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学观念、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和考核等几方面,介绍了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光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光机电一体化 课程建设 有差别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23-02
随着光、机、电、计算机等技术在科技领域的大量综合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业成为目前乃至今后重要的技术及支柱产业。但由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多种学科,紧跟科学前沿发展、变化迅速,目前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建立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北京市教改项目和我校教改项目的资助下,我们进行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以人为本”,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课程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下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
课程建设首先要进行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精于教学,教师对某一方面无所不精,可以形象生动地将教学内容讲出来,学生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指导、统一考核下,获得某一方面的精炼知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个性和特长,甚至有偏才、怪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体现为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个人对未来的定位不同等方面,这也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不同。所以教师应该适应这种不同,让每个人都能成才。这就要求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有差别教学,这种差别可以体现在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等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相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或对话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从无视学生个体间的不同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其个性、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和素质。
总之,教师应从过去课程上不可撼动的权威角色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上。
二、建立“动态”、“全面”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目前,大学教材内容静态化,专业性强。高校课程定位于教学科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显现的文本,追求一种预期的效果。这些“规定动作”的文件最终体现为教材,教材成为沟通教与学内容的工具。这种以文本知识为中心,以固定模式教材为关键工具的静态课程追求的是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泯灭了学生差异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目前的教材,按学科领域的内容分类,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所形成的教材内容代表知识权威和“高深学问”。这种权威性制约了学生的批判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静态的、高度专业化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以人为本的要求相矛盾。
我们探索建立“动态”、“全面”的光机电一体化教材体系。所谓动态是指:①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变化教学内容;②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内容,将最先进、最现代、最实用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尽快引入到教学中。所谓全面是指,现在的学科相互融合度越来越高,如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既包含光机电一体化知识又包含生物等方面知识。在教材中可以适当引入这类关联性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用光机电一体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方法,有条件还可以具体实施这些方案,这些都可以成为活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这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能力及素质的提高。
但纸质教材内容固定、信息量有限、编写周期长,较难体现“动态”、“全面”的特点。所以,我们将教科书、多媒体、网络课件等纳入到教材体系形成立体化教材,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是绝对权威,学生是受教者,是从属,服从老师的“领导”,虚心接受老师的知识;教师支配教学时间,学生在上课中是被支配者,往往一堂课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课堂是严肃的,有课堂纪律,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提倡“尊师重道”(当然这种尊重主要是尊重老师的权威)。
而随着对教育认识的深入,人们意识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不同,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不但要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这就要求承认学生的个性与不同,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也就是要进行以人为本的有差别教学。
在光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引导学生建立他们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配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2.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教学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应该重视他们的感受,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换位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导课堂;对某些问题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作为课堂学习补充;可以采取平等对话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通过与老师互动引导学生自己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细节上可以采用发问、启发、引导、存疑、民主等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总之,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批评质疑和创新的思想,增强其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立体化教材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借助板书、音像、课件、资源库等给学生以不同“享受”,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
4.根据学生当前情况随机应变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具有个性,同时其兴趣也处于变化之中,教学过程应适应这种个性和变化,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作相应的调整。
5.利用参观和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通过参观先进设备深入认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具体化、深化;通过光电一体化系统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对比认知实验,让学生了解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认识光、机、电、计算机等在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加深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功能元件的选择方法及系统的分析方法;通过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让学生深刻领会设计的思想、思路和方法。
四、密切跟踪科研
科研内容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利用科研不仅能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而且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等科学精神带入课程教学。
教师从科研创新的体会出发,可以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问题的背景出发,尝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从科学研究的高度,引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重点讲授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知识的了解程度可以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考试结果给出,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不可能通过回答几个问题就得出结论的。所以,对提倡以人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我们主要考虑:①在考核主体上,邀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评价,也唯有他们最具有自我评价的发言权;②在考核内容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技能、创新能力等都应列入评价领域。不但要考核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水平;③在考核方式上,提倡多元考核方式,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绝对考核与相对考核相结合、总结性考核与诊断性考核相结合等;④考核的过程也应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魏小琳.后现代高校课程建设的人本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7(8B):53~56
2 孙京新、褚庆环、李 鹏.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立体化教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28~30
3 蔡怀宇、郁道银、李 清.“工程光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6(2):38~41
4 罗一平、赵晶云.“光信息科学技术”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和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7(6):132~134
5 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6 徐 慧.工程应用性学科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159~160
7 许鹏奎、柳德玉.高等工科院校课程建设评价问题的探讨.高等理科教育,2006(1):44~48
