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中参悟道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在植物意象中花卉意象是比较丰富的。而荷花与梅花、兰花、菊花一起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昭示姿态、吉祥、人格、气度之美的花卉,千百年来一直为文学家和书画家所描述和赞美,并且由此出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难以计数的以荷花为题材的佳作。而我常年观察荷花的过程中逐渐喜欢并试着凭借二十多年来对寿山石色彩和雕刻技法理解,在寿山石上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审美情感。
  赞美荷花的文章最早出现于《诗经》、《楚辞》中,并隐喻文人品格的象征。两汉之际,随着佛教传人中国,莲花的佛教寓意,也由此进入了中土。与此相伴,作为与道教关系密切的一种花卉,荷花的道瑞属性在六朝时期生成。宋代,荷花道瑞属性继续发展,走向更广阔的民间,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处,从而成为我们至今将其视为吉祥之物的一大审美载体。
  荷花融入诗词,融入音乐,亦融入绘画。而荷花是中国花卉画的一个重要题材。中国的花鸟画萌兴于唐五代,经过两宋的发展而至大盛,与人物画、山水画分庭抗礼。荷花绘画与花卉画的发展历程合拍,经历了由附庸到独立、由着色到水墨、由工笔到写意的发展历史。在绘画历史上,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干等都是画荷花题材的大家,他们让文人写意画成为花卉画主流的辉煌历史。如果说,选择苍劲的秋荷作为展示我的这一审美情结的载体,是带有几分个人性情的艺术偏爱,那么,在每一件作品的布局谋篇和雕刻的精益求精上,竭力吸取历代绘荷大师名作的神韵,从而力图让作品有一种天然的诗情画意,则是自己苦心竭虑所追求的一大艺术意境。八大山人晚年荷花画得相当多,造型结构有成林之势。他的《荷花双鸟图轴》对我创作《秋荷》系列作品,产生了深深的影响。石涛的《墨荷图》,是他写意花卉的代表作,画面布局空灵,虚实相间,墨气清润,风神洒落,清新生动。他的这一代表作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征,恰恰正是我构思每一件《秋荷》系列作品的造型和气韵时,常常要学习、借鉴、模仿和追求的。因为我想沿着这一审美思路长期走下去,想让自己的《秋荷》系列作品,成为一道立体的文人花卉写意风景,从而使“一花一世界”的永恒之美,真正变成眼前永不凋谢的生动美丽现实。
  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它又是道教标识,充满了珍祥色彩。而大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又赋予荷花高尚的人格魅力。
  我在创作《秋荷》系列作品时,非常注意荷梗中虚而外直这一与竹子非常相似之天然特性的逼真艺术显现。不仅非常注意“荷花夜雨”这一审美场景的细微传神提炼,还非常注意“月下赏莲”这一独特审美场景之艺术氛围的形象生动凝聚。因为在月色的洗礼与映衬之下,满眼的荷花更显素雅之色,大有仙人凌空翩翩而至的神奇景象。正如宋人诗云:“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地上之水,天上之月,遥相眺望,不仅是烘托、发掘荷花清性之美的有效方式,而且三者的结盟,更是精神的投合,是“无染”、“无住”之人生情怀的一统。
  从宋再上观于唐,唐朝的咏荷诗,既有李白笔下的大气磅礴之作,如“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也有温庭筠口里的庭院深深之叹,如“半夜竹窗雨,满地荷叶声”,其境界是各不相同的。而我,则忠实遵循郑板桥“画竹需胸中有竹”的古训,既要让苍劲的秋荷在我的胸中栩栩如生,更想让历朝历代咏荷诗词的神髓和一代代绘荷大师名作的风采,也能够在我的《秋荷》系列作品中浸洇弥漫,从而个性化地创作出诗书画一体、释道儒一家的精美雕艺作品,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与人生追求。
  如果说,在中国荷文化研究的书籍里,去学习领会梳理方家们的真知灼见,从而构筑超我必备的知识框架,那么,随时留意荷塘景色一年四季的不同变化,跳过春天、夏天两季的鲜嫩与繁华,绕开冬天的枯萎与落寞,而独自沉迷于秋天的丰满荷塘,并且执著守望这块诗意沉雄的艺术沃土,则就是我的审美理念已经进入最佳状态的一种冷静选择。
  是的,春夏两季,荷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蓬勃生机,有“镜湖三百里,菡蓞发荷花”的壮丽景色,然而,它们却缺少红花绿叶白莲藕一起悄然生长的喜悦与成熟,是一种美中不足。只有秋天的荷塘,并且是已经阅览过初秋与中秋而进入深秋的荷塘,这才具有与整个大地的丰收同一个频率的喜悦与成熟,从而呈现出一种文化与艺术上的象征之美。这,才是完美的春华秋实轮回之序。
  正因为这样,哪怕是眺望枯萎落寞的冬之荷塘,你也不会产生苍凉、悲伤的心绪,因为在枯萎荷叶荷梗的下边,不仅仅有白玉般的莲藕,而且还有来年新荷生命种子的悄然律动,正非常形象地验证着一句外国名诗的不朽魅力: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因此,我执著守望秋天的荷塘,实质上,是深度洞察了自然界和人生与艺术之荣枯法则后的一种自觉选择。这是因为,天地间拥有一种无言之大美。我们必须为此而手捧一颗不无几分战战兢兢的敬畏之心。
  我们应该忠实遵守和敬畏自然与人生的一切规律及法则。
其他文献
近日,在北京和香港的拍卖行,分别爆出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的画作拍出数百万、上千万元的天价。谢稚柳的书画再次引发行内垂注。  谢稚柳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学者,同时又是书画家。这种具有多重身份的学者绘画引发书画收藏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似乎已成为业界的趋势。  谢稚柳(1910-1997)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与启功(1912-2005)、徐邦达(1911-2012)、杨仁恺(19152008)、刘九庵
