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编先说:国学是这个国度所有传统学说、传统文化的总和。中华文化历来被学人视为大熔炉,西来的佛法教义,经过若干世纪的传承,也茁壮成长为我们的主流文化。如果仅仅把国学定义为儒家文化,是非常近视非常窄视的。李慎之先生在走访哈佛大学时,询问著名学者、汉学家史华兹教授,最近在研究什么,史答曰:“白莲教。”这个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宗教社团,一直被正统史官视为非主流,选择性忽略,至少在我们看来是这样,没有几个专家学者愿意“屈尊”来发掘白莲教之类的“旁门左道”的历史价值、历史意义。其实,唐宋以降,儒家血统也不那么纯正了,援佛济儒,方使儒学重新发扬光大。正因为多源化的发端,才造就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佛学自两晋以来,一直在皇室和民间大行其道,全方位影响了华夏文明——文学、哲学、建筑、绘画、宗教信仰……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那些把佛法带到东方来的古典高僧的神迹吧。
(接上期)
310年,年近八旬的“贫僧”佛图澄自西域龟兹而来,前往东土传授佛经。他之所以自称“贫僧”,是因为他不像其他西洋高僧那样有着显赫的身世,估计是农二代。一般80岁的耄耋老人家,都寻思着怎么置办棺木准备后事了,但佛图澄有志不在乎年高,秉承为东土战乱人民传经送宝的大悲大愿精神,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拖着老迈之躯,向神秘而遥远的东方迤逦而来。当时的北中国,不是汉家天下,各个少数民族军阀逐鹿中原,捉对厮杀,一个接一个的短命皇帝和短命政府像草台班子一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些数不清的皇帝中,有两个狠角,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直杀得汉族人闻风丧胆,纷纷南逃。二人在混乱的南北朝历史上留下了很血腥很暴力的记录。
两个凶手姓名:石勒石虎;性别:男;民族:羯族;关系:叔侄;国籍:后赵;职务:皇帝。
很不凑巧,佛图澄老先生正好撞进了二石的地盘。
佛图澄不是糊涂僧,在佛法的浸润下,他越老越聪明。高僧决计曲线救人。他先要在石皇帝身边培养一个卧底,于是,高僧锁定了郭黑作为最佳人选。郭黑是石勒的得意大将,有点佛缘,对我佛比较敬重。佛图澄大师见缝插针,溜进郭黑营帐,与郭大将军谈人生,谈理想,谈抱负,当然,最重要的是谈兵法。俗谚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经验丰富,计谋成熟,可以帮助年轻人少走许多弯路。在佛图澄的指点下,郭黑打仗的胜率由60%提高至90%,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个百分点,环比增幅也超过10%。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在国内同行里当上了领头羊。皇帝当然很好奇了,柔声问道:“爱卿呀,恭喜你在短时间内进步神速,你可有什么成功秘诀,讲出来与联分享,意下如何?”郭黑便把佛图澄的佛法智慧和军事能力狠狠地表扬了一番,石勒听得一愣一愣的,便下诏,宣和尚进殿。
老和尚也不心虚,大大方方地踱进了金銮殿。腹有“经书”气自华,佛图澄的庄严宝相令石勒暗暗喝彩。见了皇帝,老和尚也不下跪,因为佛法讲求众生平等,在如来跟前,都不必下跪的,更没理由跪拜人间皇帝。石勒也不以为忤,朗声问道:“大师从西方来,乃传说中的高僧大德,请给朕宣示一下,何谓真正的佛法?”
老和尚暗忖:这厮系麻辣烫——杀人如麻,心狠手辣,火得发烫,须得弄些神通,方镇得住他。于是他拿出道具——乞食的钵盂一只,清水1000克,点燃的香若干。各位观众,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佛图澄大喝一声:“嗡钵啦嘛哩陀哩嘶畦哈,开!”只见盛水的钵盂里凭空生出一朵洁白的莲花,徐徐绽放。瞬间,沁人心脾的花香弥散开来,令现场观众神清气爽,脱胎换骨。
这次宫廷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后,佛图澄演而优则仕,当上了后赵的大国师。虽然二石仍在为自己的江山拼命杀戮,但有了佛图澄的感化和劝诔,他们残暴凶顽的本性还是与日俱减,战俘和人民的日子相对好过多了。由于佛图澄地位显赫,神通广大,法力高深,追随他的粉丝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等著名和尚。
其中的道安大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厘清了佛经目录,制定了清规戒律,为佛教汉化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重量级和尚。恩师佛图澄最终在与时间的交战中败下阵来,以117岁的生命纪录移民西天,一代圣僧,完美谢幕。
花和尚鸠摩罗什是智商最高的洋和尚。他是印度人和龟兹人的混血儿,老爸鸠摩罗炎是印度贵族婆罗门,老妈耄婆是龟兹国国王的妹妹。二人强强联合,生下了血统高贵的罗什。在他童年的时候,妈妈突然受到佛法的感召,要出家为尼。全家人拼命反对,但妈妈抵死抗争,以绝食相威胁。在这场PK大战里,最终妈妈胜出,顺利地当上了一名光荣的比丘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下惨了,小罗什就要失去宝贵的母爱了。还好佛陀释迦牟尼开了个很好的先例——当年我佛29岁出家时,有夫人有儿子,悟道成佛后,夫人和儿子也追随他出家了,由亲人变为了弟子。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小罗什就跟着妈咪一起生活,在寺庙中茁壮成长。
