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人口思想再研究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人口思想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线索看,经历了由。忠多一到“患少”的转折;对其“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逻辑分析,别可看出它的实质是既“息多”又“患少’的辩证数量观.他对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地域分布,控制人口的社会构成也有较多的论述,作者主张按照孙中山“息多”、“患少”、“三民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去理解其人口思想精义及科学体系,才能真正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理论依据。认为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理论依据包括3个内容即“两种生产”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导向理论,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生育水平的理论。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就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由领导机关总结基层经验,加以肯定和推广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本文在全面分析“八五”期间浙江省城市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浙江城市化“水平滞后、规模偏小”及其他特殊情况.提出了尊重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消除城市化政策制度障碍.实行集中的与集约的城市化战略及一些较为具体的对策建议。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历史人口中并不存在着“预防性抑制”及婚内节育行为。本文对明清时期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他的实证研究成果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在人口压力较为严重的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口通过推迟男子的婚龄、保持独身,以及婚内节育来应付环境的挑战。另外,“多子多福”仅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理想而非现实,因为明清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妇女的终身生育率均在4~6之间,本文探讨了决定这一生育水平的内在原国。
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别考察了人口流动对计划生育产生的影响。微观上主要考察流动变迁对妇女生育率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估;宏观上主要考察人口流动对流八地和流出地乃至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包括管理质量和工作量两个方面。最后就目前计划生育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21世纪中国人口具有一些明显变动和发展趋势,驾驭这些趋势促进现代化建设,要在深八研究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选择.关于下一个世纪前十年生育率要不要恢复到更替水平,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激励机制和旨在提高教育劳动生产率的改革,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截流”与“分流”,开发中西部的人才战略等问题,作者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和改革的思路,比较充分地阐述了独立的见解.
本文应用LTc方法首次完成了中国随机人口预测,并全面介绍了这一方法。给出了从1990年到2050年的包括人口数、老龄比和负担比变化的期望和置信区间等主要结果.显示了这种预测的多种用途,如评价确定性方案预测的可能性等,弥补了传统的“高一低”方案法所无法回答发生某个状态概率的缺点.为科学决策服务。
本文通过对中国贫困人口数量、性质和形成原因变化的回顾,以及对贫困人口分布特征的分析,揭示出中国贫困人口的边缘化和相对化的两种趋势。由于现行政府扶贫体削的运作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人口的,而未能涵盖大量产生的相对贫困人口和逐渐显示出严峻性的城市贫困人口,因而必须改变扶赞工作的取向和运行机制,才能实现本世纪末消除垒部赤贫人口的任务,并把政府扶贫努力变为可持续的常规工作。
村落家族文化对人口素质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的原因之一,笔者通过1993年夏对河北省西村的调查,引起一些思考.
本文论述了移民管理机制及其组织形式,构建了迁出区移民信息传播、申请搬迁程序及迁入区的工程建设、服务设施、移民教育、乡村建制、治安管理和资源保护管理及移民监测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与运行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移民管理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