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新媒体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多元文化教育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关键词】多元文化;新媒体;素养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元化的发展让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多元文化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使用新媒体新技术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需要我们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的全方面帮助。
一、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基本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媒介素養教育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反对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通过以上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和手机为主的媒体传播方式,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要求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能在信息泛滥、价值多元的环境下,正确解读新媒体、批判地接受新媒体中的相关信息,为自己所用,而不是随波逐流。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通过了解、认知、筛选等手段,能做出理性判断,运用新媒体信息服务自我服务社会的一种素质和修养。
二、多元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关系
重视对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新媒体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对协调好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有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显得尤为重要,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1)新媒体素养需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活动来建构。新媒体素养中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真伪并且判断其价值的能力,需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活动来建构。因为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素养的提升。对大学生来说,了解和认识与本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就能在接受新媒体信息时辨别真伪、去伪存真,批判性地接纳。(2)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新媒体素养的强化和提升。我们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活动来让大学生了解外来文化,有助于扩大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多元文化的知识,从而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把握多种文化的实质,吸取其精髓。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新媒体信息时,就会做到头脑清醒,认真甄别、过滤,不为诱惑所动,从而到达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三、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1.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不全面不深
入。新媒体的文化是鱼目混珠的。它在传播正统文化的同时,也掺杂着平庸的通俗文化,乃至低俗文化、垃圾文化。面对此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认识到新媒体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但还不能充分理解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新媒体对他们自身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但往往忽视新媒体在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的影响。
2.对新媒体的评判能力不足。实质
上,任何媒体都是特定阶级和利益群体表达并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工具,新媒体亦是如此。因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需对新媒体的表象特征和建构能力有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表示支持媒体自由独立而少政府调控,走媒体市场化路线的观念,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并在以后思想教育工作中加以正确引导的。这也说明了,在长期西方文化的渗透下,大学生追从所谓的民主和自由思想有所增加。表现出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较弱,在新媒体的评估判断上能力不够。
3.盲目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MSN、BBS、QQ等平台,给大学生提高了一个广阔的参与平台。然而在新媒体信息的涉猎、传播上处理能力不足,如散布虚假地震消息,引起地区乃至社会的恐慌和不稳定,这在新媒体中表现出较弱的是非判断能力。虽然,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的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但他们中有的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缺乏,为所欲为,将“上网虽自由,发言需谨慎”抛在脑后,没有将新媒体的传播与自己所需相关的信息结合起来,并加以有效利用,出现了一个人较弱的媒体消费能力。
四、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提升途径
1.以多元文化教育为主线,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1)开设多元文化课程,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有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中西方多元文化交际》专业课程外,其他专业学生几乎没有从课题上涉猎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来知晓,这就会导致有误导或误解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受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对大学生实施正统的中国优秀文化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让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等不偏离正确轨道,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环境。(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加强大学生与外籍人员的交流。学校应通过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去其糟粕”、“洋为我用”。通过活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开设“外语角”的交流活动,强化在校大学生与外籍教师、留学生、外来学术交流团体等的交流,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丰富多元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助推大学生对新媒体作出正确评估判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战略任务,并鲜明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不是四个部分的简单拼凑,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只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及相互关系,才能更加坚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信心和决心。(1)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辩证看待新媒体问题。在新媒体传播中,出现了大量虚假、不良信息甚至低俗、媚俗的外来文化,造成信息的泛滥,让受众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看待新媒体中所出现的问题,清楚明白:“没有需求,低俗甚至媚俗文化就没了市场”的道理。(2)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认真审视和正确判断一部分大学生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和各种错误思潮的问题,消除他们在这些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将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为我所用,并在此过程中,能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如随着网络媒体中以前出现的“神马都是浮云!”、“给力!”、“肿么了(怎么了)”到“元芳,你怎么看?”、“伤不起”再到“高富帅”、“白富美”、“屌丝”等等。这充分说明,随着网络媒体信息的发展,新媒体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新媒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对待新媒体的行为。近年来,在新媒体中,有少数大学生通过编发、转发不良甚至不利于和谐稳定的微博、微信等讯息,受到公安机关处罚,受到网友唾弃,这不仅不利于新媒体的发展,而且还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说明了这部分大学生在获取新媒体信息或在使用新媒体这一工具时,没有经过仔细的思索、加工和筛选,随心所欲地想当然行事。这是对社会、对自身的不负责任做法,是对新媒体的判断不准确,需要对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过程规范其行为。以文明使用新媒体为荣,以破坏新媒体环境为耻,增强大学生营造社会大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传播新媒体信息。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多元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仍然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必须强调的是,进一步指出了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1)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抵御外来低俗媚俗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究其原因在于道德导引的错位。在此情况下,要以中国悠久历史中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进取精神,高尚的爱国情操,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在面对新媒体时,不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提高对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2)坚持以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传播新媒体的健康信息。公民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公德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又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必须的。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来接受新事物,了解新鲜事,成为社会公共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维护新媒体的正常运转,需要良好的公德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总之,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外来负面、低俗甚至媚俗文化等信息的免疫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身使用新媒体行为,才能在有效利用新媒体时帮助大学生成长与进步,真正实现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Potter W.J.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J].American Behavi0ral scientist.2004(48):266~272
[2]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2013年度学生科研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20130028)。
