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难为与有为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中的诸多因素使得众多高校辅导员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导致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从而直接制约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为此,本文特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之景、“难为”之境以及“有为”之径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之景
  职业认同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职业认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有利于克服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也有利于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因此,良好的职业认同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之景是:在职业身份方面,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作用方面,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职业形象方面,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重要”“骨干”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身份和职业作用的肯定性评价,而“指导者”和“引路人”则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的肯定性评价。毫无疑问,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之景是正面的,是积极的,是充满阳光的。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难为”之境
  然而,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之景因为现实中种种因素的制约而成为“难为”之境。
  1.职业身份依旧模糊。职业在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看来是“持续得到供应和盈利机会的基础”,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定义为“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身份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所以职业身份是指个人通过职业而获得的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从“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界定来看,辅导员应该在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重要身份。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党政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得到确认,我国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实行双重身份管理,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行政职务。应该说,双重身份给予了每个辅导员一定的选择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以及自身的发展愿望而决定自己身份的归属,做“教师”还是做“党政管理干部”,大门都向他们敞开着。然而,辅导员的这种双重身份正好说明辅导员职业身份的“模糊”,辅导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党政管理干部”,但辅导员可以是“辅导员”吗?这样的问题值得思考。在现代性语境中,如果一个人发现他不是“自己”,就会产生出“我是谁”的疑问和焦虑。同样,当辅导员发现其职业身份并不能通过“辅导员”本身而获得,而是必须要通过让“自己”成为“别人”——必须是“教师”或者必须是“党政管理干部”才能获得的时候,辅导员关于自身的追问“我是谁”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身份上的焦虑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普遍不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而是一有机会就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教师”或“党政管理干部”。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36~50岁年龄段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的比例只有15.3%,富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数量越来越少的趋势。
  2.职业作用仍被忽视。在职业作用方面,高校辅导员应该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所谓“骨干”,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实质性的成分或部分,引申为核心、中心、精髓、精华等,常用来比喻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如骨干分子、骨干企业等。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是高校德育工作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核心”“中心”“精髓”或“精华”。从“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一说法不难看出,德育是高校首要工作,德育对大学生成人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中的“核心”“中心”“精髓”或“精华”——辅导员理应是高校教育队伍中具有重要身份的一员,辅导员也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没有达成共识。教学和科研一直被认为是高校工作的主旋律,而辅导员则被动处于教学和党政两类人员之外的边缘地带。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教学和科研是整个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说起来重要,但在实际落实的时候却得不到体现,因而,辅导员的职业作用也就往往被轻视,从而导致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等方面得不到真正的足够重视。以辅导员配备为例,教育部对此作出的规定是:“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很多高校存在着辅导员岗位缺编、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按照标准配置辅导员队伍的高等院校仅占33.8%,而达不到标准的占66%,其中严重低于标准配置的达10%以上。
  3.职业形象严重扭曲。据2008年2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海某高校领导列举出了辅导员工作的108项内容,好像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完成,“两眼一睁,干到天黑”,是高校许多辅导员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高校的学生处、团委、组织部、招生就业处、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分派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无心、无力也无头绪去做重中之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论坛上,一位辅导员介绍,一次,他正在帮学生换灯泡,另一个宿舍的同学跑过来说:“电工师傅帮我们也换个灯泡吧。”很明显,本来应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实际上却沦为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这表明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在现实中受到严重扭曲。“保姆”式的职业形象使辅导员很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职业成就感,也就渐渐淡化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意识。北京科技大学对601名辅导员所做的调查显示,相当多的辅导员缺乏方向感和目标,关于“个人事业发展前途是否迷茫”的选项中,只有15.14%的辅导员选择“没有困扰”,选择“困扰较大”和“困扰很大”的人数比例合计为44.76%;当被问及是否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选择“不愿长期从事,但会干完一个任期”的比例为51.91%,还有3.49%选择“不愿长期从事,希望马上调离”,也就是近六成的辅导员不愿意长期从事这个职业。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有为”之径
  为破解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难为”之境,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应为”之景,必须厘清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理论策略。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热衷讨论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正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有为”之径。