作为一个出家人,贪恋荣华富贵的皇家生活是不妥的。于是,耄婆决定出国修炼,她拖着小罗什来到了遥远的克什米尔,逃离了皇亲国戚的照顾,成了一个托钵行乞四处化缘的真正尼姑。在此期间,小罗什也与我佛结下了深深的善缘,他不但熟读佛经,而且能说会道,在几次辩经大会上力挫群僧,名声大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神童。部分小国领导为了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影响力,出高价聘请罗什去当首席弘法师。但母子俩既已潜心向佛,岂能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引诱!为了学习更为精妙的佛陀大法,他们又回到了祖国龟兹,向一些高僧大德学习大乘经典。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国学101》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那些把佛法带到东方来的古典高僧的神迹吧。
(接上期)
310年,年近八旬的“贫僧”佛图澄自西域龟兹而来,前往东土传授佛经。他之所以自称“贫僧”,是因为他不像其他西洋高僧那样有着显赫的身世,估计是农二代。一般80岁的耄耋老人家,都寻思着怎么置办棺木准备后事了,但佛图澄有志不在乎年高,秉承为东土战乱人民传经送宝的大悲大愿精神,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拖着老迈之躯,向神秘而遥远的东方迤逦而来。当时的北中国,不是汉家天下,各个少数民族军阀逐鹿中原,捉对厮杀,一个接一个的短命皇帝和短命政府像草台班子一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些数不清的皇帝中,有两个狠角,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直杀得汉族人闻风丧胆,纷纷南逃。二人在混乱的南北朝历史上留下了很血腥很暴力的记录。
两个凶手姓名:石勒石虎;性别:男;民族:羯族;关系:叔侄;国籍:后赵;职务:皇帝。
很不凑巧,佛图澄老先生正好撞进了二石的地盘。
佛图澄不是糊涂僧,在佛法的浸润下,他越老越聪明。高僧决计曲线救人。他先要在石皇帝身边培养一个卧底,于是,高僧锁定了郭黑作为最佳人选。郭黑是石勒的得意大将,有点佛缘,对我佛比较敬重。佛图澄大师见缝插针,溜进郭黑营帐,与郭大将军谈人生,谈理想,谈抱负,当然,最重要的是谈兵法。俗谚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经验丰富,计谋成熟,可以帮助年轻人少走许多弯路。在佛图澄的指点下,郭黑打仗的胜率由60%提高至90%,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个百分点,环比增幅也超过10%。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在国内同行里当上了领头羊。皇帝当然很好奇了,柔声问道:“爱卿呀,恭喜你在短时间内进步神速,你可有什么成功秘诀,讲出来与联分享,意下如何?”郭黑便把佛图澄的佛法智慧和军事能力狠狠地表扬了一番,石勒听得一愣一愣的,便下诏,宣和尚进殿。
老和尚也不心虚,大大方方地踱进了金銮殿。腹有“经书”气自华,佛图澄的庄严宝相令石勒暗暗喝彩。见了皇帝,老和尚也不下跪,因为佛法讲求众生平等,在如来跟前,都不必下跪的,更没理由跪拜人间皇帝。石勒也不以为忤,朗声问道:“大师从西方来,乃传说中的高僧大德,请给朕宣示一下,何谓真正的佛法?”
老和尚暗忖:这厮系麻辣烫——杀人如麻,心狠手辣,火得发烫,须得弄些神通,方镇得住他。于是他拿出道具——乞食的钵盂一只,清水1000克,点燃的香若干。各位观众,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佛图澄大喝一声:“嗡钵啦嘛哩陀哩嘶畦哈,开!”只见盛水的钵盂里凭空生出一朵洁白的莲花,徐徐绽放。瞬间,沁人心脾的花香弥散开来,令现场观众神清气爽,脱胎换骨。
这次宫廷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后,佛图澄演而优则仕,当上了后赵的大国师。虽然二石仍在为自己的江山拼命杀戮,但有了佛图澄的感化和劝诔,他们残暴凶顽的本性还是与日俱减,战俘和人民的日子相对好过多了。由于佛图澄地位显赫,神通广大,法力高深,追随他的粉丝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等著名和尚。
其中的道安大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厘清了佛经目录,制定了清规戒律,为佛教汉化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重量级和尚。恩师佛图澄最终在与时间的交战中败下阵来,以117岁的生命纪录移民西天,一代圣僧,完美谢幕。
花和尚鸠摩罗什是智商最高的洋和尚。他是印度人和龟兹人的混血儿,老爸鸠摩罗炎是印度贵族婆罗门,老妈耄婆是龟兹国国王的妹妹。二人强强联合,生下了血统高贵的罗什。在他童年的时候,妈妈突然受到佛法的感召,要出家为尼。全家人拼命反对,但妈妈抵死抗争,以绝食相威胁。在这场PK大战里,最终妈妈胜出,顺利地当上了一名光荣的比丘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下惨了,小罗什就要失去宝贵的母爱了。还好佛陀释迦牟尼开了个很好的先例——当年我佛29岁出家时,有夫人有儿子,悟道成佛后,夫人和儿子也追随他出家了,由亲人变为了弟子。这个模式可以复制。小罗什就跟着妈咪一起生活,在寺庙中茁壮成长。
作为一个出家人,贪恋荣华富贵的皇家生活是不妥的。于是,耄婆决定出国修炼,她拖着小罗什来到了遥远的克什米尔,逃离了皇亲国戚的照顾,成了一个托钵行乞四处化缘的真正尼姑。在此期间,小罗什也与我佛结下了深深的善缘,他不但熟读佛经,而且能说会道,在几次辩经大会上力挫群僧,名声大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神童。部分小国领导为了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影响力,出高价聘请罗什去当首席弘法师。但母子俩既已潜心向佛,岂能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引诱!为了学习更为精妙的佛陀大法,他们又回到了祖国龟兹,向一些高僧大德学习大乘经典。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国学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