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养生大师”闹剧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把伪科学卖给绝望、垂死之人来赚钱
  “大部分疾病都是可以自愈的,即使绝症也会经常发生反复。那些骗子就抓住了这点行骗。”
  如果把养生视为一个帝国,那么其中一个重要的中心则位于美国加州圣迭戈的半山上。这里实际上是一个牧场,周围鳄梨树林环绕,还有一圈护城河。这里有一所酸碱平衡中心,创始人叫罗伯特·杨。中心大堂的墙上挂着一个巨大的球形鱼缸,里面空空如也,既没有水,也没有鱼。接待病人时,罗伯特·杨喜欢从这个鱼缸开始聊天:“我们要尽量把自己的身体保持在碱性状态,就像鱼缸要经常换水一样。”
  “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
   罗伯特·杨是“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碱体质”不平衡造成的,酸碱平衡就能治愈疾病,恢复健康。“酸碱体质理论”认为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至7.45的弱碱状态时是最健康的,但很多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变成“酸性体质”,会患多种疾病甚至癌症。
   不止美国,这个理论在中国也有着巨大影响力,很多人奉之为生活圭臬。亦有众多产品打着“碱性饮料可以改善身体”的噱头进行营销。简单的逻辑加上pH值等看似科学的解释,令这个说法大行其道。在美国,很多人落入罗伯特·杨构建的话术中,甘心情愿支付大笔治疗费用,让他大发pH横财,直到东窗事发。
   2018年10月31日,圣迭戈地方法院做出判决,罗伯特·杨必须向凯莉支付1.05亿美元的赔偿金,理由是他无照行医,骗取凯莉的钱财,并耽误了她的乳腺癌治疗。罗伯特·杨的癌症疗法是给癌症患者静脉注射500美元一针的小苏打,以提升血液碱性,消灭肿瘤。
   在他的“奇迹康复中心”接受了多种“治疗”之后,凯莉再度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癌症恶化,进入第4期,她只剩3到4年寿命。
   圣迭戈法院判罚的1.05亿美元中,9000万美元是对凯莉的身心补偿,剩下的1500万美元是惩罚性赔偿。对于这笔巨额罚款,罗伯特·杨并不服气。“这次判罚不是基于证据的,只是对我的理论持续攻击的延续。”接受采访时,他正在迪拜发表演讲,宣传他的“酸碱体质理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陷阱。”他继续宣扬自己的理论:“当我们出生时,所有的体液都是碱性的,我们沐浴在碱性中,当我们运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乳酸,这些酸性的废物如果不被排出,就会引发疾病。”他的语气缓慢、高昂,就像在布道一样。
  
  “他完全是在写小说”
   罗伯特·杨出生于1952年,在他的网站上,一段简历向信徒们不断营造自己的科学背景:由于对科学的热爱,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犹他大学,在那里完成了生物学和商学两项专业。毕业后,他在加州布拉德福德研究所的罗伯特·布拉德福德博士指导下学习了医学、微生物学。1993年,他在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大学获得营养学硕士学位。1997年,他在克莱顿自然健康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声称自己“毕生致力于研究疾病的真正原因”,25年来一直被“广泛认为是世界顶级研究科学家之一”。
   在圣迭戈的庭审中,这份简历被拆穿了,大部分履历都是他为了迷惑公众而伪造的。他当庭供述,自己没能从犹他大学毕业。所谓的罗伯特·布拉德福德博士于上世纪70年代以走私罪被判入狱,只是个走私贩子。克莱顿自然健康学院则是一所非正式的函授学校,只要给钱就能进,就能拿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因为办学许可证没办法更新,这所机构被阿拉巴马州相关机构关闭。基本上,罗伯特·杨只是犹他大学的肄业生,这个大学以学费便宜著称,在全美根本排不上名次。
   肄业后,罗伯特·杨开始写书,内容是有关食物疗法,这些书并没有引发多大反响。2002年,他推出了“酸碱平衡理论”,出版了《pH值奇迹:恢复你的健康》一书。这本书中了头彩,成为畅销书,直到2016年,这本书在亚马逊健康书籍分类中依然排在第75位。据罗伯特·杨介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17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借着这股热潮,他开办了自己的诊所。
   食物分为酸碱二性且影响健康,是欧洲人的创见,营养学家范·邦格曾经写过肉食会增加尿酸。这位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在1898年到1901年的系列文章中指出,肉类蛋白质中的硫会增加尿的酸性,食用蔬菜则会增加尿的碱性。吃菜有助于治疗痛风。但把“酸碱理論”扩大到整个人体是罗伯特·杨的首创。随后,他开办了圣迭戈的治疗中心,接待全美的病人。这个治疗中心收费高昂,据2016年的一位病人说,仅住宿费用就高达2500美元每天,患者一个月的花费超过10万美元。
   真正让罗伯特·杨名声大噪的是奥普拉真人秀。2007年,一位名叫KimTinkham的女人被诊断为乳腺癌三期,她拒绝接受手术,转而求救于罗伯特·杨。2008年,她登上奥普拉的谈话节目,宣称自己在罗伯特·杨那里找到了真正的信仰,足以治疗一切疾病,奥普拉很震惊,当场指责她对自己不负责任。但无论如何,借助奥普拉这个巨大的平台,罗伯特·杨一跃成为美国替代医疗界的代表人物。2011年,KimTinkham死于癌症复发。
