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科技需求研究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厘清农业科技需求是开展科技创新、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315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梳理了农户农业技术成果采用现状,分析了农户农业技术需求程度、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总体的科技需求结构、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心理顾虑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意愿方式等,探讨了农户农业科技需求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对分散化的个体需求进行甄别和筛选,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和经营性农技服务部门的作用,促进成果转化要素与农业生产要素结合,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需求;农户视角;对策建议;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431-0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水平逐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农业生产。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1],全国粮食平均单产达到5 377.5 kg/hm2,粮食总产量达6.02亿t,实现连续10年增产[2]。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引导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3]。在取得重要进步的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4]。“农业科技最后一千米”仍是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难题,从源头梳理和对接农业科技需求,成为研究和解决科技成果入户难的重要选题。本研究选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居全国前列的江苏省作为代表性区域,以农户作为代表性群体,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农户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现状,研究了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意愿、特点、影响因素,以期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统计样本描述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对江苏省种植业、养殖业农户的问卷调查。问卷刊载于《江苏农业科技报》,通过该报征订系统随机寄送至江苏省农户,采取有奖填制问卷的方式回收。共回收问卷359份,获得有效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为88%。其中,苏北地区(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农户样本量共211个,占总样本的67%;苏中地区(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的农户样本量共80个,占样本总数的25%;还有少量样本来自苏南地区。这与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农业主产区的区位特点相吻合;而苏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特点,对农业科技需求的强度相对较低。
  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样本农户的性别分布以男性为主,有289人,占样本总数的92%;在年龄分布上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其中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的样本分别为112、100、37个,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6%、32%、12%,合计占样本总量的79%(表1),验证了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判断;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受访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及以上水平(表2),这与其他调查结果有较大不同,原因可能是选择征订报刊以获取相关信息的农户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职业分布上,普通农户、农技人员、种养大户、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22%、10%、8%、8%、7%(表3),这表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已催生出一批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以职业农民、农技人员等为代表的农业服务群体。
  在家庭经营与收入特征上,样本农户家庭平均耕地经营规模达1.87 hm2;经营用地来源中,家庭承包、租地、转包、代他人耕种、土地入股等样本的比例分别为55%、34%、3%、7%、1%,可见以租地为代表的土地流转形式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程度;在经营主业中,以粮油种植、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农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占样本总数的95%以上;在生产方式上,以露天种植、传统养殖和工厂化相结合等为主,而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发酵床养殖等方式的样本数量较少,原因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成本高、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普通农户的承受能力有限;在收入分布上,样本农户年均总收入的中位数为6.25万元,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的中位数为3.02万元,非农务工收入的中位数为3.23万元(表4),可见外出務工收入已成为农户家庭第一收入来源。
  2 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现状
  2.1 农业技术与信息获取渠道
  调查显示,农户种子、种苗的购买渠道以农贸门市、农技站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7%、31%;在传统自留种基础上,通过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示范获得品种也成为农户种子种苗购买的重要渠道,占样本总量的17%(表5)。在种植、养殖技术方面,农技部门建议、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指导和农资商指导等外部渠道已成为获取种植、养殖技术的重要来源,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0%、26%、24%(表6)。
  2.2 种植业品种使用情况
  对种植业品种使用情况的统计显示,样本农户水稻种植品种以连粳系列、武运梗系列、淮稻系列、南粳系列、两优系列为主,小麦种植品种以扬麦系列、淮麦系列、宁麦系列、郑麦系列、烟农系列为主,玉米种植品种以苏玉系列为主。这些品种都是近年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创造、中试熟化的优良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综合性能。
  2.3 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情况
  调查显示,60%的农户在近2年中经常更新种植或养殖品种,49%的农户经常尝试新颖和高效的生产技术,15%的农户经常更新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12%的农户经常使用新的种植和养殖装备、设备,有10%的农户较少采用新科技(表7)。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样本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经营特征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从农户的技术采用现状来看,农户的技术与信息获取渠道较为正规,对农业科技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乐于接受农业科研单位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在品种和技术的采用上比较理性,倾向于选择高产、稳产、省工省时的品种和技术。同时,为减少农业技术使用的创新型风险,仍有部分农户选择依靠传统经验而非现代科技从事农业生产。
  从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来看,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强度普遍较高。在需求内容上,农户科技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上与其从事的生产经营领域和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相对应。其中,农户对品种、技术的性状需求主要集中在高产、抗病、缩短生长周期上,对种养设备、农药、兽药的性状需求主要集中在价格便宜、实用性强、见效快上,这说明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多样但不多元,主要停留在解决实际问题、减少投资成本、快速获得收益上,也体现了农户技术需求的短期性、时效性。在需求结构上,农户科技需求呈现出层次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产前、产中环节,而对加工、保鲜、储运等产后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此外,随着农业环境管控的加強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等公益性较强的技术表现出一定诉求,体现出科技和政策环境的协同效应。在需求风险规避上,农户主要规避不成熟、不适应、投资大、难度高的品种和技术,这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知识背景相吻合。在需求对接方式上,农户更倾向于免费、低成本、直观、简单易学的科技推广方式。
  4.2 相关建议
  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上,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创新价值导向,围绕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和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开展科技创新。
  在农业科技创新内容上,对分散化的个体需求进行甄别和筛选。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从“单维”目标向“保安全、提效益、促增收、调结构、稳生态”多维目标体系转变[5]的新形势,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遴选科研课题,避免农业科技创新的短期效应和时滞效应。对于商业性较强的新品种、新产品研究,加强与相关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接联合,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对于农业废弃物处理等公益性、正外部性较强的技术问题,在进行基础性、应用性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加强配套政策的决策咨询研究。
  在农业科技供给渠道上,要整合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和经营性农技服务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多元化模式[6],对于种子、种苗等一般性农用物质,可依托基层农业推广主体和市场主体组织提供,对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种植、养殖技术,除依靠农技人员、专业人员指导外还可依靠社会服务力量组织提供。
  在农业科技供给方式上,要促进成果转化要素与农业生产要素有效配置[7],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作用[8],将种植、养殖技术与病虫害防控技术、产后处理技术等集成打包,实施全程服务。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点,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加强农民培训,面对面开展技术服务。重视和加强创新成果的熟化、示范、展示,缩小成果转化半径,降低生产经营主体采用科技成果的心理顾虑。
  在农业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上,建立以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科技创新工作来源生产、服务生产、引领生产。
  参考文献:
  [1]科技部.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EB/OL].[2014-01-0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09/c_118905129.htm.
