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元认知理论指导下转变学困生的策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cici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元认知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指导和训练,人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活动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控制。对学困生而言,引导学困生“学习如何学习”,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够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怎样指导学困生认知自己的认知特点,提高学习质量,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知己知彼,与学生将心比心,将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多种手段去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的技巧。
  一、挖掘“闪光”,培植信心
  信心是学生成功的基础,也是教师在对待学困生方面首先要建立起来的心理机制。我们要看到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只要我们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与学困生交朋友,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要切实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虽然学困生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不断地向他们传递“你有能力”、“你能取得进步”等信息,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点滴进步,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将一些简单问题让他们来回答,在回答正确后,及时给予表扬和掌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被老师关注,得到大家的肯定,老师的表扬,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高了。当然,如果回答错误甚至偏题了老师也要尽量引导,阻止班级中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简单的帮助。在课堂练习阶段,协助他们完成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做,我能行。对于问题回答正确、练习基本正确的学困生及时奖励。我对学生的奖励是一颗“小星星”,等到有了十个到老师处换一个小夹子或者一个书签,再一个月统计一次,达到50个的奖励一个小本子,一个学期结束后达到要求的奖励一个文件袋等等,通过这些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渐渐地树立起自信心,这样他们对数学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在无形中被调动。
  二、鼓励上进,要有耐心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偏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学困生常会被冷落。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用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把更多的爱心多倾注在学困生身上,做到感情上亲近,兴趣上引导,学习上启发,生活上关心。
  例如班里有几位学困生不管是做练习、讨论、自学,都会自顾自的玩,与其他同学不合群。针对这种情况,我上课时离开讲台,在学生的座位之间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发现学困生开小差,就立刻提醒他们。学困生在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当分组讨论时,多在他们身边走动,听一听他们在小组的发言,教师也参与其中一起讨论交流。在做练习时,经常留意他们的作业。数学课上练习比较多,学困生就怕做作业,为了督促他们能认真完成,了解本节课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练习时经常巡视,通过巡视会有新的发现。在课堂上,我们要灵活机动的创造能鼓励学困生的情景,来帮助学困生找回自尊,协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脱“困”,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
  三、知己知彼,掌握技能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我们讲一遍他们就能听懂,而学困生却要花上几倍的时间。基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有急躁情绪,需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做好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途径,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直到他们学会为止。
  例如,我在培养学困生数学计算能力时,往往会发生:学困生在计算例题时基本正确,但是独立计算时漏洞百出,或者是在第二天的练习中遗忘了计算法则。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帮“困”,脱“困”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单纯模拟。
  小学数学的运算就是一种映射,是按照某种法则操作的一种流程。所以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必须要清楚其中的计算法则。为了让学困生能理解计算法则,我将书本中原本的例题从一题变为了多题。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中,将例题引出的问题“600÷20=”改编为“600÷20”和“600÷21”两个,一个为没有余数的除法,一个为有余数的除法。虽然是简单的改动,但是通过添加一个有余数的除法后,使得学困生对于后面练习中的余数除法练习有了对应的解题思路。通过这样的单纯模拟练习,我发现学困生在计算方面的不断进步。
  2、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末尾有0的乘法》时,书本上介绍了将0用虚线分割开来不计算直接下移的计算方法。本身是一个乘法中的简便计算,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困生顺顺在计算时总是出现错误,有时忘记移0,有时只移了1个0等等。由于出现错误频繁,顺顺同学在计算时将末尾的0也参与其中,发现正确率颇高!
  还有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单元时,同学们在计算125×32时通常会把32拆成4×8将8与125相乘得1000来进行简便,但是在部分学困生进行计算时, 总是将8×125的得数写成900造成错误计算,但是将4和125先乘后正确率明显上升。
  虽然掌握技能的方法不同,但是在这些个别案例中,我发现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多从学困生的角度出发,去帮助他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用信心打动学困生,用爱心融化学困生,用耐心开导学困生,用恒心感化学困生。只要我们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初见成效,甚至卓有成效。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前后测”,通过对“回声”一课的听课、反思,发现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改进自然教学,从而达到“做、想、讲”三者紧密结合。自然课的核心是科学探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使教师感到棘手,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也对作文有种畏惧、厌学心理。如何使小学生喜欢作文呢?  一、跨越时
今年我有幸在育才中学参加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聆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朱国荣等大师的课,我心中是无限感慨且久久不能平静,大师们把自己积累的智慧与经验,以课堂为载体,传递给我们所有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追梦人”。  一、真心热爱学(一)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  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只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在折一折、画一画
语文是所有课程教育体系的基础,打好语文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日后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如今低年级语文课堂教育中教育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已是普遍存在,时下教育模式中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书本死记硬背、无法灵活运用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此,本文对时下课堂教育中教育效率进行观察与应对方法探讨。  一、教育效率在语文课堂教育中的现状  近年来课改的颁布,让越来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段学生的写话明确提出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但是,怕动脑、怕说话、怕写话几乎成了学生的通病,对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写话入门,更觉得要么无话可写,要么空洞的流水账。每当看着学生提笔写话总是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时,真着急呀!怎样激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先进的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必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必将产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如何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每个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了一些看法。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
有这样一篇文章——《赞美是暗夜中的一支蜡烛》,这篇短文写的是台风即将来袭时,母亲讨厌、恐惧,女儿却十分喜欢。孩子的“喜欢”令人诧异,原来,从前台风来临的晚上,家中停电用了蜡烛,母亲说小女孩点着蜡烛在夜晚走来走去的样子像个小天使。  一场即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台风,因为母亲无意识的夸奖,竟让孩子违反常规地喜欢上了它。可见,孩子是多么天真幼稚呀!这让我在感叹的同时,又感到了心酸。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
目的探讨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在新生儿听力评估中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60耳)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