   除了治疗中心,罗伯特·杨还开发了一系列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品牌:YoungpHorever(让你变得年轻的酸碱奇迹)。这些补充剂由他创立的InnerLight公司进行直销。2010年,他在网站上对自己的补充剂有了如下声明:杨氏产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富含生物能量,补充剂的胶体不但易于吸收,还会让你的身体充满电荷。这些电荷让你的细胞跳跃,重新焕发活力,你会有像孩子一样的感觉。
  “这些描述确实是科学术语,但整个过程只存在于杨的想象当中,”斯蒂芬·巴雷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斯蒂芬·巴雷特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专注于消费者保护和医院伦理,长年投身于反健康欺诈运动,在巴雷特看来,罗伯特·杨“完全是在写小说”。
   2010年,罗伯特·杨的网站还声称:“多年来,杨‘博士’对15000多人进行了活血和干血分析,为他们调整了pH平衡,回归到碱性的健康状态。”在全美大多数州,包括罗伯特·杨所在的犹他州和加州,血液分析和推荐产品都被认为是诊断和处方,必须持有卫生行业的执照,而罗伯特·杨并无任何类似的许可证。“他完全是在非法行医。”巴雷特说。    这并不是罗伯特·杨第一次上法庭,由于无证行医,他一共被起诉过三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被指控从两名妇女身上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诊断,并向她们出售产品。最终,他与检察官达成了认罪协议,没有被处罚。
   2014年1月,由于凯莉和家属的指控,罗伯特·杨和他的两名员工被加州警方逮捕,检察官以诈骗罪和非法行医罪提起公诉。圣迭戈地方检察官达娃斯大骂杨是个“江湖术士”,更控诉他通过把伪科学“卖给绝望、垂死之人来赚钱”。2016年,由于陪审团未能达成一致,案子暂时搁置。出于对重审的恐惧,罗伯特·杨承认了两项无牌行医的罪名,并自愿做出了下面的声明而免于入狱:
   我,罗伯特·杨,自由和自愿地宣布接受处罚。
   我没有任何大学的教育学位。
   我不是微生物学家。
   我不是血液学家。
   我不是医生。
   我不是自然疗法医生。
   我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随后,凯莉和家属又对罗伯特·杨提起了民事诉讼。2018年10年,法院对罗伯特·杨开出了1.05亿美元的处罚。
  
  安慰剂效应
   除了“酸堿体质理论”外,美国还有很多类似的养生理论,如顺势疗法,灵性治疗术,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有统一的名称:替代医学。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15年的一项研究,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寻求过替代医学的治疗,这项调查的样本是89000名成年人和17000名4到17岁的未成年人。
   在美国,替代医学多用于治疗背部疼痛或问题,感冒、颈部疼痛或问题,关节疼痛或僵硬,以及焦虑或抑郁。
   “当人们使用某种产品感觉变好了时,便自然会产生信任,这是不明智的,”斯蒂芬·巴雷特告诉记者,“大部分疾病都是可以自愈的,即使绝症也会经常发生反复。那些骗子就抓住了这点行骗。环境的力量对人的影响也非常大。在一次实验中,教授在房间里喷洒了普通的水,并要求学生一闻到气味就举手,结果百分之七十三的人说闻到了难闻的气味。这种效果称为“安慰剂效应’。很多病人见到医生就会感觉更好,也是安慰剂效应。所有的替代疗法都是安慰剂。”
   在美国历史上,产生过很多类似罗伯特·杨这样的替代疗法“大师”。上世纪30年代,洛杉矶一个名叫RuthB.Drown的妇女发明了一种仪器,声称能用外放电流来治疗癌症。当时电力刚刚普及,美国人对电力和磁力有种迷信,认为让身体通电通磁能治疗一切疾病。RuthB.Drown用她的小仪器治疗阳痿,治疗脱发,甚至治疗乳腺癌,直到1950年被捕为止,死在她手里的病人已经到了两位数。40年后,这一幕在中国重演,当时市面上充斥着磁疗仪,磁疗枕甚至是磁疗水,直到现在都备受欢迎。
   上世纪40年代,得州的达拉斯出现了另一位癌症治疗“大师”HarryM.Hoxsey,他从身为兽医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份所谓的抗癌秘方,开创了名称很高大上的诊所——国家癌症研究所,并用鲜活的语言来宣传业务:“突然你发现自己身患癌症,一种可怕的,像螃蟹一样的疾病侵入了你的身体,啃噬着你的肉体,将贪婪的爪子伸向你的重要器官。”
   “癌症”这个词来自希腊语的“螃蟹”,这些宣传语准确地击中了癌症病人的内心,使他们成为“大师”的俘虏。“大师”的药是一种糊状物,直接涂到肿瘤部位,这种糊状物具有腐蚀成分,很多癌症患者被他治得血肉模糊而死。但他的业务依然蒸蒸日上,经他“治疗”的患者超过2000人,其中包括一位参议员的儿子。直到1957年,得州才吊销他的行医许可证,但他的“治疗”方法依然出现在各类健康杂志中。
   罗伯特·杨只不过是这些美国“大师”中的一个,而且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其他文献
中国“国宝”级天才  出生于1980年的王硕威,参与了中国“首艘航母”的研制工作,是“首艘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  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硕威,是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也是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出生于198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毕业到参加工作16年来,王硕威先后经历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从