  [2]佟登青. 粮食产量十年增,农业发展仍面临挑战[N]. 中国产经新闻报,2013-12-11.
  [3]岳福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4]余靖静,王 政.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四成左右[EB/OL][2015-01-28].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08/c_111153743.htm.
  [5]马 丽,贾 利. 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维度分析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399-402.
  [6]时允昌,何 津,王德海. 世界农业推广体制模式的类型、发展趋势及启示[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14-18.
  [7]辛翔飞,王济民.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74-76,80.
  [8]罗兵前,刘 钦,张 锋,等. 建设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对策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412-414.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方法,在DNA分子水平上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化性的71个柞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从1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8条可稳定扩增条带的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92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扩增带数的29%;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简称UPGMA)聚类法对试验结果进行
摘要: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采用盆栽育苗试验、MS半固体培养基育苗试验以及田间试验,验证东北寒地水稻根际促生菌对水稻生长的促生效果。应用9株水稻根际促生菌,研究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9株根际促生菌可以在土壤中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其中Bacillus aryabhattai(LZP01)、Bacillus pumilus(
摘要:以人類活动强烈和生态脆弱的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生态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来定量评价地理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北部湾经济区植被覆盖从东往西呈高-低-高分布,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随纬度的增加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地级市的植被覆盖波动差异明显,以波动较小为主;植被覆盖改善的面积大于
摘要:针对玉米秸秆还田后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连续3年增施秸秆腐熟剂的定位试验,以秸秆不还田、不施任何肥料为对照,同时设置拔节期追施氮肥和增施精制有机肥处理。通过连续3年的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增施秸秆腐熟剂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叶龄,促进小麦次生根的生长,提高小麦单株成穗数、千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收获指数,从而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關键词:秸秆还田;秸秆腐熟剂;小麦;群体;个体;产量  中图分类
摘要: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特征与研究热点进行归纳和分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共词聚类法,借助R语言编程工具,针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文献,分别从时间分布、核心作者、来源期刊、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研究更关注农业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等,而国际研究更关注与农业生产和管理
摘要: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丘陵山区64个行政村所属155个自然村农村宅基地闲置及低效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取相关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主导因素识别。结果表明,太谷县丘陵山区宅基地闲置及低效利用程度与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人均收入、距县中心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人均耕地面积、距主干道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人口流失严重是造成宅基地闲置及低效的主要因素;人均
摘要:嫩度是肉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改善肉品嫩度一直是肉品科学的研究重点。根据近年来国内外肉品嫩化的研究情况,围绕超声波嫩化肉品的原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嫩化肉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探究肉品嫩化机理,进一步提高肉品品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肉品嫩化;超声波;空化效应;原理;影响因素;肌原纤维蛋白   中图分类号: TS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
摘要:为了解不同产地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种子的生物学特性,以6个产地的喜树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种子的长度、宽度、厚度、千粒质量、发芽率、可溶性糖含量、喜树碱的含量等种子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喜树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喜树种子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变幅分别为19.69~24.20、5.37~6.82、3.09~3.67 mm;种子千粒质量的变幅为28
摘要:为了研究甜菊β-葡萄糖苷酶在甜菊糖苷降解代谢中的作用,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和分光光度计法对甜菊糖苷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同步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甜菊品种中具有高甜菊苷(stevioside,简称St)含量的中山5号、大叶1号具有较高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中山5号开花期植株的不同器官中,
摘要: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彩色马蹄莲Parfait(Pr)及其秋水仙素诱导的四倍体(Pr-d)和20、40、60 Gy 60Co γ射线辐射诱变后代(Pr-1、Pr-2和Pr-4)分子水平的变异进行研究。从40个寡聚核苷酸引物种筛选出14个合适的引物进行扩增,5个样品共扩增出位点90个,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9个,多态性位点的比率为43.33%。此外,还观察到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