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男子作闺音”文化现象初探

来源 :散文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总是带着历史的印记.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们往往也逃不开历史赋予他们的时代际遇与人生感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阐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相较于唐诗、宋词的影响,元曲之兴盛也正是元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集大成者对时代的思考与铭刻,也是一代人对当时所处境遇遭逢的诠释.在元代,实行等级森严的“四等人制”,汉人地位最低,男性文人的普遍身份——“儒生”在当时地位亦非常低下.由于时代的压抑,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女性,同情她们的命运,赞美她们的叛逆,书写她们的反抗,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鸣不平,所以“男子作闺音”在当时为盛.本文将从元代创作杂剧的魁首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人的文学创作来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在这些文人的笔下,为女子鸣不平,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抗争,所以作品中女性渐渐显露出自我欣赏与反抗意识,一个个个性鲜明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他文献
谢天振著述的《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一书中,详细分析并讲解了当代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八大理论流派.笔者选取了文化学派这一翻译理论流派,从文化学派的出现与发展切入,详细叙述
“孝”思想是中国和朝鲜的传统美德.《沈清传》与《李寄斩蛇》在“孝”思想与女性悲剧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形象地刻画出沈清与李寄两位女性形象.本论文通过探讨主人公人物形
外宣翻译是实现并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根据何自然教授的语言模因论,从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两个方面对陕西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帮
汉字书写教学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论文在对缅甸中级汉语水平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类型与频率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偏误成因,给出相应的改进策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动物词汇作为
1947年11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6期上刊登了署名沈从文的中篇小说《传奇不奇》,连同此时期重建《边城》式的作品《赤魇》、《雪晴》、《巧秀与冬生》,成为沈从文沉寂多年后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自1922年问世以来,备受历代读者喜爱,它讲述了一个陌生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一封长信,来向著名作家R先生袒露自
《天黑前的夏天》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家庭中扮演着贤妻良母角色的中年妇女凯特在走出家门后,一边体验新事物,一边找寻迷失多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是德国作家歌德在1777~1796年创作的成长小说,讲述了青年威廉的成长历程.苏联著名文论家巴赫金曾研究这部作品并提出“时空体”理论.本文将文本与
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被提升至新的高度,同时也为中国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文化的传播需要媒介,而图书作为最传统、最广泛