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Qbasic是一门编程语言,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由此而缺乏学习兴趣。本文就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原因;措施;教学方法
Qbasic是一门编程语言,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认为最难学的一门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编程语言很神秘、难掌握,从刚开始的担心学不好逐渐发展到不喜欢这门课。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调查,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的基础差。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大部分学生理科较差,而学习Qbasic语言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中考数学成绩不及格,甚至得分是个位数。因此对数理逻辑他们几乎有一种本能上的畏惧情绪。
(2)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差。他们对最基本的语法、格式、阅读程序掌握较好,但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编程题。他们对老师所讲内容、例题按部就班能听懂,但一到他们自己做的时候,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出现一做就错的现象。多数同学的作业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顺利完成,离开老师就不知从何下手。
(3)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兴趣。由于该门课理论性强,比较枯燥乏味,造成部分学生不注重参与、不注意听讲,更害怕老师的提问,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不够,尤其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维的方法,学生只是一味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有些老师讲的太多、练的少,学生基础不扎实。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3)有的老师上课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以自己为中心,自我陶醉,不问学生是否能接受,而是一味埋怨学生的素质差。
(4)缺乏上机训练。有些教师在教这门课时,基本上是不进行上机训练的。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却不会灵活运用,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改进措施
(1)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差距,把好、中、差的学生分成一个合作小组,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能把书上最基本的语句、语法格式掌握住,并反复巩固书上最基本的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2)课堂上改进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有的老师说,我讲学生都不一定能听懂,让他先自学能懂吗?其实不然,学生被动与主动学习的区别,就是老师是否把学生当做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学习就是先学后教。民主式教学,教师要少讲,精讲一些例子,多讲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使用Let语句交换两个变量的值时,我先不讲要引入一个中间变量T,而是先拿出两个杯子A、B,分别装满沙子和土,让学生思考如何交换A、B两个杯子的沙子和土。学生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要用第三个杯子。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然后还原成语句:LetT=A:A=B:B=T,从而为学习Swap语句作好了铺垫。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打牢基础。对于不会的知识,也不要反复去讲,在小组中让学生给学生讲,重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我发现,学生给学生讲,有时比老师讲的效果要好。
(3)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做到学生能讲的,我们不讲,学生能做的,我们不做。在讲起泡法排序的例子时,我并不先讲起泡法的思想与算法,而是让学生先思考体育课是如何按高矮排队的?学生们很活跃,纷纷发言,学生人人都会做这件事。再由这个生活中排队事例的做法,还原到我所讲的起泡法排序,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讲的效果比直接讲起泡法的思想与算法,学生接受的要快。印象要深刻,理解得透彻。“给”永远只能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从事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促学,以教导学,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使他们在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形成过硬的能力。
(4)分阶段分目标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基础题上进一步增设提高题,让学生去练习,逐步培养解题思路与解题能力。学生掌握了算法,有了思路就能去解决问题,就不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了。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提高:①加强变式训练。所谓变式训练是指在常规练习的基础上有所变化的练习,它的特点是“变化”,通过变式训练能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技能,可以适应有更多变化的新情境。练习做得单一缺乏变化,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少实际效果。例如,用For循环语句求1 2 3 … 99 100的和时,我们可根据此题做一些变式训练:12 22 32 … 992 1002和-1-2 3-4 … 99-100。②进行总结与归纳。归纳和总结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归纳和总结而形成的概括性技能便于指导解决那些具体的、富有变化的问题,达到以概括应多变。许多学生学习很刻苦,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效果不明显,算得上是“事倍功半”,原因可能是忽视了变式练习,忽视了归纳和总结。
(5)加强学生上机训练。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时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上机练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语句的严谨性,直接感受到程序运行的结果。對于输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更正,从而完善整个语句结构。对比较长的程序,我们应该按程序的模块化结构来分析。许多学生一看程序非常长就放弃了,不敢去做,实际上真正要处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段程序,我们只要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就可以完成了。通过上机训练也能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握住程序的整体结构。
(6)创设和谐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每次上课前我都提前进入课堂,利用上课前的1至2分钟与学生交流、沟通,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我,喜欢Qbasic这门课,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
