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对民族和国家拥有更多的理解和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爱国情怀是每一个初中生都应该具备的,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拥有爱国情怀的优秀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爱国情怀的培养目标,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优秀文化和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120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爱国情操开始和结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传递爱国情感
初中生处于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他们即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教师要在历史案例教学中应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中同样蕴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内涵是学生时代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历史故事与人物图片来传承民族精神内涵与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与记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教师要借助多媒体与互联网来搜集相关的文字材料、影像材料等内容,运用这些资料作为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朗读具体内容,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引导他们站在历史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使得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激发。同时,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课外实践课程来为学生播放爱国类题材电影,如《战狼》,加强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柱地位。可见,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来讲解历史故事与播放爱国电影,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主题教学,彰显爱国情怀教育
历史主题是控制课堂的意图,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不同的专题,但是其中的核心教育思想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拥有更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了突出不同主题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爱国情怀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赋予教学内容更多的灵魂。比如,在学习岳家军抗金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突出抗金的教育主题。从热爱国家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意识到保卫国家的重要性,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同时,通过专题教学的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外交流的重要性和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当有外敌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主权,誓死捍卫祖国的统一和完整。
三、通过实践活动升华爱国情怀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主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感知历史,感悟爱国情怀,如此认可国家的历史,深化对国家的情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大力提倡学生参与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自己体验,深化对历史的学习。
比如,教师在完成“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学校现实情况进行主题实践教学。学校附近如有烈士陵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陵园进行参观,让他们对革命先烈致敬,完成革命传承。实践活动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静下心来,亲自动手查找资料,动手操作,搜集相关资料,事必亲力亲为,才能够得到最真實的体验。
又如,教师在完成“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的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为学生实施课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利用相关途径查找自己所处环境近40年来的巨大转变,并将之整理为调查报告。学生在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更为深刻地体会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感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获得的巨大成就,继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信心,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回顾近代史,渗透爱国情怀
中国近代史堪称是一本屈辱史、血泪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成为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人民也就此展开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在近代化探索中,中国先进人士先后踏上洋务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道路,他们代表着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不同派别积极进行变革,但是都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在完成近代史教学后,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来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并让各小组进行分享。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强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来报效祖国,使得他们的爱国精神得到增强。同时,在进行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爱国情怀基地参观活动来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剪辑并制作微课视频来作为课堂导入,使得学生爱国热情得到激发,也能够营造浓厚的历史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可将影片《鸦片战争》部分片段剪辑到微视频中,借助林则徐勇于面对国家危难、忽视个人利益的景象,带给学生视觉冲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意志与决心。教师再剪辑影片《辛亥革命》片段来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发现中国仁人志士为改变当时的中国所做的努力,并为学生布置思考作业:“大家想一想,身为初中生的你们应该如何爱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并结合史料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和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丽霞.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C]..教师教育论坛(第二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32-333.
[2]秦丽璇.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C]..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65-66.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255200)
关键词: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120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爱国情操开始和结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传递爱国情感
初中生处于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他们即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教师要在历史案例教学中应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中同样蕴含了丰富而深厚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内涵是学生时代的宝贵财富。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历史故事与人物图片来传承民族精神内涵与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与记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教师要借助多媒体与互联网来搜集相关的文字材料、影像材料等内容,运用这些资料作为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朗读具体内容,为学生创设历史情景。引导他们站在历史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使得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激发。同时,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课外实践课程来为学生播放爱国类题材电影,如《战狼》,加强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柱地位。可见,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来讲解历史故事与播放爱国电影,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主题教学,彰显爱国情怀教育
历史主题是控制课堂的意图,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很多不同的专题,但是其中的核心教育思想都离不开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拥有更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了突出不同主题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爱国情怀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赋予教学内容更多的灵魂。比如,在学习岳家军抗金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突出抗金的教育主题。从热爱国家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意识到保卫国家的重要性,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同时,通过专题教学的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外交流的重要性和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当有外敌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主权,誓死捍卫祖国的统一和完整。
三、通过实践活动升华爱国情怀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主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感知历史,感悟爱国情怀,如此认可国家的历史,深化对国家的情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大力提倡学生参与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自己体验,深化对历史的学习。
比如,教师在完成“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学校现实情况进行主题实践教学。学校附近如有烈士陵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陵园进行参观,让他们对革命先烈致敬,完成革命传承。实践活动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静下心来,亲自动手查找资料,动手操作,搜集相关资料,事必亲力亲为,才能够得到最真實的体验。
又如,教师在完成“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的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为学生实施课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利用相关途径查找自己所处环境近40年来的巨大转变,并将之整理为调查报告。学生在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更为深刻地体会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感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获得的巨大成就,继而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信心,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回顾近代史,渗透爱国情怀
中国近代史堪称是一本屈辱史、血泪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成为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人民也就此展开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在近代化探索中,中国先进人士先后踏上洋务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道路,他们代表着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不同派别积极进行变革,但是都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在完成近代史教学后,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来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并让各小组进行分享。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强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来报效祖国,使得他们的爱国精神得到增强。同时,在进行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爱国情怀基地参观活动来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剪辑并制作微课视频来作为课堂导入,使得学生爱国热情得到激发,也能够营造浓厚的历史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可将影片《鸦片战争》部分片段剪辑到微视频中,借助林则徐勇于面对国家危难、忽视个人利益的景象,带给学生视觉冲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意志与决心。教师再剪辑影片《辛亥革命》片段来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发现中国仁人志士为改变当时的中国所做的努力,并为学生布置思考作业:“大家想一想,身为初中生的你们应该如何爱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并结合史料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和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丽霞.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C]..教师教育论坛(第二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32-333.
[2]秦丽璇.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C]..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65-66.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25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