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的阳光照进语文课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hai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建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通过生活化的语文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架起语文与生活之桥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生活 语文课堂 课程资源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表现出对生活教育的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注入,使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人们发现语文更接近生活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新课程标准早已明确提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要求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应试教育观念下的教育模式往往只重视课文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水平较低。这种只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运用的教学,导致知识在学生那里成了索然无味的死的东西。如此课堂,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让他们拥有学习的热情呢?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因此,唯有架起语文与生活之桥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体现母语学习性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置身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探究,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的导入如果安排设计得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语文导入教学,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精神,激起学生的情趣,还可以起到沟通、激趣、设疑、动情的作用。
  在教学《屈原列传》这篇古文时,我很清楚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老大难,他们不喜欢文言文,对难懂的字词,以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结构不愿探究,更别说去把握作者思想和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了。没有兴趣就学不好,鉴于这一点,我从生活入手,上课前先让学生讲讲端午节的风俗,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老百姓为什么要来纪念他呢?屈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样的导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最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学生们带着一个个问题,带着被激起的求知欲,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他们在直接体验和对文本的探究中懂得了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有着那么紧的联系。
  2.贴近生活提出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阶段的主要环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面向社会,解放思想,实现提问生活化。因为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作者宋濂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经历,勉励后辈学生刻苦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更好地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努力地学习,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照作者年轻时求学的条件,想想你现在的求学条件,与作者的做一个对比,谈谈你们的感受?在片刻的思考之后,同学们陆续说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很佩服作者的学习精神和吃苦精神,要向他学习。有的同学也意识到学习要靠主观的努力,外在环境的好坏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因素。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3.延伸课本回归生活
  总结就是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对课文内容、结构要点做分析,并以此基础为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巩固知识,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例如《项链》可以这样作结语:“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身上,我们既要看到她爱慕虚荣的一面,又要看到她善良、诚实的一面;既要看到她能勇敢地面对与肩负起生活的苦难,又要看到她十年间人性的升华。最后当她再次遇到她的朋友,并勇敢地向她说明一切的时候,她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而是一个可爱的劳动妇女形象。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作为新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要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明天而努力。”这样作结语,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对亲情,幸福和苦难的思索。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灌输给学生一大堆看似人人皆应知但却异常空洞的道理,以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接受。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挖掘出课文中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联系生活,与生活发生碰撞,激发出点点火花,从而永久地烙在学生的心头,这样的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和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比如,教《论语》时,在教材之外,可补充“百家讲坛”中于丹讲《论语》的内容。讲《林黛玉进贾府》有电视剧《红楼梦》,讲小说《边城》有电影,讲戏剧《雷雨》有现代版话剧,讲唐诗宋词有大量的音像制品。这些都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稍加引导,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甚至产生一生对文学的兴趣。
  语文课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切身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社会调查”等栏目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关心的;每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我们必看的。之后,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融入语文学习之中。
  语文课程要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如果能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做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消极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如教《故乡的胡同》,可以让学生感悟亲情、珍爱健康。还可以给学生讲贝多芬的生平故事和他的音乐,让学生亲近这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感受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欣赏生命的无限魅力,从而引发对生命哲理的思考,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诉诸文字。学生就会明白: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碰到的挫折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但只要我们坚强面对,生命就永远不会贬值。
  三、尝试生活化语文实践,在生活中放飞语文思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丰富多彩,与学生的生活相映成趣。平时学生的作业除了课本知识的抄抄写写之外,还可让学生仿写广告词、颁奖词、活动策划方案、人物评述、故事新编、剧本,写春联、制网页、拟短信等。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如,开展端午节、母亲节、“作文做人”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并逐渐走向心智和思想的成熟;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演讲,讲述所见所闻;可以开展辩论赛,针对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在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中,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一方面拓展课程时空,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将语文教学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沈德鑫主编.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甘肃文化出版社.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标准.
  [4]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随之在经济实力方面也在逐渐的加强,有关的事业单位中也日益增添了基建项目,使得基建财务会计产生了较大的更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基建的会计工作
根据磁流变减振器的特点,在多物理量耦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包FEMLAB中建立磁流变减振器的有限元模型。对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作适当的简化与假设,将磁场有限元计算的解转变为磁流变
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70﹪(体积分数)空心陶瓷/6061Al复合材料,采用弯曲共振法测试了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空心陶瓷的加入明显提高了6061Al合金的阻尼性能,且尺寸减小会进一步提高空心陶瓷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采用弯曲共振法测得的含较小粒径的空心陶瓷/6061Al复合材料的阻尼为基体6061Al阻尼的5.7倍,这表明空心陶瓷/6061A复合材料阻尼与材料内部所含孔洞有密切的关系.结合组
用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自由基(TEMPO)-NaBr-NaOCl氧化体系制备了氧化再生纤维素纤维,表征了该种氧化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能。FTIR红外光谱和^13C NMR波谱研究表明:该氧化体系能完全
根据校园网运行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国纺织大学校园网安全管理策略,给出了如何基于交换器和路由器的过滤功能构筑Intranet防火墙,以实现校园网的安全管理。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期待,使整个教学过程美感纷呈,形成审美活动的节奏感,学生才能在欢快惬意的审美愉悦中高效地接受知识。鉴于此,本文就审美期待在古典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形态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对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 审美期待 古典文学教学 运用形态    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则是教学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审美主体。使教学的美符合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本文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情感熏陶中渗透思想教育、适当评价、及时反思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做法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核心在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高效的课堂教学,为此,一线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途径,营造
《小音乐家扬科》(浙教版第十册)多处形象地描写了扬科的眼神,尽管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感人至深的厚重情味,充满了人性的重笔刻画,透视出作者的巧妙构思,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作
摘要:本世纪以来,在一般意义的亚洲增长模式之下,中国经济形成了特有的净出口、房地产和汽车三驾马车驱动模式,在资源配置上也相应地出现特有的“三低”局面: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和低环境成本。但在经济危机之后,三驾马车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集体熄火,经济成本的“三低”局面已经结束。在经济增长动力趋弱的背景下,中国将迎来实际通胀读数的第三次盘整期,“大盘整”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词。  关键词
如何给一幅以图像优选一个调色板,以此调色板再现该图像,从而方便地对彩色图像进行各种处理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重要问题。论述了针对不同应用场合基于不同颜色模型的不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