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相亲的?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25659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亲时,如果准新郞觉得满意,就用一支金钗插到准新娘的发上,这叫做“插钗”。如果准新郞看不起准新娘呢?就给女家送上送彩缎二匹,这叫做“压惊”。
  今天许多大龄青年,不是正在相亲,就是走在去相亲的路上。很多“剩男剩女”还为频频被家长逼着相亲而陷入深深的烦恼当中,视相亲为家庭“公害”。说起来,这相亲的习惯,应该起源于宋朝。宋朝之前,或许有个别的相亲行为,但将相亲纳为缔结婚姻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却是始自宋代。
  相亲环节的出现,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你知道,古人结婚,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法律也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一桩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合法的。
  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通常被当成是“包办婚姻”的渊薮,一桩婚事,只要经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同意,便可宣告成立,至于新郞与新娘本人的意见,可以不予考虑。但是,宋朝人缔结婚姻,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法的同时,又引入一个“相亲”的环节,请男女对象先见个面,如果双方不合意,便停止说亲。换言之,因为有了“相亲”的习惯,年轻人对自己的婚事取得一定的自主权,并非全然由家长说了算。
  那么宋朝人是怎么相亲的呢?说起来,过程还有些“火爆”。
  按《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凡二姓欲结婚姻,聘请媒人说合之后,可先议定要不要“相媳妇”。“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
  《梦粱录》的记述更详细一些:媒人说亲之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二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
  根据宋人笔记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宋朝人的大致相亲过程:男女双方约定一个时间见面,地方通常是女方之家,或者找一个比较惬意的园圃、湖舫之内。男家要带着礼品。相亲时,如果准新郞觉得满意,就用一支金钗插到准新娘的发上,这叫做“插钗”。插钗即意味着速配成功。如果准新郞看不起准新娘呢?就给女家送上彩缎二匹,这叫做“压惊”,暗示这门亲事说不成了。
  明代冯梦龙根据宋话本《西山一窟鬼》整理的《一窟鬼癞道人除怪》,讲述有宋人相亲的具体经过,我们来看看——
  话说南宋绍兴十年间,有个秀才,是福州威武军人,姓吴名洪。离了乡里,来行在临安府求取功名,却一举不中,吴秀才闷闷不已,又没什么盘缠,也自羞归故里,只得胡乱在杭州州桥下开一个小小学堂度日。
  这一日,吴秀才正在学堂里教书,只听得青布帘儿上铃声响,走将一个人来。吴秀才看那来人,不是别人,却是半年前搬走了的邻舍王婆。原来这王婆是个媒人,专靠做媒为生。
  王婆见吴秀才二十二岁,尚未婚配,就给他做媒,说眼下正好有一门亲事等着秀才您,女方是一个叫李乐娘的小娘子,长得一表人才,又知书识礼,租住在旧邻舍陈干娘的家里,说亲的都踏破了门槛,但李乐娘却说,“我只要嫁个读书官人。”这小娘子,跟秀才您正是天设地造的一对。
  吴秀才一听大喜,便托王婆说合。王婆离去,找陈干娘约好了日子,带了小娘子来梅家桥下酒店里,同吴秀才“过眼则个”,亦即相亲。
  到了相亲之日,吴秀才换了几件新衣裳,放了学生,一程走将来梅家桥下酒店里,远远地王婆早接见了。两个同入酒店里来。到得楼上,陈干娘接着,吴秀才便问道:“小娘子在哪里?”陈干娘道:“在东阁儿里坐着哩。”吴秀才走到窗外,用舌尖舐破窗眼儿,喝声采说:“她不是人!”
  陈干娘说,如何不是人?吴秀才说:分明是天上的仙女。原来,那李乐娘长得:“水剪双眸,花生丹脸,云鬓轻梳蝉翼,蛾眉淡拂春山;朱唇缀一颗夭桃,皓齿排两行碎玉。意态自然,迥出伦辈,有如织女下瑶台,浑似嫦娥离月殿。”吴秀才都看呆了。
  吴秀才当下就插了钗,定下亲事。过了几天,便将小娘子娶过门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宋朝人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一定就是“包办婚姻”,而是说,他们缔结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在定亲之前,男女双方还要见面相亲,相互中意则“插钗”,不中意则赔礼道歉,一拍两散。
  这一相亲的习俗,一直沿习至近代。清代蒲松龄(对,就是那个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整理的“聊斋俚曲”《琴瑟乐》,便是对清代山东淄博一带相亲婚俗的生动展示。我们来看看:
  “园里采花,园里采花,忽见媒婆到俺家。这场暗喜欢,倒有天来大。爹正在家,娘正在家。若是门户对的好人家,祷告好爹娘,发了庚帖罢。”说的是媒人登门提亲来了。
  亲事初步说定之后,便是相亲的程序:“媒人又来了,媒人又来了,说是婆婆要瞧瞧,明天大饭时,候着他来到。故意心焦,故意心焦,人生面不熟,是待怎么着?嫂子来劝我,我仔偷眼笑。”说的是媒人说亲之后,男方家长前来相亲。
  相亲之日,“准新娘”很是激动:“婆婆来相,婆婆来相,慌忙换上新衣裳。本等心里喜,装作羞模样。站立中堂,站立中堂,低着头儿偷眼望,看见老人家,倒也喜欢像。丢丢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门拉住手,想是心里看中了,怎么仔管咧着口?头上脚下细端详,我也偷眼瞅一瞅。槽头买马看母子,婆婆的模样倒不丑。”