综上所述,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地改进、提高,学生会逐步消除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提高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原因;措施;教学方法
Qbasic是一门编程语言,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认为最难学的一门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编程语言很神秘、难掌握,从刚开始的担心学不好逐渐发展到不喜欢这门课。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调查,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的基础差。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差,大部分学生理科较差,而学习Qbasic语言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中考数学成绩不及格,甚至得分是个位数。因此对数理逻辑他们几乎有一种本能上的畏惧情绪。
(2)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差。他们对最基本的语法、格式、阅读程序掌握较好,但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编程题。他们对老师所讲内容、例题按部就班能听懂,但一到他们自己做的时候,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出现一做就错的现象。多数同学的作业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顺利完成,离开老师就不知从何下手。
(3)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兴趣。由于该门课理论性强,比较枯燥乏味,造成部分学生不注重参与、不注意听讲,更害怕老师的提问,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不够,尤其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维的方法,学生只是一味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有些老师讲的太多、练的少,学生基础不扎实。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3)有的老师上课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以自己为中心,自我陶醉,不问学生是否能接受,而是一味埋怨学生的素质差。
(4)缺乏上机训练。有些教师在教这门课时,基本上是不进行上机训练的。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却不会灵活运用,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改进措施
(1)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差距,把好、中、差的学生分成一个合作小组,实行分层次教学。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能把书上最基本的语句、语法格式掌握住,并反复巩固书上最基本的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2)课堂上改进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有的老师说,我讲学生都不一定能听懂,让他先自学能懂吗?其实不然,学生被动与主动学习的区别,就是老师是否把学生当做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学习就是先学后教。民主式教学,教师要少讲,精讲一些例子,多讲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使用Let语句交换两个变量的值时,我先不讲要引入一个中间变量T,而是先拿出两个杯子A、B,分别装满沙子和土,让学生思考如何交换A、B两个杯子的沙子和土。学生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要用第三个杯子。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然后还原成语句:LetT=A:A=B:B=T,从而为学习Swap语句作好了铺垫。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打牢基础。对于不会的知识,也不要反复去讲,在小组中让学生给学生讲,重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我发现,学生给学生讲,有时比老师讲的效果要好。
(3)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做到学生能讲的,我们不讲,学生能做的,我们不做。在讲起泡法排序的例子时,我并不先讲起泡法的思想与算法,而是让学生先思考体育课是如何按高矮排队的?学生们很活跃,纷纷发言,学生人人都会做这件事。再由这个生活中排队事例的做法,还原到我所讲的起泡法排序,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讲的效果比直接讲起泡法的思想与算法,学生接受的要快。印象要深刻,理解得透彻。“给”永远只能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从事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促学,以教导学,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使他们在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形成过硬的能力。
(4)分阶段分目标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基础题上进一步增设提高题,让学生去练习,逐步培养解题思路与解题能力。学生掌握了算法,有了思路就能去解决问题,就不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了。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提高:①加强变式训练。所谓变式训练是指在常规练习的基础上有所变化的练习,它的特点是“变化”,通过变式训练能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技能,可以适应有更多变化的新情境。练习做得单一缺乏变化,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少实际效果。例如,用For循环语句求1 2 3 … 99 100的和时,我们可根据此题做一些变式训练:12 22 32 … 992 1002和-1-2 3-4 … 99-100。②进行总结与归纳。归纳和总结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归纳和总结而形成的概括性技能便于指导解决那些具体的、富有变化的问题,达到以概括应多变。许多学生学习很刻苦,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效果不明显,算得上是“事倍功半”,原因可能是忽视了变式练习,忽视了归纳和总结。
(5)加强学生上机训练。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时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上机练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语句的严谨性,直接感受到程序运行的结果。對于输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更正,从而完善整个语句结构。对比较长的程序,我们应该按程序的模块化结构来分析。许多学生一看程序非常长就放弃了,不敢去做,实际上真正要处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段程序,我们只要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就可以完成了。通过上机训练也能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握住程序的整体结构。
(6)创设和谐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每次上课前我都提前进入课堂,利用上课前的1至2分钟与学生交流、沟通,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我,喜欢Qbasic这门课,消除学生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
综上所述,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不断地改进、提高,学生会逐步消除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提高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