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198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加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来理解课文,从而使其能够熟读成诵,进一步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今后自学语文打下基础。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凡是出版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缘情而发,教师披文入情,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多次诵读来把握作品内容,与作者相沟通,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感情,进而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一上台先按传统教法进行教学:板书课题——介绍背景——标出字音——理解词意——疏通课文,最后再花大力气分析教材,无一疏漏,多媒体也运用得不错。看似一堂生动有趣的课,一节完整而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准备工作相当充足,评委老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这样的课,这样的教法,总令人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笔者认为,缺少的是加强诵读这一点!
  李阳的疯狂英语为什么能一举成功,“疯”遍大江南北,让耻于学英语、不敢说英语的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英语产生兴趣,而且学得好呢?看过李阳疯狂英语现场录制节目的人应该不会忘记这些镜头:李阳要求学英语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或人迹僻静之处敢于说,并且大声说。这说明了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得敢于“读”,而且要敢于放声读。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不言而喻,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读开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诵读”这一关。否则有的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拿一张报纸给他读,他都不一定能读得下去,更不要说在大庭广众之下诵读了。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重视诵读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其保持良好的、自信的心态。
  相比于朗读而言,朗诵更需要胆量和自信,对读的人而言要求要高些,它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也不仅仅是转述文本内容的活动,它需要读的人配合手势、表情等體态语言,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成功的朗诵能给听众以身临其境之感,或激昂,或忧伤,或欣喜,或悲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诵读者本身充当了演员的角色,拨动着听众的情弦。
  一个不能完全放开自己、不自信的人,是朗诵不出好的作品的,是缺乏感染力的。当然,朗诵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的,需要读者具备朗读的各项基本功,对语调、轻声、重音、停顿等要能驾驭自如。
  某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娱乐节目有一个环节在彩排时没有预录,是主持人临时要求现场的一位观众朗读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一诗,那位观众其他水平可能蛮高,偏朗读时拙笨得很,平调轻声,无振奋激昂之音,被主持人调侃了下去。或许当时大家不以为然,一笑了之,但不能不说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缺陷”。为什么赵忠祥先生主持的《动物世界》收视率那么高,除了赵先生那富有磁性,浑厚天成的嗓音外,恐怕与他那声情并茂的解说也有关系吧。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切记不能忘了要重视“诵读”这一关。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诵读训练,同时也是由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语文教学是一个宽泛而严肃的、长期的教学过程。它的宽泛性体现在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教学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不包蕴其间。它需要研究许多相关学科,使相关学科成为自己的研究基础,以此来解决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种宽泛性使得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编排上选择的范文“具有典型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材内容的安排也较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这种“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适宜诵读,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握诵读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读一遍仅仅是初探,这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读的意义。文学巨匠茅盾总结他的“三遍读书法”时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重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还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其次,是诵读本身须做到的要求。诵读,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清晰、响亮地朗读;另一个含义是以读促诵,以背诵来促进读,读中理解,以中见义。《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总要求。它还要求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借用佛学术语来解释小学欣赏中的心理特点:熏、浸、刺、提。特别指出“刺”这种心理特点时举例说:“我本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浦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愉然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我本肃然庄也,乃读实甫之琴心、酬简,东塘之眠香、访翠,何以忽然情动?若是者,皆所谓刺激也。”这可以看出,作者在读的过程中能使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深入其中,随作品中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时热血沸腾,读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豪情万丈,意气风发!
其他文献
掌好课堂的舵。语文的根就在于多读,教师不能被教案所束缚,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应用少量时间学习课文知识,用大量的时间来拓展阅读。教材是个例子,也是一片水域,只让学生在其中某一处“游泳”,是学不全本领的。  语文如水,哪里都可以游泳,博览群书才是真。只有放手让同学们在不同的地方或更宽的水域里“试水”,才能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游泳”技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拓宽其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习得写作技
期刊
小鸟初次试飞,于是它和鸟妈妈约定进行一场比赛:先飞到城北塔上的为赢家。经过一番长途飞行,小鸟和鸟妈妈几乎同时到达北塔。小鸟非常兴奋,这时鸟妈妈说:“在飞行途中,你可看到了金黄的稻田,闻到了清幽的栀子花香?”小鸟低下头沉思,是啊,飞行仅仅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是不够的,关注过程更重要。这则故事告诫我们:要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这样在写作文时才会有丰富的素材供我们挑选。“胸中有丘壑”,下笔才会“如有
期刊
二、注重综合但更应体现语文学科特色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可见语文综合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素养,如果忽略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综合性学习也就不能称之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认识的差异,理解的不同,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陷
期刊
二、精简多音字很有必要  多音字真够扰人的!别说是学生、社会民众了,就连笔者、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文字工作者,也屡屡败下阵来,想想也挺郁闷的。多音字是由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能忽视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多音字的弊端已经日渐突出,不断干扰着我们的生活。  1.多音字数量多,学习困难,给汉语教学和汉语口头表达带来很大麻烦  笔者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恐怕也是最难学的语言。其中除了汉字笔
期刊
(二)行动的形成  1.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背诵自选课内文言文,其他学生当堂提问,时间限制为五到十分钟,提问的内容包括字词句和文学常识等。  2.学生定期把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写到黑板上,标明期数,知 识出处,供大家随看随记,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自己的听课笔记和参考资料,总结课内字词句;每组承包具体课文,量化及细化课文所含知识,并派代表上台讲授内容,本组其他人
期刊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巧妙地运用穿插艺术,借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影音等材料或活动片段,从而让枯燥、乏味的口耳相传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激发其求知欲、探究欲和好奇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情境穿插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特定的情境,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从
期刊
2.结合活动,寓教于乐  活动是儿童最诗意的栖居,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活动状态是孩子写作的最佳状态。引进游戏,寓教于乐,能让貌似枯燥的写作教学生动起来。在《中国年,中国味》这个主题性写作单元中,“活动”功不可没。  (1)“做”春节。请家长帮助学生参与到春节前的准备之中,如写春联、贴春联、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做年夜饭等。  (2)“过”春节。使同学们自觉融入到“春节”的民俗文化节日中,如守
期刊
经常听到有班主任说,“老喽,快干不动班主任喽”诸如此类的没有精气神的话,其实仔细一看,说话的人还不到四十五岁,正当年。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教师、老班主任或许正失去往日的风采,与年轻班主任相比会有各种各样的劣势。但在笔者看来,老班主任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经过实践和观察梳理,总结了以下几点:  老班主任的生活阅历丰富,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更深入,班级管理经验更丰富。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这些老
期刊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的亮点,但很少有教师踏实开展。本文通过简述一场班级辩论赛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小组合作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辩论赛这个活动凸显了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因此,笔者认为,辩论赛不失为可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值得倡导。  关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审视目前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彻底走出低效作文教学困境的有效措施,是摆在我们语文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作文成为一个自由、和谐,并能充分张扬学生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的阵地,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