  跟着“未来婆婆”而来的还有“准新郎”,两个年轻男女也相互偷偷打量:“那人装娇,那人装娇,往我门前走几遭。慌得小厮们,连把姑夫叫。他也偷瞧,我也偷瞧:模样俊雅好丰标,与奴正相当,一对美年少。”看来双方都对上了眼。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家乡一带还保留着一种古朴的相亲习俗。假设某男家委托媒人说亲,媒人说合某女家,接下来,媒人会带着男方,带了礼品拜访女方家。这时,出来接待客人的是女方家长,被说合的那位女孩子是不出面的,但她会躲在闺房内,偷偷打量男方的谈吐举止。如果她对男方有意,便会走出来给男方倒茶。如果不满意,就一直躺着不出来。女孩子一走出来倒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知道这门亲事有戏了。
  坦率地说,我觉得这样的相亲方式,有一种含蓄之美。
其他文献
常言道“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老板的套路”。身为职场人,每天都无法避免会和上司/领导/老板打交道,这群人掌控着你的工资甚至职业发展未来,真的让人又爱又很了。在职场上,一个好上司能让你快速发展,让你不断进步,然而能不能在职业生涯遇到好上司,就全看你的人品了。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的幸运儿:在某个瞬间你会觉得“职场上还是有好领导的”?  “我的导师能在我一堆缺点之中发现我的优点。”  Steve  男 外资
中餐厅第三季的拍摄地陶尔米纳小镇,看得见火山的网红小小镇。宇宙博主Chiara Ferragni结婚的西西里巴洛克小镇Noto。  说“旅行是我的终极信仰”一点都不过分,没事刷刷新航线的机票,查查特价酒店,看看达人们去了哪些有意思的好地方,就约等于自己也准备去度假了。眼看国庆马上就到,很快又是圣诞节、元旦和春节假期,不妨参照这个思路,琢磨一些新鲜玩法,让大概率拥挤的公众假期一秒脱俗起来。跟着新航线
@飞飞:为什么我还觉得马航MH370失事是两年前的事?其实已经过了四年了。  小南: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残酷,那就是因为你老了。  慕尼黑大学的心理学家惠特曼(Marc Wittmann)和兰霍夫(Sandra Lenhoff)在2005年问卷调查了499个年龄在14-94岁之间的人,询问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感受,程度从“非常慢”到“非常快”不等。他们发现,对于较短一段时间,比如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不
全民炸鸡和啤酒  韩国人下班后喜欢在炸鸡啤酒店点上一份原味炸鸡和CASS啤酒闲话家常,最近的聊天话题多了同样喜欢炸鸡啤酒的千颂伊能否最终和都敏俊教授在一起,还有中国人对宫保鸡丁的爱怎么转移到了这种典型的韩国夜宵小吃上。  韩国SBS电视台近期热播的水木剧(周三周四晚播出称为水木剧)《来自星星的你》最近红遍亚洲,剧中女主角千颂伊的一句“初雪天,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掀起了各国剧迷对“炸鸡啤酒文化”
站着吃饭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西南联大校友)说:  當时西南联大,我们吃饭是在学校里。那食堂非常简单,没有椅子也没有板凳,是站着吃饭。有好多桌子,每一张桌子围着八个人,都是站着吃。饭是拿一个大桶,从厨房挑过来。因为饭桶很大,又是很多人吃。很快,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基础性原理,就是你第一碗饭去盛的时候,你不能盛得太满,要盛得半满。你赶快吃,吃完了以后去盛第二碗,就可能盛得很满。假如你第一碗盛得比较满
南都周刊:你每周会扮演塑胶小姐多久?穿戴塑胶小姐行头的过程是怎样的?  P:我会尽可能多地去扮演塑胶小姐这个角色,以确保一个持续的公众形象。Pandemonia是一个成品,无需化妆,所以不需要花费太久时间穿戴。倒是每次扮演结束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整理行头。  南都周刊:作为一名男性,长期穿高跟鞋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P: 穿高跟鞋改变了我的姿态,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态度。  南都周刊:你受到过例如“
淘“气” SUNNYLIFE仙人掌充气床  “植物之力”是食品界的热词,也成为饰品界的网红。一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仙人掌,代表着清新、活力和热情—据说正是由于它长得像一只巨手。所以有了仙人掌的中文名。如今把这个热情之物扔到水上,这个水上的萌物将会带来一大波吸引力吧。  CNY 620卷物 Sling Beverage Cooler吊索饮料冷却器  这个看上去像瑜伽垫的卷轴,既不是画作也并非钓鱼用具,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故事发生在距今91年的1926年的英国,源自于老舍先生早年的旅英生活,是老舍亲历了中西方文明的剧烈碰撞后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这部作品不是简单地描写华人域外生活的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强烈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  话剧《二马》的主人翁老马上过洋学堂,还入了洋教,却始终胸怀
在有些人看来,  他們精力过人,总能开疆拓土开创新的职业领域;  在另一些人看来,  他们朝三暮四,什么都会点儿,却什么都不精;  斜杠人士的生活,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但他们的每一次跨界,都在向画地为牢的保守派们表明:  我希望将一年活成365天,  而不是将一天重复365次。
截至2018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302.66万,与10年前的数据相比,几乎翻了一番。除了新生生命的降临,每天都有来自夭南海北的人,踏足深圳,成为“深圳人”。他们都是这座城市更新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也是身置其中的被影响者。千万身家的村民不稀罕  在村民王林的眼里,大冲村旧改后环境变好了、小区更安全了,但村民关系却疏远了。“有些村民分到的房子多,变有钱了。联系就少了,村民之间的关系不像以前一样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