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一位教师上梁实秋的《鸟》,让学生体会“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中“唤”字之深意时,这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为什么不是从梦境中叫醒或喊醒,而是用了‘唤’?”“早上唤醒我们起床的是谁?”“你能从‘唤’字里读出点什么吗?”从学生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已经跟作者产生共鸣,对文本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定层次。
仔细琢磨,一个词的作用竟如此饱满丰硕。
一个词,足以打开解读之门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对其中“重担”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母亲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她肩上挑的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
我抓住“重担”一词,以反问形式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母亲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拉扯大。”有的学生说:“母亲还要干很多很多的农活和家务活。”有的学生说:“我们生病了,母亲一直在身边照顾我们。”还有的学生说:“冬天母亲为我们缝补衣服,怕我们受冻。”我小结道:“是啊,母亲挑的不只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是这个家庭!这才是‘重担’的真正内涵。”
同样,文中“翻山越岭”一词包含了母亲胸怀的崇高、博大,学生也能从品评、体味中体会到母亲的平凡而又伟大,体会到作者的难过与愧疚。学生的文本理解达到如此层面,接下来的学习便得心应手了。
一个词,足以铺垫朗读情感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把表示动作的三个词(蹬、跳、蹦)读成了重音。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回答说:“因为这里看出青蛙很有力量。”而另一学生把“后腿”读成重音,他想强调后腿很有劲。还有一位学生把“荷叶”读为重音,因为青蛙从水里能跳到高出水面很多的荷叶上,说明跳高的本领强。学生读重音的那个词,揉进了他独特的体验,是提升朗读水平的关键,所以我在综合这些意见以后引领学生们齐读,一只充满力量的小青蛙便跃然于眼前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情感聚焦至某个词,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桥》一文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段话时,我这样提问:“有一个词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这个词肯定也刺痛了你的眼睛,是哪个?”学生们找到 “揪”字。我顺势问:“这是普普通通的揪吗?只是轻轻拉一把吗?”学生回答:“这一揪,揪出来的是亲生儿子。”“这一揪,把自己的儿子从桥上揪到了桥下,从生命线上揪到了死亡边缘。”带着这样的体验和理解再请学生朗读,他们读出了旁人对老汉的责备,也读出了老汉深深的无奈和危险之下的义无反顾。
一个词,足以拓宽想象空间
课文《背篼》的主题词是“勤劳”,细读课文,却丝毫不见孩子如何砍柴,也很难感受到孩子因为劳作带来的疲惫。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我抓住“轻吁”这样引导:“走了这么长的路,孩子累吗?你从哪里看出的,从课文中找一找。”学生们争相发言,有的说从“沉甸甸”看出孩子很累,因为背篼那么重,他又走了那么远的山路;有的说从“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看出很累;有的说从妈妈的行动中看出孩子的辛苦;有的说从“轻轻吁了一口气”看出……
我继续问:“孩子吁气时,课文用了一个词——轻轻,为什么呢?是孩子有一点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说是孩子怕妈妈觉得他累,就不让他去打柴了,所以只好轻轻地吁气;有的说是他怕弟弟不肯吃他的山柿子;有的说是不想让人瞧不起他,想告诉别人他已经长大了;有的说他把药材交给了爷爷,心里很开心;有的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劳累,他天天上山,也就习惯了。
通过教师的恰当引领,启发学生对“轻吁”一词联系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山里孩子的勤劳朴素,感受到了从小帮助大人做事的快乐,在“轻吁”的串联下,学生们对全文的把握也更到位了。
这样抓住一个词语进行思维发散,最终又回到原点,但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一个词,足以灌溉笔耕之田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虽是行舟之理,但同样适宜于我们的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中有这样一段话:“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抓住了“一直盼望”一词,作了如下引导:
这么多张卡片,打动金吉娅的却是小女孩的这一张。读着这张小小的卡片,金吉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个画面——
(白天),小女孩盼望着(和洋娃娃一起做游戏)。
(),小女孩盼望着()。