期刊
黄兴对后代“最大的影响是怎么为国家作贡献”  黄兴给5个儿子取名“一欧”“一中”“一寰”“一美”“一球”,寓意“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给3个女儿取名“振华”“文华”“德华”,落脚于“振兴中华”  1916年,中国的民主革命才刚开了个头,黄兴就撒手人寰。不禁令人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虽然早逝,但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子女个个成才,有两个还影响深远。   黄兴一共有8个子女,除与徐宗
期刊
1959年,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年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以人民大会堂为首的“十大建筑”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纷纷竣工,创造了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迹,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崭新面貌。今天,我们仔细端详这些建筑,依然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的坚定意志和民族自豪感;依然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意气风发,和人们走在大路上的气势。  1959年国庆前夕,作家冰心在参观了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后,写下这样的
期刊
她曾扬言“死也要死在美国”  “跟我一样逃在国外的,你们想做什么都没有办法的,还是抓紧回来吧,回来的路都是敞开的,没有必要在外面熬了。”  2019年1月14日,《红色通缉》热播结束。纪录片展示了“百名红通人员”的归国服法之路,让人们知道了逍遥法外的日子他们并不逍遥。  第一集“扛大旗”的就是“红通一号人员”杨秀珠(本刊曾于2017年第3期特别报道《捉逃记》中讲述了杨秀珠的贪腐故事)。她在国内横行
期刊
周恩来说:“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  孙家栋身上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他挑选出后来被称为“航天十八勇士”的干将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
期刊
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之时,为了梦想去战斗、去拼搏  28岁时,他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为了这个“新”字,他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近40年  他是聂力将军口中“难得的帅才”,看不到滚滚硝烟,听不到震天锣鼓,他却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他是两院院士,一生将目光锁定在海洋和长空,如侠士般剑指长天;他是刘永坦,中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
期刊
物理天才誓言科技救国  “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大师们求是精神的熏陶培养了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在为之奉献终生的共和国步入七十华诞前与世长辞,享年100岁。他是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导弹核武器、首次平洞、首次竖井等几十次核试验都取得圆满成功,人
期刊
中央追逃办把追回闫永明作为重点案件,进行挂牌督办  拒绝认罪、拒绝回国……  接触初期,闫永明对专案组的抵触情绪十分强烈。  经过32次正面交锋,闫永明最终妥协  2016年11月1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经中国和新西兰两国执法部门密切合作,潜逃海外15年之久的闫永明回国投案自首。  闫永明,1969年出生,吉林通化金马药业有限公司
期刊
为13名中国船员“报仇”  “如果大家都不付出,正义就永远无法实现,邪恶就会一直在这条河上存在。还是那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嘭”,炸弹炸响,河面上腾起一团白烟,手持AK-47的蒙面劫匪不断吼叫着,喝令前方的中国货船立即停船。橡皮小艇在货船周围绕来绕去,沿途丢下更多枚炸弹。   看到这幅场景,几十米外的谭建华心跳加速,眼泪都差点儿流了出来。这位42岁的老船长并非害怕,他只是想起自
期刊
“走,到月球背面去”  “月球是人类共同的财产。‘谁先到达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利用’已成为一条潜规则。我们加快了科研步伐,希望早日为中国在探月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在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2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上,人类开启首次“月背之旅”。  “嫦娥四号”传回了世界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