【关键词】多元文化;新媒体;素养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元化的发展让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多元文化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使用新媒体新技术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需要我们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工作、学习、生活的全方面帮助。
一、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基本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包括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媒介素養教育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反对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通过以上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以网络和手机为主的媒体传播方式,它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要求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能在信息泛滥、价值多元的环境下,正确解读新媒体、批判地接受新媒体中的相关信息,为自己所用,而不是随波逐流。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通过了解、认知、筛选等手段,能做出理性判断,运用新媒体信息服务自我服务社会的一种素质和修养。
二、多元文化环境与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关系
重视对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新媒体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对协调好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有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显得尤为重要,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1)新媒体素养需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活动来建构。新媒体素养中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真伪并且判断其价值的能力,需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活动来建构。因为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素养的提升。对大学生来说,了解和认识与本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就能在接受新媒体信息时辨别真伪、去伪存真,批判性地接纳。(2)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新媒体素养的强化和提升。我们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活动来让大学生了解外来文化,有助于扩大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多元文化的知识,从而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把握多种文化的实质,吸取其精髓。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新媒体信息时,就会做到头脑清醒,认真甄别、过滤,不为诱惑所动,从而到达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三、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1.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不全面不深
入。新媒体的文化是鱼目混珠的。它在传播正统文化的同时,也掺杂着平庸的通俗文化,乃至低俗文化、垃圾文化。面对此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认识到新媒体文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但还不能充分理解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新媒体对他们自身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但往往忽视新媒体在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的影响。
2.对新媒体的评判能力不足。实质
上,任何媒体都是特定阶级和利益群体表达并传播其意识形态的工具,新媒体亦是如此。因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需对新媒体的表象特征和建构能力有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表示支持媒体自由独立而少政府调控,走媒体市场化路线的观念,这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并在以后思想教育工作中加以正确引导的。这也说明了,在长期西方文化的渗透下,大学生追从所谓的民主和自由思想有所增加。表现出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较弱,在新媒体的评估判断上能力不够。
3.盲目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MSN、BBS、QQ等平台,给大学生提高了一个广阔的参与平台。然而在新媒体信息的涉猎、传播上处理能力不足,如散布虚假地震消息,引起地区乃至社会的恐慌和不稳定,这在新媒体中表现出较弱的是非判断能力。虽然,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的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但他们中有的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缺乏,为所欲为,将“上网虽自由,发言需谨慎”抛在脑后,没有将新媒体的传播与自己所需相关的信息结合起来,并加以有效利用,出现了一个人较弱的媒体消费能力。
四、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提升途径
1.以多元文化教育为主线,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1)开设多元文化课程,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有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中西方多元文化交际》专业课程外,其他专业学生几乎没有从课题上涉猎多元文化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来知晓,这就会导致有误导或误解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受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对大学生实施正统的中国优秀文化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让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等不偏离正确轨道,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环境。(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加强大学生与外籍人员的交流。学校应通过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去其糟粕”、“洋为我用”。通过活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开设“外语角”的交流活动,强化在校大学生与外籍教师、留学生、外来学术交流团体等的交流,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丰富多元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助推大学生对新媒体作出正确评估判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战略任务,并鲜明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不是四个部分的简单拼凑,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只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四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及相互关系,才能更加坚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信心和决心。(1)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辩证看待新媒体问题。在新媒体传播中,出现了大量虚假、不良信息甚至低俗、媚俗的外来文化,造成信息的泛滥,让受众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看待新媒体中所出现的问题,清楚明白:“没有需求,低俗甚至媚俗文化就没了市场”的道理。(2)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认真审视和正确判断一部分大学生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社会主义信心不够坚定和各种错误思潮的问题,消除他们在这些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将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为我所用,并在此过程中,能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如随着网络媒体中以前出现的“神马都是浮云!”、“给力!”、“肿么了(怎么了)”到“元芳,你怎么看?”、“伤不起”再到“高富帅”、“白富美”、“屌丝”等等。这充分说明,随着网络媒体信息的发展,新媒体也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新媒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对待新媒体的行为。近年来,在新媒体中,有少数大学生通过编发、转发不良甚至不利于和谐稳定的微博、微信等讯息,受到公安机关处罚,受到网友唾弃,这不仅不利于新媒体的发展,而且还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说明了这部分大学生在获取新媒体信息或在使用新媒体这一工具时,没有经过仔细的思索、加工和筛选,随心所欲地想当然行事。这是对社会、对自身的不负责任做法,是对新媒体的判断不准确,需要对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过程规范其行为。以文明使用新媒体为荣,以破坏新媒体环境为耻,增强大学生营造社会大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正确传播新媒体信息。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多元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仍然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必须强调的是,进一步指出了要“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1)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抵御外来低俗媚俗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究其原因在于道德导引的错位。在此情况下,要以中国悠久历史中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进取精神,高尚的爱国情操,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在面对新媒体时,不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提高对新媒体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2)坚持以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传播新媒体的健康信息。公民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公德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又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必须的。作为当代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来接受新事物,了解新鲜事,成为社会公共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维护新媒体的正常运转,需要良好的公德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总之,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外来负面、低俗甚至媚俗文化等信息的免疫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身使用新媒体行为,才能在有效利用新媒体时帮助大学生成长与进步,真正实现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Potter W.J.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J].American Behavi0ral scientist.2004(48):266~272
[2]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2013年度学生科研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201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