期刊
时下,由于某些策划者和书家的推动,“展厅书法”在书法界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完全把书法当做一项技艺性制作来看待,落笔写字犹如构思作画,需要思考很多技巧方面的东西。一时间,似乎现在我们习惯了观看书法的地点是在美术馆和展览厅,似乎书法作品就应该是适应展览的艺术样式。应当承认,在展厅书法风潮下,书法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语言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过度追求形式感和视觉效果,也使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失掉
期刊
我国砚台文化历史悠久,歙砚便是其中佼佼者,歙砚又名“龙尾砚”,产于江西婺源,原为古歙州所辖,故称歙砚,与端砚、澄泥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龙尾石开采较早,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713-741),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  北宋唐积
期刊
【内容提要】中土人取象思维就中,正在于模糊执两时端以认否为之的聚焦中正。当人们在明确能力指向即成后,看惯了枝梢上的所在时,会本能的为生存进取更上一层,视前方莫测而回身寻源找根本,茫茫所向迁想渴望的动力,永在能量无期的贯籍源源之中。凭籍贯以,这中土人前行复往中的贯有根本,一旦根汲质本能量源源上来时,又会迅即的于能量中再以能力前方指向,后援无限之取,用之也无尽。中土人就这样无往不复的在天地之际发展壮大
期刊
身体美学是由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的,给身体美学如此的定义:身体美学就是对一个人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自我的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对于身体的美学维度研究,西方其实已经很普遍了,如马克思之于劳动的身体、尼采之于权力的身体、弗洛伊德之于欲望的身体等,这些都是囿于西方宗教范围之抑制重返身体现场生活的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曾有过对身体美学美妙的实践,将身体直视
期刊
正如诗歌表达了语言之外的涵义,书法记录了性格与情感经验,摄影抓住了时间的尾巴。长久以来,尽管“道”与“太极”一直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但在艺术中,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阴阳协调、相克相生的奥妙却深藏其内。  在当代艺术中,我们同样能够体察到传统意趣对艺术家们的影响。例如朱铭所创作的《太极》系列作品,黄永砅、蔡国强、徐冰、邱志杰等人的作品都试图从中国传统中汲取营养。这种以古为师却又不拘古法的新意不
期刊
什么是漆,什么是漆艺?漆艺的起源和精髓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19至20世纪的欧洲汉学家和东亚艺术史学家。德国著名东亚艺术史学者兼收藏家奥斯卡·舒梅尔(Oskar Schlemmer)认为:“漆可以是无色的,和玻璃一样清晰,跟水一样明亮,或者也可以是多彩的,颜色可以是黄色或者是从棕色过渡到深黑色或金黄色;这些颜色是漆树(rhus vernicifera)在未经过化学处理前,自然状态时的颜色。”
期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青岛金石馆共同建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岛创作基地6月30日在青岛金石馆挂牌正式成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部直属的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青岛金石馆是以艺术创作、艺术写生、艺术展览、艺术研究为一体的集团企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金石艺术馆的合作是文化惠民和文化接地气、接现实的
期刊
初冬,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传习室清茶沁脾,书香缭绕,两位老师与笔者初见。作为典型的“60后”,他们有着与同龄人一样的豁达与朴实,同样也有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赋予他们的脱俗气质。当被问及两人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两人相视一笑,竟不知从何谈起,平淡、温暖、默契,即是他们对这段羡煞旁人的艺术爱情的诠释。  他们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那时还叫艺术学院)附中,名义上虽是1976级,但当时国家正因处在唐山大地震的阵痛之中
期刊
5月29日至6月1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意大利佛罗伦萨政府首次为中国著名画家田黎明先生在意大利美第奇宫主办的“阳光·空气·水——中国画展”隆重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田黎明先生的人物、花鸟等作品30件。  中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馆总领事王辅国、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殷福、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建达、佛罗伦萨市文化厅长安里科·格拉菲亚、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阿利桑德罗·维佐思、意大利华人艺术家协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