。电影《网络妈妈》通过极具生活情趣的表达方式,描绘了网络妈妈的生活经历,演绎了一个勇敢、坚强、执著、温情、奉献的“网络妈妈”形象,讴歌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时期人际关系和人文关怀精神,展现了新时期普通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是一部富有很强感染力、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作品。  [关键词]影视文化 思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大众最熟悉的作家之一。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之日起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在文学多元化的今天仍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86年《平凡的世界》出版第一部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广播剧的形式让其与听众见面,100多集的广播剧一经播出便引起轰动,听众来信几千封。1989年改编成的14集电视剧也收到不错的效果,“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部放下手里的事
[摘要] 据说文德斯这部献给“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电影,是跟随皮娜和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3D技术来展示皮娜创造的现代舞艺术,将传说中的“舞蹈剧场”及皮纳的舞台导演艺术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娜不断探索戏剧可能的开放之路,为世界留下了丰富卓绝的、风格不一的舞台创作,推动了20世纪西方戏剧的发展。  [关键词] 皮娜鲍什 后现代主义戏剧
【作者简介】  电影《芭芭拉》海报 新柏林学派,这一当代德国电影流派并不被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甚至在他们自己国家—德国,这个术语也并不像德国表现形式主义电影或者新德国电影那样拥有名望。然而他们简洁克制的风格,写实的态度却逐渐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这一术语最初是被德国影评人赖讷·干斯哈于2001年在南德意志报中评论托马斯·阿斯兰的电影时提出并使用,但当时并未激起强烈反响,反而是在法国首先引起了共鸣并被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一方面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会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艺术创作是在传播(读者阅读)过程中才最终完成的,文学创作是如此,美术创作亦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传播活动。那么,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不同,势必对美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电视,作为当代最便捷、最普及、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也就无可避免地参与了美术的传播,而美术也需
[摘要] 电影《末路狂花》的表面叙事对性别的颠覆,也就是通过暴力描写所展现的女性解放是性别编码化了的,本身成为一种被看的“奇观”,女性暴力在此成为男性观众“窥视”快感的一种影视元素,其女性解放的意义完全被遮蔽了。在此所谓的女性解放反而成为男权巩固自己中心地位的砝码,这部影片仍然是男权话语下的性别想象,所谓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反抗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绝非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词] “第二性”;“盖
【作者简介】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  似乎是为了摆脱第五代电影人“影响的焦虑”,崛起于上世纪年代的第六代导演放弃了对国家和民族寓言的书写,而将目光转向自我与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在创作初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春与成长的题材,他们纷纷怀着极大的热情缅怀已逝的青春,袒露成长中隐秘的个人经验。在这类影片中,表现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影片数量颇丰,如《头发乱了》(导演管虎,1993)、《周末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