8 冯 婕、周艳玲. 关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北京教育•高教,2007(2):43~45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光机电一体化 课程建设 有差别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23-02
随着光、机、电、计算机等技术在科技领域的大量综合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业成为目前乃至今后重要的技术及支柱产业。但由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多种学科,紧跟科学前沿发展、变化迅速,目前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建立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北京市教改项目和我校教改项目的资助下,我们进行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以人为本”,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课程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以下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
课程建设首先要进行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精于教学,教师对某一方面无所不精,可以形象生动地将教学内容讲出来,学生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指导、统一考核下,获得某一方面的精炼知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个性和特长,甚至有偏才、怪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体现为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个人对未来的定位不同等方面,这也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不同。所以教师应该适应这种不同,让每个人都能成才。这就要求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有差别教学,这种差别可以体现在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等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相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或对话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从无视学生个体间的不同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其个性、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和素质。
总之,教师应从过去课程上不可撼动的权威角色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上。
二、建立“动态”、“全面”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目前,大学教材内容静态化,专业性强。高校课程定位于教学科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显现的文本,追求一种预期的效果。这些“规定动作”的文件最终体现为教材,教材成为沟通教与学内容的工具。这种以文本知识为中心,以固定模式教材为关键工具的静态课程追求的是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泯灭了学生差异个性的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目前的教材,按学科领域的内容分类,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所形成的教材内容代表知识权威和“高深学问”。这种权威性制约了学生的批判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静态的、高度专业化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以人为本的要求相矛盾。
我们探索建立“动态”、“全面”的光机电一体化教材体系。所谓动态是指:①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变化教学内容;②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内容,将最先进、最现代、最实用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尽快引入到教学中。所谓全面是指,现在的学科相互融合度越来越高,如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既包含光机电一体化知识又包含生物等方面知识。在教材中可以适当引入这类关联性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用光机电一体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方法,有条件还可以具体实施这些方案,这些都可以成为活教材,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这既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能力及素质的提高。
但纸质教材内容固定、信息量有限、编写周期长,较难体现“动态”、“全面”的特点。所以,我们将教科书、多媒体、网络课件等纳入到教材体系形成立体化教材,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教学需要。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是绝对权威,学生是受教者,是从属,服从老师的“领导”,虚心接受老师的知识;教师支配教学时间,学生在上课中是被支配者,往往一堂课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课堂是严肃的,有课堂纪律,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提倡“尊师重道”(当然这种尊重主要是尊重老师的权威)。
而随着对教育认识的深入,人们意识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不同,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不但要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这就要求承认学生的个性与不同,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也就是要进行以人为本的有差别教学。
在光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引导学生建立他们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配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2.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教学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应该重视他们的感受,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换位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导课堂;对某些问题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作为课堂学习补充;可以采取平等对话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通过与老师互动引导学生自己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细节上可以采用发问、启发、引导、存疑、民主等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总之,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批评质疑和创新的思想,增强其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立体化教材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借助板书、音像、课件、资源库等给学生以不同“享受”,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
4.根据学生当前情况随机应变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具有个性,同时其兴趣也处于变化之中,教学过程应适应这种个性和变化,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作相应的调整。
5.利用参观和实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通过参观先进设备深入认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具体化、深化;通过光电一体化系统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对比认知实验,让学生了解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认识光、机、电、计算机等在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加深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功能元件的选择方法及系统的分析方法;通过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让学生深刻领会设计的思想、思路和方法。
四、密切跟踪科研
科研内容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利用科研不仅能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而且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等科学精神带入课程教学。
教师从科研创新的体会出发,可以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问题的背景出发,尝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从科学研究的高度,引出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重点讲授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知识的了解程度可以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考试结果给出,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不可能通过回答几个问题就得出结论的。所以,对提倡以人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我们主要考虑:①在考核主体上,邀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参与评价,也唯有他们最具有自我评价的发言权;②在考核内容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方法、技能、创新能力等都应列入评价领域。不但要考核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水平;③在考核方式上,提倡多元考核方式,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绝对考核与相对考核相结合、总结性考核与诊断性考核相结合等;④考核的过程也应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魏小琳.后现代高校课程建设的人本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7(8B):53~56
2 孙京新、褚庆环、李 鹏.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立体化教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28~30
3 蔡怀宇、郁道银、李 清.“工程光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6(2):38~41
4 罗一平、赵晶云.“光信息科学技术”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和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7(6):132~134
5 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6 徐 慧.工程应用性学科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159~160
7 许鹏奎、柳德玉.高等工科院校课程建设评价问题的探讨.高等理科教育,2006(1):44~48
8 冯 婕、周艳玲. 关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北京教育•高教,2007(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