  1.专业化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身份的准确定位。从1953年清华大学创建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走过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素质导师”“辅导员”等演进历程,辅导员的职业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校学生工作内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演进,职业角色的定位也从创始之初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和意识形态的“政治领路人”逐步发展成为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走向专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摸索的结果,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
  专业化是指某种职业或某种职业群体形成专业特质、获取专业地位的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也就是高校辅导员形成专业特质、获取专业地位的过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高校辅导员如果没有确定的职业身份,而总是要依附于另外的职业身份(教师或党政管理干部),必然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且,从职业认同的角度而言,只有走专业化道路,高校辅导员才能获得自身真正的职业身份,才能让辅导员真正成为“辅导员”,从而让辅导员得到“我是我”的职业认知,而不会产生“我是谁”之类的疑问。
  2.专业化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成熟定型。由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同时承担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党政管理干部)双重职责,但不能由此认定辅导员同时具备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倘若如此,那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因为这种双重身份的给予,使得辅导员在目前高校职称评定或职务晋升体系中必须作出抉择,要么向专职教师靠拢走职称评定之路,要么向党政管理干部靠拢走职务晋升之路,不能脚踏两边船哪边都不落实。这种抉择的结果是,辅导员或者是“教师”,或者是“党政管理干部”,但不是“辅导员”。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走职称评定之路竞争不过专职任课老师,走职务晋升之路又竞争不过党政管理人员。因此,辅导员如果不能及早华丽转身,就将影响专业定位和专业学习与深造。没有自身真正的专业,成了“万金油”,其弱势地位以及其边缘化角色,永远不能得到改变。谈何专业发展?如果是定为辅导员,那就将术有专攻的方向了。
  3.专业化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作用的有效发挥。专业化的结果之一是辅导员获得自身真正的职业身份。职业身份的真正获得,会让辅导员得到独立、解放与自由,从而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效果。试想,在高校辅导员没有专业化的前提下,如果某个辅导员决定走职称评定之路,那么根据目前的职称评定标准,他必定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达到规定的科研工作量,这势必会导致他无心也无力完成本职工作。因此,让辅导员获得自身真正职业身份的专业化,无疑有助于高校辅导员专心本职工作,从而有助于其职业作用的有效发挥。
  当前,高校辅导员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似乎已经成为各方面人士的共识,但迄今为止国家并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对辅导员进行明确的职业界定,各省市、各高校也没有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考评和晋升制度。这客观上制约了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空间。试问,面对相对狭小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空间,谁还会从心底里把辅导员作为一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如果辅导员队伍里总是只能见到年轻的身影,那么,老中青之间工作经验的“传、帮、带”这一有效工作模式在辅导员工作中势必成为泡影。辅导员队伍里如果没有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也就等于是辅导员工作中没有了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缺乏将直接制约辅导员职业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重点是尽快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尽快建立不同于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的辅导员考评和晋升制度。
  4.专业化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形象的正确树立。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正如社会学家弗雷德逊所言:“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但不总是)由于从事这一职业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他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所以,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辅导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因此,专业化可以促使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 促使辅导员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专家型辅导员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辅导员以往“保姆”式的职业形象。
  不具备专家级的素养,是做不好辅导员工作的。因此,必须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养,构建专业化培养体系,建立专业化培养基地,明确专业化培养内容,加强专业化培养考核,是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其他文献
高校党建工作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保证,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有效地加强和改进新
The SOS (save our soul) response induced by DNA damage in bacteria E coli has raised a great interests in biophysics and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Previousl
期刊
We investigate the shape-preserving propagation of N optical pulses in an (N + 1)-level medium. We solve Maxwell-Schrodinger equations exactly and provide sever
期刊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法制节目已成了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涉及法律的事件也成为媒体争抢的热点。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节目题材紧缺已成为地方台法制节
日前,看了林爻的《带毒的完美主义》(2013年1月1日《 中国青年报 》)一文后,颇受启发。特别是当问及“正确重要还是整洁重要”时,最后小朋友的一句“当然是干净整齐了,老师说了,写得干净整齐的就可以奖励每行少写一个字”,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的确,如果我们的教师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相信训练出来的完美主义,不仅伤人,而且带毒。  正确比整洁更重要,这是一个教育常识。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以“写得干净整齐的就
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景象:在当今中国,从资本市场,再到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人人都在谈论传媒产业的“投资价值”。最早把目光投注到这里的是风险投资家们。早在几年前,已经有
哈尔滨市政府日前与德国历史悠久的“科隆展览”达成协议:在今年10月11日共同举办哈尔滨世界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占地两百多平方米的德国展团为现场观众带来原汁原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
叶存洪,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委员。  学校认同感对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学校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教职工就容易产生高度的“行为自觉”,遇事不是被动地等待领导的布置、看领导的眼色,而是主动开启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价值源泉,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指引和召唤,以学校主人
The exotic structures of the ground state of the mirror nuclei 17Ne and 17N a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the asymptotic normalization coefficient (ANC) method 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