(),小女孩盼望着()。
小女孩就是这样一直盼望着……
学生以练笔的形式,对“一直盼望”有了具象的理解,从白天到黑夜,从游戏的时候到吃饭的时候,从盼望和洋娃娃一起做游戏到和她一起睡觉,再从一起讲故事到一起长大……学生已然润物无声地被点化了。
不要让那“一词”从我们眼前溜走,因为说不定它将帮我们开启另一处风景。
仔细琢磨,一个词的作用竟如此饱满丰硕。
一个词,足以打开解读之门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对其中“重担”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母亲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她肩上挑的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
我抓住“重担”一词,以反问形式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母亲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拉扯大。”有的学生说:“母亲还要干很多很多的农活和家务活。”有的学生说:“我们生病了,母亲一直在身边照顾我们。”还有的学生说:“冬天母亲为我们缝补衣服,怕我们受冻。”我小结道:“是啊,母亲挑的不只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是这个家庭!这才是‘重担’的真正内涵。”
同样,文中“翻山越岭”一词包含了母亲胸怀的崇高、博大,学生也能从品评、体味中体会到母亲的平凡而又伟大,体会到作者的难过与愧疚。学生的文本理解达到如此层面,接下来的学习便得心应手了。
一个词,足以铺垫朗读情感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把表示动作的三个词(蹬、跳、蹦)读成了重音。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回答说:“因为这里看出青蛙很有力量。”而另一学生把“后腿”读成重音,他想强调后腿很有劲。还有一位学生把“荷叶”读为重音,因为青蛙从水里能跳到高出水面很多的荷叶上,说明跳高的本领强。学生读重音的那个词,揉进了他独特的体验,是提升朗读水平的关键,所以我在综合这些意见以后引领学生们齐读,一只充满力量的小青蛙便跃然于眼前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情感聚焦至某个词,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桥》一文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段话时,我这样提问:“有一个词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这个词肯定也刺痛了你的眼睛,是哪个?”学生们找到 “揪”字。我顺势问:“这是普普通通的揪吗?只是轻轻拉一把吗?”学生回答:“这一揪,揪出来的是亲生儿子。”“这一揪,把自己的儿子从桥上揪到了桥下,从生命线上揪到了死亡边缘。”带着这样的体验和理解再请学生朗读,他们读出了旁人对老汉的责备,也读出了老汉深深的无奈和危险之下的义无反顾。
一个词,足以拓宽想象空间
课文《背篼》的主题词是“勤劳”,细读课文,却丝毫不见孩子如何砍柴,也很难感受到孩子因为劳作带来的疲惫。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我抓住“轻吁”这样引导:“走了这么长的路,孩子累吗?你从哪里看出的,从课文中找一找。”学生们争相发言,有的说从“沉甸甸”看出孩子很累,因为背篼那么重,他又走了那么远的山路;有的说从“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看出很累;有的说从妈妈的行动中看出孩子的辛苦;有的说从“轻轻吁了一口气”看出……
我继续问:“孩子吁气时,课文用了一个词——轻轻,为什么呢?是孩子有一点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说是孩子怕妈妈觉得他累,就不让他去打柴了,所以只好轻轻地吁气;有的说是他怕弟弟不肯吃他的山柿子;有的说是不想让人瞧不起他,想告诉别人他已经长大了;有的说他把药材交给了爷爷,心里很开心;有的说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劳累,他天天上山,也就习惯了。
通过教师的恰当引领,启发学生对“轻吁”一词联系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山里孩子的勤劳朴素,感受到了从小帮助大人做事的快乐,在“轻吁”的串联下,学生们对全文的把握也更到位了。
这样抓住一个词语进行思维发散,最终又回到原点,但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一个词,足以灌溉笔耕之田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虽是行舟之理,但同样适宜于我们的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中有这样一段话:“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抓住了“一直盼望”一词,作了如下引导:
这么多张卡片,打动金吉娅的却是小女孩的这一张。读着这张小小的卡片,金吉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个画面——
(白天),小女孩盼望着(和洋娃娃一起做游戏)。
(),小女孩盼望着()。
(),小女孩盼望着()。
小女孩就是这样一直盼望着……
学生以练笔的形式,对“一直盼望”有了具象的理解,从白天到黑夜,从游戏的时候到吃饭的时候,从盼望和洋娃娃一起做游戏到和她一起睡觉,再从一起讲故事到一起长大……学生已然润物无声地被点化了。
不要让那“一词”从我们眼前溜走,因为说不定它将帮我们开启另一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