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逛”新义产生的衍生路径看新词语产生的理据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c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逛”经常出现在互联网语境中,并为人们广泛使用.我们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观察到“逛”出现了大量超常组配现象,认为其已衍生出新的语义.为揭示“逛”词义演变现象背后的规律,本文试图从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逛”衍生义与本义的语义特征,探讨“逛”新义的衍生机制与动因,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义衍生背后深层的逻辑.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后,由于部分有识之士的呐喊、晚清海防教育的初步发展以及近代出版业的兴起等原因,近代中国国民形成了以海防观为主的海洋观念.但这一观念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保守性.甲午战争后,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是不断深化的,既有对传统海洋观的反思,也有对西方海洋观的探求,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缓慢前行.
色彩是当代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之一.色彩在画面叙事和视觉美学的自我构建中,体现了当代影视和现代艺术的自我革新和体式变革,也体现了人类审美的时代追求与心理演进.新时代的审美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关注色彩和色调在美术创作中的艺术构图、视界成型和哲理引导.通过研究电影色彩的叙事手法进一步探寻电影色彩的形式、时代、情感、伦理、原型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审美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影色彩的价值,进一步探索电影创作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著中虽未明确使用过“东方文学”这一概念,但东方文学却未在他们有关“世界文学”概念或东方社会发展的论述中缺席.文章旨在厘清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东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明确东方文学的内涵范畴;论述马克思恩斯经典论著中有关东方文学作品的引用情况,呈现东方文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理论建构中的表现形态及其特征;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著中有关“世界文学”思想进行剖析,挖掘隐匿其中的“东方文学”思想观念的意义,进一步丰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思想与批判实践.
鲁藜的诗歌紧扣生命的主题,礼赞生命的奋斗不息,创造生命的壮举,讴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折射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因苦难而“绽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生命的升华与超越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上,还体现在对群体生命、“大我”世界的追求中.向生命的高度攀登,突破“小我”的牢笼,将个体生命投入“大我”的世界,在“大我”的世界里无私地奉献和付出,与群体生命达成一片,最终铸造辉煌的个体生命.
20世纪20年代,在知识分子城市化的大潮中却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到乡间去”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乡间”的反思;对“乡间”概念所指对象的判定;选择以何种手段进入“乡间”;“乡间”对进入“乡间”知识分子的改造.这四个层面不仅透射出20世纪2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选择“到乡间去”的逻辑,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和知识分子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乡村道路胜出和城市知识分子转型的社会必然性.百年来,知识分子城市化大潮虽经短暂停滞但总的趋势不可阻遏,同时知识
《抗敌报》1938年社论立足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客观形势,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在服务抗战大局中找准定位,运用赋能纪念资源的灵动笔调,动员民众,激发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建构起抗战宣传工作的独特话语体系;通过敌我鲜明对比的犀利阐述,体现党的意志,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突出了抗战宣传工作的强大政治属性;借助革命浪漫主义的叙事基调,稳定民心振奋士气,着力开展青年工作,描绘出抗战宣传工作的鲜明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党报的社会动员功能,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好比”的话语功能主要有两类:一是用于举例说明,二是用于假设推论.为了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传递信息,言者有时会借用相似事物对此前内容进行类比式举例,亦或者作为举例发端语创设话题情境或前提.“好比”的演化过程从“短语(好+比)”到动词“好比(如同、好像)”,再到动词“好比(类比式举例标记)”、动词兼连词“好比(话题式举例标记)”,最后演变为连词“好比(假设标记)”,其演变机制主要是由于句法位置变化、韵律特征、主观性、隐喻机制与重新分析.
18世纪后叶到19世纪末,清朝面临不同的国际环境.如何处理与外国的关系是郑观应均势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摒弃“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以“富强救国”为宗旨,在边防、海防、练兵等军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以民族利益为核心的均势思想.这一思想主张的军事自强与利益相关国家进行“联”或“抗”,以国家利益为导向采用“变”均势主体的方式以图存、图强,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既有整个科研体制的原因,也有评价体系自身的原因.教育法治视角下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秉承法治理念,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为理论基础;以法律规范、权力配置、评价内容、保障机制为主要支柱;按照法治建设要求,遵循科研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全面适应教育改革需求,不断推进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仪助推了汉语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当前,汉语的交流与传播面临学习人数不足、语言市场占有量不足、汉语语言复杂性与汉语传播涵化现象、严重缺乏精通汉语的职业人才等困境.“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交流与传播走出困境应经贸搭台,文化推动,建设合作平台,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多措并举做好宣传工作,尽力解决网上授课带来的“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问题,加强线上教学管理,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加大汉语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