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听课的目的,听课过程关注点的量化表格的设计和实施,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并通过评课对课堂做出评价和改进意见,有效达到授课教师和评课教师的共赢。
关键词:听课;评课;提升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17-01
听课是常规教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主要以常态课、随堂课为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没有预设,在课堂观察中缺乏有针对性地关注点,在评课中也是想到哪儿说哪儿。因此失去了很好的相互提升的机会。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听课呢?对于新教师而言,听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模仿和吸收;对于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而言,听课是为了课堂观察。什么是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作为专业发展的要求,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相关的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有效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听课呢?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听课前最好与上课教师有所交流,了解本节课的课型、主要内容,上节课的进度,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大致状况等,这样使听课者做到心中有数。
二、听课关注点要区别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堂。听课教师的关注点要有所区别。我们在听课时,要根据课型及目的有针对性设置关注点,对于新授课,主要关注:①突破新概念和规律的情境设置的适切性;②学生在课堂中对新概念、规律理解掌握的程度,这就要关注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例如学生表情、学生兴奋度、情绪状态、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课堂反馈情况等。对于实验探究课,我们主要关注下列几个方面: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和操作→验证假设→得到结论的探究过程;②学生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对产生误差原因的分析;③教师对实验课堂的开放性,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习题讲评课的关注点:①一份练习的针对性,深度和广度与学生原有基础的适切性;②学生在练习中体现的思维障碍点及其形成原因;③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对解决思维障碍点的适切性,教师有无后续的巩固措施;④特别在高三复习的习题讲评课中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处理问题的思想等等。复习课要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设置关注点。
三、课后评议要有针对性
在课后的评课中,对授课教师提出如下建议:①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但在学生没有形成对动能定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就直接解决多过程的问题是否妥当?②学生在板演课本例题时基本都用牛顿定律来解,因为本题的运动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是否考虑用曲线运动来做例题,可以更好的体现动能定理的优越性?如何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③学生在处理多过程和多个研究对象时,困难较大,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受力分析、运动过程的分析思路,教师是否要时刻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解题思路。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是一堂学生实验课。通过课前我们了解到,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已经设计完成了实验方案。对课堂的记录主要以录像为主,同时也使用了实验课的常用量化表。
在课后的评课中,根据录像,结合量化表,有的放矢的与任课教师交流。
量化表可以形象直观的体现课堂中的关注点,也使评课更有针对性和逻辑性。量化表的形式和内容是变化的,要体现教学目标是否落到实处,学生的掌握情况究竟如何。但就个人而言,听课时能关注的点毕竟有限,例如上述例子主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那么其他方面呢?例如,就教学环节方面的逻辑关系如何,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呈现有哪些方面,呈现的时间、效果是否恰当;与学生对话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有突发环节时教师处理的适切性等等问题。所以,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①准备好适应各种课型的量化表;②教研组老师分工合作,每人重点关注几个点并纪录,或者连续听一位教师的课,每次有不同的关注点。③可以根据预设,在课后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堂效果的量化调察,其数据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详细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课堂,发现薄弱环节并一起寻求改善的方法和途径,而听课教师通过制作量化表,等于间接备课和审视自己的课堂,是授课者和听课者双方的共赢。所以评课活动中要坦诚相见,为了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
关键词:听课;评课;提升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17-01
听课是常规教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相互听课主要以常态课、随堂课为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没有预设,在课堂观察中缺乏有针对性地关注点,在评课中也是想到哪儿说哪儿。因此失去了很好的相互提升的机会。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听课呢?对于新教师而言,听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模仿和吸收;对于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而言,听课是为了课堂观察。什么是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作为专业发展的要求,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相关的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有效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听课呢?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听课前最好与上课教师有所交流,了解本节课的课型、主要内容,上节课的进度,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大致状况等,这样使听课者做到心中有数。
二、听课关注点要区别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堂。听课教师的关注点要有所区别。我们在听课时,要根据课型及目的有针对性设置关注点,对于新授课,主要关注:①突破新概念和规律的情境设置的适切性;②学生在课堂中对新概念、规律理解掌握的程度,这就要关注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例如学生表情、学生兴奋度、情绪状态、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课堂反馈情况等。对于实验探究课,我们主要关注下列几个方面: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是否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和操作→验证假设→得到结论的探究过程;②学生设计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对产生误差原因的分析;③教师对实验课堂的开放性,能否真正体现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引导作用。对于习题讲评课的关注点:①一份练习的针对性,深度和广度与学生原有基础的适切性;②学生在练习中体现的思维障碍点及其形成原因;③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对解决思维障碍点的适切性,教师有无后续的巩固措施;④特别在高三复习的习题讲评课中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处理问题的思想等等。复习课要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设置关注点。
三、课后评议要有针对性
在课后的评课中,对授课教师提出如下建议:①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但在学生没有形成对动能定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就直接解决多过程的问题是否妥当?②学生在板演课本例题时基本都用牛顿定律来解,因为本题的运动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是否考虑用曲线运动来做例题,可以更好的体现动能定理的优越性?如何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③学生在处理多过程和多个研究对象时,困难较大,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受力分析、运动过程的分析思路,教师是否要时刻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解题思路。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是一堂学生实验课。通过课前我们了解到,学生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已经设计完成了实验方案。对课堂的记录主要以录像为主,同时也使用了实验课的常用量化表。
在课后的评课中,根据录像,结合量化表,有的放矢的与任课教师交流。
量化表可以形象直观的体现课堂中的关注点,也使评课更有针对性和逻辑性。量化表的形式和内容是变化的,要体现教学目标是否落到实处,学生的掌握情况究竟如何。但就个人而言,听课时能关注的点毕竟有限,例如上述例子主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那么其他方面呢?例如,就教学环节方面的逻辑关系如何,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呈现有哪些方面,呈现的时间、效果是否恰当;与学生对话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有突发环节时教师处理的适切性等等问题。所以,听课时要做到以下几个环节:①准备好适应各种课型的量化表;②教研组老师分工合作,每人重点关注几个点并纪录,或者连续听一位教师的课,每次有不同的关注点。③可以根据预设,在课后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堂效果的量化调察,其数据是最具有参考价值的。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详细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课堂,发现薄弱环节并一起寻求改善的方法和途径,而听课教师通过制作量化表,等于间接备课和审视自己的课堂,是授课者和听课者双方的共赢。所以评课活动中要坦诚相见,为了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